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深供水工程肩负着每年为深港两地人民供应十几亿立方淡水的重任。它取水于东莞市桥头镇的东江河,经过多级提抽,绵延八十多公里,蓄于深圳水库,再输送给香港与深圳。在这几十公里的流程中,大部分河段是明渠,近年来由于供水沿线经济的飞速迅猛发展,水质保护的任务越...  相似文献   

2.
深圳水库建设于1959年.1960年完工蓄水.60年代中期,为解决香港地区淡水奇缺,经周总理亲自批准的大型引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建成后,深圳水库纳入东深供水工程统一管理,承担了为香港供应淡水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筑物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是一项跨越东莞、深圳两地的大型输水管线工程,其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净化水质,减少污染,给深圳和香港特区及沿线居民所需食用水提供可靠的保障。本文结合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筑物的分布情况和运行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统一的高精度位移监测网,为以后的定期变形观测提供基准资料。  相似文献   

4.
东深供水三期扩建工程正式通过竣工验收东江一深圳供水三期扩建工程已正式通过竣工验收.东深工程是解决香港和深圳淡水供应为主的全国最大的跨境供水工程。应香港和深圳政府要求,1990年9月总投资]6.5亿元的三期矿建工程动工。该工程提前一年于1994年1月2...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水利学会水科所分会于10月20日和11月5日分别组织本单位在职职工会员和离退休职工会员前往东深供水局和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参观。东深供水局的供水源水生物处理工程位于深圳水库库尾,日处理源水400万m3,规模为目前同类水质处理世界之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安全运行是解决东深供水系统水质,使深、港两地人民饮上优质淡水的又一个措施。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以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等综合利用效益,是治理和开发北江关键性工程,也是我省在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控制流域面积最大的大型水利枢纽。在参观过程中,许多老的水利科研工作者都被具…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香港、九龙地区淡水供应的困难,1960年我国建成深圳水库,每年向香港、九龙地区供水2270万m~3。1965年又建成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下称东深供水工程),每年向港九地区供水6820万  相似文献   

7.
1引言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是为解决香港淡水供应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引水工程,全程83km近年来,由于东江下游河道超量采沙,东江河床下切,造成原抽水站取水困难,于1997年决定兴建太园抽水站作为东深供水工程的源头抽水站,该站利用计算机集中控制中心进行调度和监控,取消常规有触点控制方式,是我国第一个采用计算机集中控制的大型泵站2计算机集中监控系统结构与配置太园抽水站计算机集中监控系统由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东深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开发,采用分层分布式控制结构,由调度层…  相似文献   

8.
1项目背景 深圳水库是东深供水工程的串瓜水库,其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深港两地数百万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两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水库周边,尤其是沙湾河流域,与整个经济特区一样,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刷增加,各类污染物未作处理,直接流入水库,从而超过了水库的自净承受力,造成水库水质恶化。 深圳水库流域是深圳市的水源保护地,深圳市各部门对保护深圳水库的水资源,历来都非常之重视,在实施面上的污染防治的同时,有关部门经分析研究,决定采取应急措施,对深圳水库库周实施污水截排工程,将库…  相似文献   

9.
1 概述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是我国政府为解决香港同胞食用淡水困难,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于1965年兴建的一宗跨深圳、东莞两市的大型引水工程。供水工程分别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进行了三次扩建。目前年供水能力已达17.43亿m3。雁田无压明流水工隧洞,地处沙湾河与雁田水的分水岭,是第三期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隧洞总长6400m,净宽5.6m,净高7m,设计流量73.3m3/s,隧洞于1994年3月建成通水后,东深供水工程从原来的八级提水减为六级提水,东江水经太园、司马、马滩、塘厦、竹塘、沙岭抽水站逐级提升后通过雁田隧洞直接流入深圳水库…  相似文献   

10.
东江—深圳供水二期扩建工程,已于1987年10月竣工,对香港供水能力每年可达6亿多立方米。东深工程全长83公里,是以供水为主,结合灌溉、发电、防洪、排涝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1.
广东——深圳供水工程第二期扩建主体工程已大部完工。到二月底止,二十年内为港九同胞供水廿五亿多立方米,占香港同期耗用淡水量的五成,不断地满足了港九同胞的用水需要。东深供水工程是一九六四年我国政府应港英当局的要求动工兴建的,曾先后进行了两次扩建。第二期扩建工程项目有:新建深圳水库坝下三米直径的输水管,大坝加高一米,新建一座东江提水站,扩建沿线七个提  相似文献   

