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天这个时代被称为饱食的时代。过度的食品添加物,过度的附加机能,过度的包装,以及宴席间大量的残羹剩饭,造成资源与能源的浪费。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始终提醒自己,是否应该提供一种像养麦那样的味道完全形成于人的智慧与传统技艺的自然食品,给对世纪的我们的孩子。”这是~个日本食品制造商朴素的想法。在日本,吃荞麦被认为始于江户时代,不过有关人工栽培的记载的出现却在较晚的平安末期。而盛行将养麦磨成面来食用则是14世纪的事情。到了15世纪,众多寺院里开始将养麦面切成养麦面条食用,并且很快养麦面条便成为寺院款待施主的…  相似文献   

2.
余国全 《四川烹饪》2009,(12):45-45
在吃腻了市面上各种材质、各种味道的凉粉后,我现在竟然怀念起小时候吃过的果味凉粉来。  相似文献   

3.
手摊子 其实这只是凉粉的另一种吃法,也算是经营者变换的一种形式。手摊子售卖时一般都根据顾客给钱的多少,当场将凉粉片切出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厚片,再把麻辣调料均匀地涂抹于上,直接交买主摊在手心上品尝。由于手摊子比一碗凉粉的价少了许多,因此正好为那些想吃凉粉而钱又  相似文献   

4.
去年春节,一住友人给我送来的过年礼物中,有几把出自山西和琼山的养麦挂面。吃后我觉得这些养麦挂面0感好,味道正,非常好吃。于是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当年第一次吃养麦的经历来。说起来那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环时候我在边远山区工作,既要劳动锻炼,改造思想,又要经受生活的磨炼。当时,养麦在农村是最不起眼的粮食品种,它既无生产指标,也没有列入收购计划。它被随意地播撒在还未收获的包谷地里,不用除草,也不施肥,反正有没有收获都无所谓。因此,养麦在当地产量很低,人们也很少吃到养麦。我在农村吃养麦完全是一次偶然的机…  相似文献   

5.
广元蒸凉面     
提起四川小吃,少不了凉粉,而凉粉又以“川东凉粉”最脍炙人口:没吃过的向往,吃过的留恋。  相似文献   

6.
编辑老师:我是一名下岗工人,由于年纪偏大,干其它工作恐怕胜任不了,因此打算开一个小吃店。经营什么品种好呢?想来想去,决定还是经营四川凉粉。但又不知四川凉粉怎么个制法,因此写信向你们请教。望能给予指点。山西大同煤矿读者吴刚勇答:凉粉是四川的一种大众化食品,因其制作方便,价廉物美,再加上有丰富的调料去调味,使凉粉成了极受欢迎的东西。四川的凉粉一般分为三种:用豌豆做的叫白凉粉,用大米做的叫米凉粉,还有一种用绿豆做的则叫“片粉”。四川名小吃中的“川北凉粉”即是用白凉粉制作的,“洞子口张凉粉”是用米凉粉制…  相似文献   

7.
在深秋初冬的阳光下煮一碗养麦面,四季都有应景的食物,而秋季应该是最丰盛的一个季节。秋天是不少美食的产季,养麦就是其中一种。养麦面颜色灰黑,其貌不扬,营养价值却很高,它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用方法,最为常见和最科学的方法就是用它做面条。  相似文献   

8.
黄荆叶凉粉     
说来叫人不相信,细数这一辈子吃过的美食,最让人回味的竟是当年我在大巴山“修理地球”时吃过的黄荆叶凉粉。如今,怀旧风起,到处都是“知青餐馆”、“老三届火锅城”、“广阔天地酒家”……过去一看,却并不见那些曾经帮助知哥知妹度过春荒的山居美食,于是心中便陡然升起一份遗憾。做黄荆叶凉粉的最佳季节是在杜鹃啼鸣的暮春时分,因为此时的黄荆叶片既厚又嫩,做出的凉粉清香扑鼻、绵扎适口,自有一种不同于豌豆凉粉的特殊风味。其实,做黄荆叶凉粉比做豌豆凉粉还要简单:将新鲜的黄荆叶片洗净、晾干水气,倒入一大木桶,再把滚沸的开…  相似文献   

9.
昌明 《四川烹饪》2005,(4):24-24
春节前,在外地工作的侄女回来了。几年不见,用我父亲的话说:“才三十多岁,就胖得一塌糊涂,就像抗战时从重庆逃难出来的那个钱庄老板,简直就在发棺材体。”老父亲要我快去找一点当年在贵州吃的青冈树籽——橡籽,做点橡籽凉粉给侄女吃。  相似文献   

10.
碗饦饦     
吴俊 《美食》2004,(1):29-29
碗饦饦,又名搅团,荞麦面制品,热吃凉吃均宜。如辅以蒜泥香醋葱花油蘸着吃,或是配L肉片炒着吃,则味道更好,口感更佳。养麦面营养丰富,据古书记载:“荞麦昧甘、性凉,有开胃消积、下气利肠之功效。”现代医学也认为养麦可辅助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徽血管脆弱性出血  相似文献   

