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建立一种同时检测食品中的伤寒沙门氏菌(ST)、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单增李斯特氏菌(LM)的快速检测方法,分别针对伤寒沙门氏菌的鞭毛抗原基因H1-d、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基因nuc、单增李斯特氏菌溶血素O上的hlyA基因设计引物,进行特异性和灵敏性实验,结果表明3条特异性扩增片段分别为458bp、279bp和243bp,经DNA测序证明其序列与模板被扩增片段一致。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定量检测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的三重PCR方法。方法:依据霍乱弧菌CTX遗传单元中zot毒力基因;副溶血性弧菌TDH中tl基因;单增李斯特菌hly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建立和评价了检测试剂盒性能。结果: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浓度在10~2~10~5cfu/m L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0.999、0.9963。三种致病菌10~5cfu/m L与10~3cfu/m L两种检测浓度对数值,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0.40%、0.83%、0.49%与0.75%、0.81%、0.64%;0.76%、1.03%、0.62%与1.06%、0.72%、1.26%;0.62%、0.51%、0.81%和1.38%、0.76%、2.34%;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58%与0.76%;0.83%与1.01%;0.66%与1.58%。检测灵敏度分别为:23、16、35 cfu/m L。结论:本文所建立的检测试剂盒适合于海产品等产品中三种致病菌的快速筛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检测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多重荧光定量PCR体系。方法针对副溶血性弧菌tlh基因,沙门菌Ompc基因和单增李斯特菌hly基因设计引物和Taq Man探针,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体系,进行特异性与敏感性研究;利用该体系检测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结果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可得到特异性扩增,而共存于海产品中的其他细菌均未见扩增曲线。敏感性试验显示,该体系对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72、40、80 cfu/ml。对舟山采集的150份样品进行检测,检出32份副溶血性弧菌、11份沙门菌、5份单增李斯特菌,与国标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Taq Man探针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以特异、灵敏、简单快速地实现对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设计并制备1种同时富集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的复合共增菌培养基SSSV,用于水产品中上述常见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增菌。以缓冲蛋白胨水为基础培养基,挑选适合的促进剂、抑制剂及营养物质等做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成分及配比;分析SSSV培养基对目标菌的生长选择性以及混合菌的生长特性;通过人工污染试验,评价SSSV对不同贮藏条件下的水产品中目标致病菌的增菌复原能力。结果表明,共增菌培养基SSSV对非目标菌表现一定的抑制作用,对4种致病菌的增菌效果优于营养肉汤,但略差于国家标准中目标菌各自的选择培养基。SSSV能同时富集不同接种比例组成的混合菌,37℃培养8h后,菌体浓度均在104~104CFU/mL范围。SSSV能有效修复冷藏和冻藏水产品中冷受伤的目标致病菌。人工污染102CFU/mL目标菌的冷藏和冷冻虾仁、目鱼卷及鱼丸样品,经SSSV培养基在37℃分别培养8h和12h,可使菌体浓度在105~106CFU/mL。可见,SSSV培养基可应用于水产品中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的前增菌,可望与多重PCR检测方法联用,以加快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完善生食水产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在生食水产品的监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采用GB 4789.10-2010第一法,第二法,第三法进行监测,副溶血性弧菌采用GB/T 4789.7-2008进行监测,同时结合仪器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生食水产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第二法检出率为3.3%,第三法检出率为6.7%,可见采用第三法检出率较高;生食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检出率为6.0%,同时发现粪肠球菌、普通变形菌群/彭氏变形菌、海藻希瓦氏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可干扰副溶血性弧菌的筛选,在使用仪器进行筛选或鉴定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情况,因此在采用仪器的同时需进行手动筛选和鉴定,并以手动检测结果为准。结论生食水产品的监测方法需进一步完善,生食水产品的卫生状况需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制一种可同时对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富集的共增菌培养基SSV,达到同时检测3种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的目的。方法 根据3株菌的营养需求,选择不同的培养基组分进行单因素实验,确定选择性共增菌培养基的配方,通过OD600 nm、受损菌复苏、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培养基选择性4个方面对SSV培养基进行验证。