12.
正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20世纪60年代,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修堤筑坝,克服重重挑战,仅用短短一年时间就建成了全长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此后,工程经历四次扩建、改造,供水能力提升30多倍、水质安全得到根本保障,满足了当前香港约80%的淡水需求,为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助力香港经济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东深供水工程主要是供水香港,香港经济腾飞成为东方明珠,东深供水工程是立了大功的。当周恩来总理100年诞辰之际,我缅怀周总理对东深工程的英明决策。香港地处珠江口外海水包围中,淡水资源缺乏,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以来,香港年年有制水纪录,严重的如1929年,出现只有街喉(街上的公用水龙头)供水的情况,日供水2小时,逃荒居民多达20万人。1963年至1964年大旱,虽经广东省政府允许其从珠江口船运淡水应急,仍然出现每4天供水1次、每次4小时的严重制水情况,居民生活十分艰难,使织造、漂染、饮食、港口等众多行业停工、减…  相似文献   

14.
东深供水管线改造工程的原管线为深圳向香港供水的主要渠道,新管线设计长度303.7m,管线穿越深圳河河底,设计开挖最大深度达10.5m,是一个典型的深基坑施工项目。对该工程的深基坑支护方案进行了比较,详细介绍了支护工程的设计、施工及变形监测情况。  相似文献   

15.
1 工程概况东深供水工程是向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东莞市城镇提供饮用水源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工程始建于 1964年 ,后经过三期工程扩建。工程取水口位于东江下游的东莞市桥头镇 ,经过六级泵站的提水 ,将东江水沿人工渠、石马河天然河道引入深圳水库。 80年代后 ,由于石马河两岸经济发展 ,人口剧增 ,各类点、面污染源迅速增加 ,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流入供水河道 ,供水水质严重下降且日趋严重。为保证东深供水水质 ,有关部门决定建设专用输水管道 ,将之与天然河道分离 ,并将这一工程命名为“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东…  相似文献   

16.
工程建设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将提前交付使用原计划于2003年8月完工的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将提前于6月28日全线完工,交付使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主要是改造现有东深供水工程使用天然水道输水的方式,建设封闭式专用输水管道,以保障采自东江的水源在输水过程中不受污染,为香港、深圳和东莞等地提供更优质的水源。2000年8月28日开工的“东改”工程,目前金湖以北AB段已于2003年1月18日提前实现对港供水,C段的金湖泵站机组正在进行启动试运行。施工部门介绍说,全线已完成质量评定的单元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5.1%,已验收的部分工程单位工程质量全部达到…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政府隆重举行东深供水工程庆典1994年3月1日,省人民政府在深圳水库广场隆重举行了东江——深圳供水第三期扩建工程建成通水暨对港供水29周年的庆典活动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副主任霍英东,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国务院港澳事务办...  相似文献   

18.
东深供水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广建 《水资源研究》2003,24(3):40-41,44
东深供水工程是一项六级串联提水并设有两座调节水库的跨流域供水工程,工程所经地区的主要河流,在东莞市境内有石马河以及其支流雁田水,在深圳市境内有深圳河及其支流沙湾水。工程主要是利用石马河道,从东江取水,经过六级提水输送到深圳水库和雁田水库(八级),向香港、深圳及东莞沿线供水。主要介绍东深供水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东江一深圳供水工程是我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食用淡水困难,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兴建的一项跨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北起东范市桥头镇的东江河畔,南至深圳河,经8级抽水,扬程46m,输水全程83km,引东江水越山倒流,经深圳水库送往香港和深圳,建立迄今已有32年。三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东深工程,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邓颖超、田纪云等党和国家领导及省委省政府领导曾先后亲临工程视察,指示工作,给予了无限关怀。负责工程管理的东深供水局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涉外供水企业、国有大型一档企业。多年来,该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取…  相似文献   

20.
根据深圳水库对港、深供水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东深供水工程供水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防洪 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东深工程全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最新组成情况及应用系 统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