11.
洋河车轮饼     
在泗阳县生活多年,洋河大曲喝过不少次,洋河车轮饼却是只闻其名,不知其味.原因是车轮饼只能现吃现做,放冷后则大失其风味.直到1982年,才有机会去洋河镇,品尝了车轮饼.车轮饼看上去呈金黄色,油光闪闪;闻着香喷喷的,吃起来油而不腻,甜而爽口,吱吱脆响.我连吃两块,意犹未尽,不由地连声赞美:“此饼应与洋河大曲,享受同等待遇,可并称‘洋河二绝’!”  相似文献   

12.
<正>月亮凉粉我对故乡夏夜最难忘的记忆,是在月光下吃凉粉的诗意情景:青瓷小碗里,盛着的凉粉俨如镜面一般,映出月亮的光泽,随着白净的瓷匙舀起,流线型的凉粉安静地躺在瓷匙上,莹润而生动,透着清凉而滑爽的气息。  相似文献   

13.
高粱面俗称“红面”,在许多人看来,高粱面简直可以用“难吃”来形容。然而在我的老家山西原平,高粱面却是用来待客的上等食物。这个风俗一定会令那些认为高粱面难吃的人们感到不可思议。不过当他们去我家乡亲自品尝过后,一定会对高粱面刮目相看——原来高粱面可以如此别有风味。  相似文献   

14.
重庆的特色小吃非常多,但大都淋着红油拌着辣椒。我最近几天一直回忆着在家吃过的那些林林种种的小吃。挨着个儿地数了一遍,口水也顺着往肚里吞了好几回。我想起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川北凉粉,又想起那家店里让我食指大动的鸡汁煎饺——这煎饺应该算得上是重庆小吃中的异类,它是一个难得的没有花椒辣椒的轻口味重庆小吃。  相似文献   

15.
张凤喜 《美食》2004,(6):39-39
我虽未在宁夏工作过,却有机会前往银川和宁夏南部麻黄山一带出差,有幸目睹和品尝了那里的“荞剁面”。麻黄山一带是宁夏荞面的主产区,那里的回族妇女能用荞面做出许多风味小吃,荞面搅团、荞面鱼儿、荞面凉粉、荞面摊饼、荞面麻食子等,但最好吃的还是荞剁面。荞剁面的手艺已经成为当地人衡量女人厨艺水平的一个标志,所以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媳妇强不强,先看荞面剁的长不长;媳妇利不利,先看荞面  相似文献   

16.
我的家乡在陇东的庆阳,那里不但羊多,而且还盛产荞麦。当地老百姓就用这两样东西创造出一款很有特色的地方风味──羊肉床子面。床子面也叫“面”,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特别是在西北的农村。庆阳的床子面大概起源于山西,据老辈人讲,明朝移民时,祖先把床子面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带到了庆阳。床子面虽然在西北各地都有,但庆阳的床子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更是技高一筹,独具特色。羊肉床子面的制法是这样的:用养麦面掺少量面粉,加碱水(或养麦秆友滤成的水)和好后,盖上湿布略物,然后将面放八架在锅上的庄子(也称压床)里。床子一般是…  相似文献   

17.
陈亮 《饮食科学》2014,(3):46-46
早就听闻陕西关中有“户县有三宝——摆汤面、锅盔、豆腐脑”的说法。锅盔和豆腐脑我都曾吃过许多回,唯独摆汤面还没有品尝过。上个月,侄女远嫁到户县,我前去参加婚礼,也有幸品尝了一回当地地道的摆汤面。  相似文献   

18.
正四川的凉粉有很多种,玉米凉粉、豌豆凉粉、伤心凉粉、绿豆凉粉、白凉粉、川北凉粉……但我最爱红苕凉粉,因为它软韧滑爽糯的口感是美味中的美味。红苕凉粉说是凉的,也可以热吃,让冬天里的人们口中满满的糯香。红苕凉粉怎么做?我经过这几年的学习琢磨和实践,终于能熟练掌握。首先是购买红苕粉,苕粉装一小碗,用冷水搅成浆,水多水少无所谓,重点是要让苕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吃“蓬莱小面”时,我还是个刚上小学的孩子。那天.父亲带我去百货店买文具,因为早晨没有吃饭,所以父亲带我进了一家小饭店。这家店店面不大.食客却很多,父亲要了两碗小面让我吃。起初我对小面不屑一顾,这面小里小气,看上去每碗中也就有一两面条,别想吃出在家用大碗吃面时的那份畅快淋漓。因为一碗一两面条的“刻薄”,我便对这面条没了一点信心,心想它恐怕连母亲做的鸡蛋面都不如。  相似文献   

20.
应友人相邀,我参加了“’95中国大足石刻艺术节”,饱览了大足宝顶山和北山两大壁雕石刻艺术群,不禁惊叹古代石刻艺术的博大与精深,而同时给我留下难忘印象的就是宝顶山了。秋高气爽的九月,我和友人从邮事到宝顶山,途经龙水镇。这个全国最大的小五金交易市场,》华的街过食肆到处都有“扯麦把”的招牌。我见过不下百种面食,也品吃过相叶蒸麦把、荷叶蒸麦把等,可压根就不知道“扯麦把”是什么滋味。我问友人,友人笑语道:“去宝顶吃过你就知道了。”到了宝顶山,夏天的酷热已经消退,竟有些秋天的凉意了。来到佛坪里雕石川外的一条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