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苏 《计算机教育》2010,(15):153-156
<正>我最初是在一位教程序设计的大学老师手上看到《梦断代码》这本书,他眉飞色舞兴奋地向我推荐这本书,他称之为"必读书"。《梦断代码》的作者司各特  相似文献   

2.
读编往来     
<正>读者盖茨比:我一名大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看了《软件工程师》,于是便知道了您的邮箱。我是学机械专业的,但我对这个专业并不怎么喜欢,我一直喜欢和电脑有关的东西,我也喜欢很崇拜那些互联网顶级精英,比如说FACEBOOK的创  相似文献   

3.
来信     
<正>《软件工程师》杂志的编辑:你们好!我是《软件工程师》的一名普通读者,经常阅读你们的杂志。我想对2007年第12期杂志"麦城"栏目中的  相似文献   

4.
<正> 我接触《软》的时间很短,真正仔细阅读只有两三期而已。我在鞍山的一所IT培训学校任职,以前也曾多次见到寄给我校的《软》,但多是无人翻阅,原因自然很多。而我是我们学校第一个开始阅读《软》的,说起来还要感谢贵社的一位客户调研员,是一位女同志。一次她打电话到我们学校征询我们对杂志的看法,因为只有我注意过这本杂志,所以问了一圈只好我去回答,说实话,当时还有点不很情愿。但我还是如实地反映了情况,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而后这位调研员记下了我的联系方式后说要赠阅我一份并向我推  相似文献   

5.
<正> 几年来,每年的第12期,都是我代表《软件工程师》杂志社,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说说一年的感受,来年的计划,以及表示感谢等等。每当此时,当感觉到我在伴随着一本杂志成长,在努力做一些对读者朋友有价值的事情的时候,心中总不平静。我相信我的团队成员们也有同样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艺术与科技     
<正> 《软件工程师》第四期封面文章的配图让我感到惊讶,简洁的线条、单纯的用色、抽象构成的风格,前卫而大胆,充满后现代意识。我没想到这样的作品会被用在一本科技期刊上,而且整整用了十幅。在我的想象里,艺术与科技似乎不太搭界,但《软件工程师》却似乎一直在努力寻找二者的结合点,并大胆地进行尝试,我记得在贵刊改版第一期上,就用了几幅类似风格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达人秀》红遍全国,再度将电视选秀类节目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收视高度。电视选秀节目2003年起在中国开播,因收视率颇高而被广泛复制,迅速占领了各大频道周末的黄金时段,成为当前最为流行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从《梦想中国》《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我型我  相似文献   

8.
<正> 几年前,我晋升了机械工程师职称,这是我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以来又一个新的起点。从这时起,我感到肩上的责任大了许多,今后的路怎样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是我经常考虑的问题。就在我苦苦思索和寻求帮助的时候,遇到了她——《中国工程师》,从此我和她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几年来,在她的关心、激励和帮助指导之下,我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  相似文献   

9.
说句心里话     
<正> 五年前,一次职工创造力开发研讨会上,我偶然发现了您——《中国工程师》,您那可亲的面孔,渊博的学识一下子引发了我对您的爱恋! 当我从科研战线转移到工运事业时,渴望纪续汲取国内外最新科技理论与信息,渴望获得中国工程师们的最新成就,我经常翻阅报纸、杂志……力图在知识的海洋里搏击风浪,然而我失望了,因为这些资料都不大称心如意!当我见到了您——《中国工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与《中国工程师》结缘,是在六年前从事科技进步管理工作的时候。我见到它,就觉得它将是我今后开展科技进步工作的良师益友,因此每年都首先订阅了它,至今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11.
<正> 望着案头一本本精美的杂志,心中不禁油然兴起无比欣慰之情,我们中国工程师自己的刊物已经十岁了。 回顾我与《中国工程师》的不解之缘,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时,我受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委派,参加《当代工程师手册》一书的编写,有幸得以结识了辽沈大地的许多有见识的工程师和科技学术界人士。在编书之余,大家论及中国工程师的地位和作用,深感在“四化”建设中,工程师任重而道远,但  相似文献   

12.
流言飞语     
《电脑爱好者》2011,(13):115
以《愤怒的小鸟》之名,盘点几大愤怒网游在没有《愤怒的小鸟》之前,我还不知道;在《愤怒的小鸟》出现之后,我也不知道;可是直到看到了《异乡人的愤怒》,我一查,哎哟喂,这真是个网游普遍愤怒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正>我的文章《无线电业余爱好者的网络摄像头显微镜》于2012年三月发表在《QST》,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把一个摄像头当做显微镜,用来帮助自己对付贴片安装工艺。文章的读者反映这个技术非常实用,就算是在安装比较大的原件的时候也能发挥功效。但是用户的愿景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受到挑战,我的已经戴眼镜生活了很久,也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让我继续享受和探索业余无线电以及电子设备的技术。以前我把摄像头放在塑料夹具上,在想出长久之计前就一直  相似文献   

14.
<正>2009年3月,当我第一次接触到Wii的超体感体验时,我被体感游戏的魔力所震撼。在50寸等离子电视、36客厅的"硬件"条件下,我用最愉悦的方式享受体感游戏带来的次世代冲击:我在《龙珠Z》中真实地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已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与《中国工程师》结识的,只记得在学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里,看到这本杂志,便仔细地读着上面的文章,像品醇酒,又一连找了好几期读完,油然而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此,她就像老朋友一样,几乎一直陪伴着我,虽然我只是一个大学生而不是工程师。  相似文献   

16.
马旭东 《计算机教育》2011,(11):115-116
<正>在中科院计算所读研时,师兄便向我推荐《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当时因为时间有限,我并没有立刻阅读,而是将其列入了找工作前的复习书单。2010年8月,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其原版Computer  相似文献   

17.
别难为我们     
<正> 我是一个喜欢简单的人,说实话,《软件工程师》杂志上的大部分文章都比较晦涩,这倒不是作者的错,只是我懒得深入思考那些颇为难懂的专业术语,而《猜想》这个小游戏却是杂志一直吸引我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我发现最近几期的《猜想》变得  相似文献   

18.
<正> 今年40岁的我,工程师的梦已经做了30年。30年的人生之旅,小学、中学、大学、电气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就是按照这个梦的轨迹走过来的,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即将圆梦的一刹那,我却一改初衷,走入了宣传工作者的行列。 也许又是命运的安排,没有当上工程师的我,却与《中国工程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1994年春季,我奉命采写一篇我厂青年工  相似文献   

19.
<正> 今年《中国工程师》杂志迎来了她的十周岁生日,我作为一位专栏特邀作者,感到无比高兴。为表示我的心情,我从祖国边陲南疆,向地处北国的杂志社寄去我的深情祝贺,衷心祝愿这个为工程师们提供信息、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园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再创辉煌,刷新世界水平,提前跨入21世纪。 编辑部刘晓萍同志来信要我写一篇文章谈谈感想,这就引起了我的一些回忆。从1986年至今,我先后以原名“宋德生”、笔名“宋百谦”和“宋牧  相似文献   

20.
<正> SE词典这个栏目我比较喜欢,因为很实用,有保留价值。但是在上期的SE词典里,我却发现了几处英文拼写错误,我觉得这让人心里很不舒服。既然叫“词典”,它就应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备查工具,如果不准确,就失去了意义。也许我要求得太苛刻了,可作为一名喜欢《软件工程师》的读者,我还是想向编辑们提个醒儿,不要忽略这些小事儿,因为它带来的影响可能是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