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军 《河南石油》2006,20(4):7-9
沉积基准面是一个用于描述沉积作用上限和侵蚀作用下限的动态平衡面,其旋回变化控制着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与演化,也就是说层序的成因是沉积基准面变化所引起的。沉积基准面作为可容纳空间的制约变量和沉积物通量影响因素的响应,其升降运动必然引起沉积物类型、堆积样式、地层厚度等的变化,这些正是依据基准面旋回进行层序划分和层序组成特征分析的理论依据。据此,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亚段2+3砂层组进行了层序划分,将其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2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相似文献   

2.
沉积基准面是一个用于描述沉积作用上限和侵蚀作用下限的动态平衡面,其旋回变化控制着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与演化,也就是说层序的成因是沉积基准面变化所引起的。沉积基准面作为可容纳空间的制约变量和沉积物通量影响因素的响应,其升降运动必然引起沉积物类型、堆积样式、地层厚度等的变化,这些正是依据基准面旋回进行层序划分和层序组成特征分析的理论依据。据此,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亚段2+3砂层组进行了层序划分,将其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2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相似文献   

3.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综合研究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二段上亚段至东营组中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二级层序)Ssq1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Sq1、Sq2至Sq5。综合分析认为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一段至东营组沉积发育在饶阳凹陷断陷演化阶段的断陷萎缩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河流3类沉积体系,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阐述了各类沉积体系在工区的亚相、微相类型,系统分析了沙一段至东营组的沉积相类型、平面分布特征及沉积体系演化特征,指出Sq2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所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水道砂和席状砂为有利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4.
刘小亮  王超勇 《岩性油气藏》2013,25(1):45-50,125
以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钻井、测井及露头剖面等资料,对川中潼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识别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类型的基础上,将须家河组二段划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MSC)、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SSC)。在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中进一步识别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C型)旋回层序2种结构类型。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时间单元,详细探讨了须家河组二段地质时期的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分析了主河道侧向迁移对沉积相展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单井和多井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分析,结合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和储层质量研究成果,建立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百口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阐明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部的沉积特征差异,进而探讨造成储层质量差异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百口泉组发育多级次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整体为长期基准面旋回,内部可细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及9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分别对应3个砂组和9个小层。长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研究区百口泉组冲积扇整体呈退积样式展布,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百口泉组内部的砂体分布。由B3砂组扇根亚相块状砂砾岩逐渐演化为B2砂组块状砂砾岩与厚层细砾岩间互沉积,最终演变为B1砂组孤立状辫流水道微相。研究区百口泉组以岩屑砂砾岩为主,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塑性矿物含量较高,压实作用是导致其储层质量变差的主要控制因素,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中部水动力较强且趋于稳定,多以辫流水道微相发育为主,杂基含量较低,抗压实能力强,为较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6.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层序地层格架。依据区域性不整合面、沉积相突变界面及地层叠置样式转变面,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将巴什基奇克组划分为由一个完整的湖平面升降旋回构成的二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其内部可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及地震资料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了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扇三角洲主要为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为进积型和退积型2类;分析了研究区沉积体系的分布特征、演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建立了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冀中坳陷马西地区是东部典型复杂断块小型湖盆,综合利用岩心、地质、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冀中坳陷马西地区古近系东营组沉积地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其进行等时地层划分和对比.认为研究区东营组为半个二级旋回(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在此二级旋回内部划分为3个三级旋回。马西地区古近系东营组发育有三角洲、湖泊、滩坝和河流等4类沉积体系,分析并论述各类沉积体系在研究区的亚相类型及其特征,系统阐述了不同阶段的平面沉积相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总结了垂向上沉积体系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在年代地层框架内,以高分辨率层序基准面旋回识别层序界面,将柴达木盆地乌南地区南参2 井下油砂山组划分为两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由于沉积环境演化与层序基准面旋回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沉积相和反映沉积环境的古生态特征是基准面旋回的重要划分依据。钻井沉积相划分以西岔沟露头下油砂山组河流–湖泊相砂、泥岩沉积序列为参照,划分古生态有浅水、较深水、淡水、较咸水等类型。以上述方法划分单井层序后,建立了乌南地区下油砂山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基准面旋回与古生态特征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年代地层框架内,以高分辨率层序基准面旋回识别层序界面,将柴达木盆地乌南地区南参2井下油砂山组划分为两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由于沉积环境演化与层序基准面旋回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沉积相和反映沉积环境的古生态特征是基准面旋回的重要划分依据。钻井沉积相划分以西岔沟露头下油砂山组河流-湖泊相砂、泥岩沉积序列为参照,划分古生态有浅水、较深水、淡水、较咸水等类型。以上述方法划分单井层序后,建立了乌南地区下油砂山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基准面旋回与古生态特征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在海拉尔盆地苏31块南屯组二段识别出46个超短期、8个短期、4个中期及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以沉积动力学观点分析了沉积特征随各级基准面旋回演化的规律。研究区目的层发育的主体沉积微相有辫状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各级基准面旋回对沉积微相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随着基准面的上升,沉积物总体呈退积特征;随着基准面的下降,沉积物总体呈进积特征。基准面由上升到下降的转换面附近砂体相对不发育,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附近砂体相对发育。以基准面旋回及沉积动力学分析为核心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深化复杂断陷盆地开发区块精细沉积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Q型聚类的方法对辽西凹陷Z油田5口井的重矿物含量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岩心、录井、测井、测试等资料对目标区的层序地层格架、沉积微相类型以及沉积演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东西两支物源,其中东侧物源来自中央凸起,而西侧物源来自燕山隆起;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将东二下亚段四个油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砂体主要位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中–晚期;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及水下分流间湾;研究区处于两个沉积体系的边部,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早期以东侧物源为主,中–晚期逐渐过渡为以西侧物源为主,两个沉积体系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研究成果可为Z油田后期的调整井挖潜提供地质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指导下,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钻井、测井和二维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红三旱一号-牛鼻子梁地区新近系中识别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二级层序)Ssq1和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Sq1、Sq2、Sq3和Sq4。识别出2种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各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体系构成及其发育演化。综合分析认为:红三旱一号三高点至不整合地面构造之间的区域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Sq1旋回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有利储集体集中发育层段。  相似文献   

