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截至2000年底,我国尚有17%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他们创造的GDP仅占全国的7%。这些贫困地区占据着1/4的国土面积,大多处在水旱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与灾害在这里形成了恶性循环。上世纪下半叶,我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旱灾害损失的增长,大大缓解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及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水旱灾害与消除贫困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的防洪抗旱减灾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工程与非工程防洪抗旱综合减灾体系,是防洪抗旱减灾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水灾与旱灾是我国最常见、为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以水灾来说。我国洪水灾害频繁,史书记载很多。仅以本世纪30年代为例,短短10年间就发生了1931年(长江、淮河)、1932年(松花江)、1933年(黄河)、1935年(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及1939年(海河)等5次特大洪水,灾情都十分严重。一场洪水往往死亡数万人甚至十数万人,影响到广大地区甚至全国的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防洪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抗洪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即使如此,全国每年平均仍有约1.2亿亩农田遭受水灾。特大洪水的1954年,仅 相似文献
4.
5.
嫩江县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小兴安岭西麓,嫩江中上游左岸,属丘陵漫岗地带。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降水集中,这直接导致县境每年多有旱灾、洪灾发生。灾害发生时,县、乡、村减灾能力低,不配套,满足不了现代防洪抗旱减灾的需要,急需建立健全县、乡、村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以达到预期强化县、乡、村防洪抗旱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新宁县防洪抗旱减灾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汛抗旱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以及主要建设项目和任务。 相似文献
7.
截至2000年底,我国尚有17%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他们创造的GDP仅占全国的7%。这些贫困地区占据着1/4的国土面积,大多处在水旱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与灾害在这里形成了恶性循环。上世纪下半叶.我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旱灾害损失的增长,大大缓解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及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水旱灾害与消除贫困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的防洪抗旱减灾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工程与非工程防洪抗旱综合减灾体系,是防洪抗旱减灾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2005年6~7月,安徽省先是发生大范围的严重干旱,之后淮河干流和部分主要支流又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呈现先旱后涝、南旱北涝、旱涝急转的严重局面.本文对2005年旱涝急转下的防洪抗旱调度进行了总结,认为调度工作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防控的思想,实践了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的新理念,并提出进一步开展优化调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林则徐在各地从政期间,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类水利工程采取了不少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措施。着重分析林则徐在湖北的防灾救灾减灾措施和防汛工作措施,通过《修筑堤工章程》研究林则徐的堤防工程施工管理措施,进而大致了解林则徐的治水科学思想,为充实林则徐科学思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珠江防汛抗旱形势严峻,流域缺乏调控大洪水和枯水的有效手段,因此应以构建珠江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作为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的突破口,重点是建设具有流域性调控能力的枢纽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在珠江洪水治理和流域水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流域洪水具有全局性控制作用,对流域供水具有安全保障作用,同时具有巨大的发电、航运、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是构建珠江防洪抗旱工程体系的关键工程,应抓住机遇,加紧实施. 相似文献
11.
2021年,我国北方降雨多,汛情发生早、时间长,灾害损失重,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黄河、海河发生罕见秋汛。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统筹协调和防范应对,会同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抓实抓细防洪排涝、抢险救援、救灾救助等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介绍了2021年我国雨情、汛情、灾情及其特点,总结了防汛抗旱救灾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后,感到水利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新的春天。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了新时期水利发展战略定位,即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强调了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1建立系统的目的北京市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防汛抗旱信息管理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北京市防汛抗旱工作的水平.首都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防洪抗旱和水资源的管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应首都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以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北京市防汛抗旱服务系统,不仅符合北京经济形势的需要,符合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需要,而且面向实际工作,满足各级政府对防洪抗旱和水资源管理利用的要求,满足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要求,实现防洪减灾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水旱灾害的现状和特点出发,总结了我国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在工程体系、组织机构、法规制度、预案体系、指挥系统、应急保障及信息宣传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成效和宝贵经验;分析了国家和社会对防治减灾的新要求和防汛抗旱减灾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同时从创新工作理念、强化风险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突发灾害预警及推进河湖连通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全面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地处我国的东部。是全国的经济大省。“十年九旱、旱中有涝、涝中有旱”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多年来.山东省按照国家防总的安排和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践行科学减灾理念.加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综合能力建设.积极组织防汛抗旱的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洪涝灾害损失。为构建和谐山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中国水利》2008,(23)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国家防办将探索和实践防汛抗旱“两个转变”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不久前组成专题调研组实地渊研了江西、海南、湖北、湖南、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采取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防汛抗旱“两个转变”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存存的问题及进一步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同时,国家防办还致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流域机构防办.了解各地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的情况,征求进一步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20.
全面介绍了我国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总体要求及其主要考虑因素,并重点从工程调度、工程抢险和紧急救助三个方面阐述了防汛抗洪指挥决策的基本策略,从饮水安全、抗旱浇灌和水量调度三个方面阐述了抗旱减灾指挥决策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