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市油田由于受到纵向含油层系多、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井绝大部分为多层合采合注等因素的影响,对主力砂体剩余油分布情况认识不清。根据"钟市剩余油分布研究"资料,通过对潜三段重点砂体测井资料进行二次处理,对储层物性参数进行趋势模拟,建立储层三维模型。在对各种生产数据进行历史拟合的过程中,分析出钟市油田潜三段剩余油的主控因素,包括储层非均质性、断层遮挡、注采井网不完善和井网未控制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量描述。分析认为,井网未控制形成的潜力区剩余储量最大,剩余油储量大的区域表现为强水淹和未水淹,剩余储量主要集中在丰度≤50×10~4t/km~2和50×10~4t/km~2丰度≤100×10~4t/km~2的两个区间。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东区非均质地质的开发与调整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储层的沉积相、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解释模型为基础,从微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四 方面建立了储层分布与储层非均质性三维地质模型,并对开发生产调整措施的有效实施地提出了建议。由于以下四方面的非均质性总体中等偏强,沉积微相的垂向分布平面展布大小及砂体储油物性的平面变化对非均质性的控制极为明显,所以对于不同的沉积微相所对应剩余油量情况采用不同开采方式。对于层间非均质性大的层系,可采用有效封堵技术,或 调整注采压力系统。对平面非均质性大的层系,在采用周期性注水或转向注水时对砂体的连续性考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研究钟市油田潜三段剩余油分布特征后,制定出了相应的挖潜措施,进一步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主要是详细描述了高含水后期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重新认识了剩余油的潜力。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剩余油类型,提出了分类油藏不同的挖潜技术对策,在重组、建立、恢复注采井网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层间调整挖潜,可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L油田巨厚层油藏水淹规律复杂、剩余油分布预测难度大等问题,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录井及油藏动态等资料,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对L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较弱,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作用的影响;油藏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控制。  相似文献   

5.
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我国第一个浅海-极浅海特大油田-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平面上砂体连续性、层间层内隔夹层的定量评价以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揭示了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宏观、微观非均质特征,指出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与微相带、砂体发育密切相关,并建立了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四种类型的孔隙结构模式。对指导埕岛油田馆上段油藏进行各种开发调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滨南油田火成岩油藏为裂缝-溶蚀孔洞双孔隙介质非均质储层,主要依靠较强的底水驱动.低部位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影响了采收率的提高.通过开展地质模型研究、储层渗流规律、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调整滨南火成岩油藏下一步开发方向,形成一套火成岩油藏后期挖潜的综合技术,提高该类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7.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主力油层普遍遭到水洗,多井低产,剩余油挖潜方向不明。以王窑区为例,基于现代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测井及开发地质学理论基础,结合野外露头、检查井取心及开发测试资料,揭示了单油砂体尺度储层非均质特征、注采连通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单砂体非均质性对低渗透油藏水驱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对开发层系划分组合、井网形式及井排距选择、注水开发调整具有重要启示。通过开展缩小井排距加密调整、单砂体注采对应关系完善、精准压裂、调驱调剖等综合调整,预测采收率提高4%~6%,对同类油田中后期稳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以柴达木盆地切12区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为例,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储层非均质性,运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沉积组构差异控制形成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因,冲积扇沉积构型单元时空分布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厚层砂砾岩发育2类储层孔隙结构、2类渗透率韵律类型、1种夹层类型、2类夹层分布样式、2种有效砂体结构、4类有效砂体连通模式,扇中复合水道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7,扇根“泛连通体”平面非均质性中等,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3~0.5.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沉积构型单元的渗流屏障分布样式、渗透率韵律性、储层孔隙结构等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导致不同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在扇中复合水道及水道萎缩期单元内,受注入水沿高渗层大孔道非均匀突进的影响,形成绕流、孤岛状等微观剩余油,且富集于复合韵律层的上部;在扇根“泛连通体”单元内,受注采连通性差和储层低渗透性的影响,剩余油片状富集.  相似文献   

9.
以柴达木盆地切12区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为例,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储层非均质性,运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沉积组构差异控制形成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因,冲积扇沉积构型单元时空分布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厚层砂砾岩发育2类储层孔隙结构、2类渗透率韵律类型、1种夹层类型、2类夹层分布样式、2种有效砂体结构、4类有效砂体连通模式,扇中复合水道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7,扇根“泛连通体”平面非均质性中等,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3~0.5.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沉积构型单元的渗流屏障分布样式、渗透率韵律性、储层孔隙结构等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导致不同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在扇中复合水道及水道萎缩期单元内,受注入水沿高渗层大孔道非均匀突进的影响,形成绕流、孤岛状等微观剩余油,且富集于复合韵律层的上部;在扇根“泛连通体”单元内,受注采连通性差和储层低渗透性的影响,剩余油片状富集.  相似文献   