13.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指导下,通过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乌南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E31)中识别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SC4。识别出2种类型的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各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体系构成和储层砂体的发育演化。综合分析认为:在垂向上.MSC2和MSC3上升半旋回前缘分流水道砂为本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在平面上,乌8井东北的辨状河三角洲前缘桑叶体是目前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沉积基准面在层序划分及油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沉积基准面旋回变化控制着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与演化。与海相盆地不同,陆相盆地的沉积基准面既不是海平面也不是湖平面,而是相当于河流平衡剖面的一个抽象界面。在沉积基准面旋回中,不同位置的可容纳空间大小不同,致使沉积物在不同相域内进行体积分配,从而导致了地层堆积样式、旋回厚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层序划分对比的标志。依据沉积基准面旋回中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应当是有时岩石与岩石、有时岩石与界面、有时界面与界面的对比;而不是岩性对比和等厚度对比。沉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可容纳空间大小变化的差异与不同体系域的生储盖发育以及地层不整合面、岩性尖灭线的分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特征,将短期旋回层可划分3种基本结构类型,再根据可容纳空间大小和上下两个半旋回的厚度进一步划分为7个亚类型。不同类型的短期旋回在三角洲前缘、湖泊两类沉积体系及相应的微相类型中具有不同的基准面旋回结构和叠加样式,并总结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变化规律和分布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结构类型和充填样式的短期旋回层序的沉积序列对储层的控制作用,指出最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短期旋回类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滇西保山盆地永铸街凸起的地震、钻测井和露头资料的综合研究,结合前人对保山盆地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分析了保山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指出在保山盆地的演化过程中,由于盆地受到喜山运动的影响,造成该地区长期处于拉张或短期局部逆转挤压的环境中而不断地沉降或局部短期抬升,基准面也随之发生反复的升降变化,并引起了可容纳空间发生相应的增加或减少。认为盆地充填序列按古构造运动旋回可划分为3个超层序(或Ⅲ级层序组),并分别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在超层序内部可划分出8个Ⅲ级层序。结合前人对保山盆地拉张史和沉降史的研究成果,以基准面旋回为研究基础,以超长周期基准面旋回为周期,以长周期为成因地层单元,论述了基准面变化与层序发育特征、层序分布模式、沉积体系类型和盆地充填演化序列及其与沉积相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辽河东部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以地震剖面、测井/录井资料为基础,运用Cross提出的以基准面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成园地层学理论,采用基准面旋回上升和下降二分法,在该凹陷古近系内部识别出3个二级层序界面及5个三级层序界面,建立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古近系高分辨层序地层等时格架,并划分出两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沉积地层充填样式和沉积体系展布,分析了地层格架的主要控制因素,并预测了各层序格架内部有利储集体的发育与分布。指出该凹陷两翼古水系发育,是扇三角洲或浊积扇体发育的有利地区,为寻找隐蔽油气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渤中西次洼东营组层序地层特征与沉积体系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基准面旋回分析,根据钻井、地震、古生物、电测曲线等资料对渤中西次洼东营组开展了层序地层学研究。东营组可以划分为三个三级层序,即东一层序、东二层序、东三层序,其中东二层序发育较为完整,进一步细分出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最后识别出东营组各层序单元沉积体系类型并恢复了岩相古地理,渤中西次洼及围区沉积体系主要受来自石臼坨凸起和沙垒田凸起两大物源体系控制,按层序及体系域发育时间分析了本区东营组沉积体系平面展布规律及纵向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分析,针对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陵三段开展了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将陵三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8)。陵三段发育海湾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内前缘、三角洲外前缘和前三角洲4种沉积亚相。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受海洋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垂向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海洋波浪混合作用(S5),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6-S8),每一个阶段呈现了辫状河三角洲不同的沉积作用方式和独特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是控制基准面旋回及海湾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河流相地层层序发育特征及构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扶新隆起带北坡泉三段河流相地层开展高频层序划分与对比,并在短期基准面旋回相序特征和中期基准面旋回河道类型演化分析基础上,根据基准面旋回特征及河流水位的变化对研究区目的层进行了体系域的划分,建立了层序地层模式,从而为河道砂体预测、沉积微相分析以及成藏综合研究提供了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