结果 确定增菌培养基的成分为:蛋白胨10.0 g、KH2PO4 1.5 g、NaCl 15.0 g、LiCl 1.0 g,Na2S2O3 5.0 g、去氧胆酸钠0.05 g、甘露醇1.0 g、丙酮酸钠5.0 g,蒸馏水1 000 mL。SSV培养基能同时富集以上3株菌,37℃培养16 h后,3株菌的菌体浓度均达到107 CFU/mL及以上;SSV培养基对于受损的目标菌有良好的复苏效果,复苏后OD600 nm较于复苏前增长了3倍;同时多重PCR、培养基选择性也得到很好的验证。结论共增菌培养基SSV可用于同时培养沙门菌、金黄色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酸性电解水对副溶血性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杀菌作用,比较酸性电解水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杀菌效果。方法采用传统的平板计数法进行细菌计数,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细胞的形态变化,琼脂糖胶电泳检测细菌DNA变化和BSA法进行细菌蛋白质泄露测定。结果酸性电解水对副溶血性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均具有很强的杀灭效果,其杀菌效果随着电解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较高浓度的电解水处理后,副溶血性弧菌几乎全部杀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菌落总数降低了1.45 log CFU/mL。扫描电镜实验表明,经酸性电解水处理的副溶血性弧菌坍塌明显,且随着酸性电解水浓度的升高,细胞形态崩解严重,细菌形状模糊。结论相较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酸性电解水对革兰氏阴性菌副溶血性弧菌有明显的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同时测定食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了基于TaqMan探针的双重Real-time PCR方法.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的gyrB基因序列和金黄色葡萄球菌co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双重Real-time PCR 检测体系,制作校正曲线,同步定量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的双重Real-time PCR方法对2种细菌菌液的检测敏感度均低于10 CFU/PCR反应体系,相关系数均为1.00,整个试验可在2 h内完成.建立的方法可用于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同步、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技术描述即食虾中的单增李斯特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行为,构建混菌模式下的分子预测模型。将单增李斯特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等量((5.0±0.5)(lg(CFU/g)))混合接种于即食虾中,置于低温环境(4 ℃和10 ℃)下培养,并利用qPCR定量检测单增李斯特菌与副溶血性弧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运用生长模型(修正Gompertz、Logistic、Baranyi)和失活模型(Log-linear、Weibull)分别拟合两株菌的生长和失活趋势。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修正Gompertz、Logistic和Baranyi模型均可成功拟合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曲线,其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8。对于副溶血性弧菌,在4 ℃条件下,Log-linear和Weibull模型能够清晰地描述其失活情况,R2分别为0.950和0.945;而10 ℃条件下,2 个失活模型均难以描述其行为变化,R2仅为0.784和0.775。本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描述即食虾中两种致病菌混合培养的菌量变化,探究混菌模式下微生物的生长失活情况,为分子预测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选取10种常见的硫醚类香料,通过测量其抑菌圈直径来研究各硫醚类香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能力,并分析硫醚香料的结构与抑菌能力的关系。筛选出抑菌能力最强的硫醚类香料,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来考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二烯丙基二硫醚(DADS)、甲基糠基二硫醚(MFDS)和二烯丙基硫醚(DAS)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较好,且抑菌能力为DADS>MFDS>DAS。DADS相较于其它9种硫醚类香料抑菌效果最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312.5 mmol/L和1.25 mol/L。当DADS的浓度为亚抑制浓度时(1/16MIC、1/8MIC、1/4MIC、1/2MIC),均能显著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的表达水平(P<0.01)。以上结果说明:烯丙基和二硫键的存在能够增强硫醚类香料的抑菌能力,并且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郭倩倩  陶妍  谢晶 《食品科学》2011,32(10):148-152