10.
王场油田中区潜4~1、潜4~2油组受储层非均质性及井下复杂情况和套管损坏的影响,水驱开发效果变差。基于剩余油认识不精确、生产井损坏严重等问题,运用精细构造解释与储层对比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油藏构造特征及平面剩余油主控因素,明确剩余油富集潜力区,分层分区制定调整对策,获得较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柴达木盆地切12区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为例,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储层非均质性,运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沉积组构差异控制形成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因,冲积扇沉积构型单元时空分布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厚层砂砾岩发育2类储层孔隙结构、2类渗透率韵律类型、1种夹层类型、2类夹层分布样式、2种有效砂体结构、4类有效砂体连通模式,扇中复合水道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7,扇根"泛连通体"平面非均质性中等,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3~0.5.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沉积构型单元的渗流屏障分布样式、渗透率韵律性、储层孔隙结构等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导致不同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在扇中复合水道及水道萎缩期单元内,受注入水沿高渗层大孔道非均匀突进的影响,形成绕流、孤岛状等微观剩余油,且富集于复合韵律层的上部;在扇根"泛连通体"单元内,受注采连通性差和储层低渗透性的影响,剩余油片状富集.  相似文献   

12.
海一块为层状边水普通稠油油藏,投入开发以来,不断加强注水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随着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平面、层间水淹状况差异逐年增大,剩余油分布日趋零散,注水开发调整难度逐年增大。通过分析开发矛盾,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完善注采系统、注水井细分重组、整体调堵、动态监测、不稳定注水及合理量化采液强度等方面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注水调整及配套稳产措施,保证了断块的持续稳产。  相似文献   

13.
洪湖油田位于江汉盆地沔阳凹陷中部,具有构造破碎、断块复杂、含油面积小等特点。受断块构造格局制约,注采井网完善程度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开发过程中平面调整难度大。通过储层精细对比及油藏精细描述,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剩余油挖潜策略。  相似文献   

14.
坪北油田是典型的"三低"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老区综合调整是今后高效开发的重要方向。基于对油田地质特征再认识和油藏开发特征分析,认为油田剩余油富集在物性较差储层的大中孔中,平面剩余油富集在油排井间、油水排排间及裂缝两侧,在储层叠合区开展纵向层系细分、平面井网重组的综合调整可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喇嘛甸油田层状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零散复杂的状况,通过对密井网储层进行精细解剖,确定喇嘛甸油田北东块萨三组各沉积单元砂体的沉积特征,揭示砂体平面非均质特点;将储层分布特征及生产动态情况紧密结合,分析特高含水期分流平原相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指导三元复合驱试验区的措施挖潜方案编制,在精细调整中取得了良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选择了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和砂岩体非均质参数,采用灰色理论的评价分析方法,以河冷家油田S1+2段储层进行了多因素综合评价,克服了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辽河冷家油田S1+2段储层为缓坡型扇三角洲沉积,S1+2段地层内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10个小层,通过对冷家油田24口井S1+2段的10个小层的单井储层非均性灰色理论多因素评价,建立了辽河冷家油田10个小层的储层非均质性平面分布模型,为冷家油田开发方案的  相似文献   

17.
王场油田北区为低渗透岩性-构造油藏,具有埋深大、油层厚度变化大、物性差、变化快等特点,属低效开发单元。基于对王场油田北区开发状况的认识,按细分层系,从砂体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王场油田北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规律,并提出以提高井网适应性和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为中心,以油砂体为单位,分区划片,分年度实施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钟潭地区高陡构造油藏纵向含油层系多,储层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构造高部位油井注水见效困难。运用地震、地质、测井以及生产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新处理的叠前深度偏移资料对钟潭地区带开展了精细构造解释,认为以上两个地区都是受控于潜北断裂带背景下的二级构造带。以此为基础,开展剩余油精细刻画,配套油层压裂技术和注采结构调整技术对该地区进行综合调整,取得较好的开发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江汉油区钟市油田油藏精细描述的主要技术 ,它包括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预测、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模型及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等具体研究方法 ,并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依据研究成果 ,部署12口调整井 ,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选择了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和砂岩体非均质参数,采用灰色理论的评价分析方法,对辽河冷家油田S1+2段储层进行了多因素综合评价,克服了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辽河冷家油田S1+2段储层为缓坡型扇三角洲沉积,S1+2段地层内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10个小层,通过对冷家油田24口井S1+2段的10个小层的单井储层非均质性灰色理论多因素评价,建立了辽河冷家油田10个小层的储层非均质性平面分布模型,为冷家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定量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