根据沙门氏菌的侵染上皮细胞表面蛋白基因(invA)、单增李斯特菌的侵入关联蛋白基因(iap)、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基因(nuc)和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分别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并以细菌16S rRNA基因的部分保守序列为内标,通过对退火温度、引物浓度等反应参数的调整和优化,建立的多重PCR方法为10×PCR buffer 2.0μL(含Mg2+)、dNTP 200μmol/L、DNA模板1μL、Taq DNA聚合酶2.5U,引物浓度分别为16S rRNA 200nmol/L、tdh 250nmol/L、nuc 300nmol/L、iap 350nmol/L、invA 250nmol/L,加无菌水至总体积为20μL;反应条件:94℃预变性4min、94℃变性30s、57℃退火40s、72℃延伸1min、72℃延伸10min,反应共进行30个循环。为检验该方法的可行性,进一步对人工接种上述4种病原菌的南美白对虾进行多重PCR检测。结果表明:对污染样品直接提取DNA和预增菌后提取DNA再进行多重PCR检测,均能有效扩增出各个目的片段;但预增菌处理后可使检测限明显降低,进而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本多重PCR方法可作为食品包括水产品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灵敏和高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用PCR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建立了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快速、敏感、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选择的引物具有良好的单增李氏菌种的特异性.对人工污染在冷冻食品中单增李氏菌的检测低限是4-8CFU/10g,对其增菌液的检测低限是7.2-11×103/ml,每PCR反应体系的检测低限为86-132CFU.对400份自然污染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PCR方法的检测结果同常规培养法的结果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用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快速检测的荧光定量PCR试剂盒.方法:根据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针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hly基因序列设计TaqMan探针和引物,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将反应试剂组装成试剂盒,并对该试剂盒的各项参数进行评价.结果:特异性试验表明,组装的试剂盒对8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标准菌株的检测均呈阳性反应,对6株其它种的李斯特菌及13株食品(环境)中常见的非李斯特污染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呈阴性反应.该试剂盒的基因组DNA检测灵敏度为3.94fg/反应(约合1.34CFU/反应).该试剂盒批内平均变异系数为2.2%,批间变异系数为1.9%,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同时稳定性强,反复冻融处理对其无明显影响;可在-20℃下避光保存1年.结论:该试剂盒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等优点,可应用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4.
单增李斯特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快速检测方法.针对单增李斯特氏菌virR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建立等温扩增法,并利用免疫金标试纸条对结果进行检测.用10株单增李斯特氏菌、6株李斯特菌属菌株及其他食源性致病菌24株进行特异性试验;通过定量DNA、纯菌液计数进行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建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增菌液检测灵敏度为102 cfu/test,DNA检测灵敏度为10°pg/test.建立的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较好、灵敏度高,适合于单增李斯特氏菌快速筛选检测.  相似文献   

15.
16.
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同时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的方法。针对副溶血性弧菌tox R和霍乱弧菌omp W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的检测方法,并同时应用双重LAMP技术和PCR技术对实验菌株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LAMP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1℃,在此条件下,双重LAMP检测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DNA的敏感度可达3.12 fg,且与其他常见的细菌株无交叉反应,特异性为100%;对模拟食品样品进行直接检测时检测限为50 cfu/m L;对60份水产样品进行检测时,6份样品出现LAMP及PCR阳性,而传统培养方法检测出4份阳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双重LAMP技术在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时灵敏度、特异性高,时间成本低,适合于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板检测法,分别以OD630值与生物被膜清除率反映两种菌的生物被膜生成量及不同培养时间添加不同浓度亚硝酸钠对两种菌形成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并通过细胞表面反应和细胞间聚集实验初步研究其抑制机理。结果表明:亚硝酸钠对两种致病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00 mg/L、培养48 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清除率达37.31%,抑制效果最佳;而对副溶血性弧菌而言,添加200 mg/L亚硝酸钠培养12 h时清除率达36.67%,效果最佳。由细胞表面反应与细胞间聚集实验结果表明,亚硝酸钠能有效抑制两种菌的表面粘附和菌体聚集,其主要通过影响细胞聚合与表面粘附,从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