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建材》2016,(8):79-80
当前政府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已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本研究以此作为契机,通过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特征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基于哈布瑞肯开放建筑理论的保障性住房设计策略,并将支撑体和充填体部分的分离设计以及公共和私有部分两个阶段的设计作为重点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且对保障性住房的特性以及相关问题,做出了研究讨论。主要以哈布瑞肯的开放建筑理论为讨论的主线,由该理论引申出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与在现实中的实用性质,提出了基于开放建筑理论适应保障性住房设计的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3.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测度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分析商品房价格及各类保障性住房家庭年还款额,建立规模测度模型,得到各类保障性住房对应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线,在此基础上,结合居民家庭年收入的变化,计算得到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及规模。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保障房建设政策趋势与理论测算的结论相符,建设规模逐年递减。该测算方法能更为准确地测算得到现阶段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合理比例及规模,为政府在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一、保障性住房建设概况近5年来,宁夏全力推进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解决了120多万城乡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市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制度全覆盖,创造了在一个小区集中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房"四位一体"的保障性住房新模式,初步构建起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限价商品房、劳务移民房为补充的"3+2"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以期改善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情况.但是现今对于保障性住房设计的理论经验和实践还很欠缺,并没有针对这个城市弱势群体的特点进行的设计,在实际居住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本文以西安圣合家园小区为调研地点,选取居住在保障性住房中的低收入主干家庭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入户调研的方法,分析研究经济、家庭、年龄等多方面原因对他们的居住行为带来的影响,希望能够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崇左市为例,从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保障性住房的需求量预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划、保障性住房的年度建设安排四方面探讨了崇左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及措施,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7.
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关系到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目标,提升与控制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品质是促进这一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文章以居住环境品质提升为出发点,构建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评估体系,通过对上海市2010-2012年第二批选址大型居住社区市属保障性住房小区实地调研评估,着眼于规划、建筑专业的品质提升,提出设计策略,完善设计把控节点,为后续建设项目提供有效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8.
随着保障性住房在全国各地的大量建设,其在居住建筑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增加,因此研究保障性住房如何在低成本的奈件下节能减排,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西南宁某保障性住房项目为例,从规划和建筑设计两个层面探讨被动式设计理念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为将来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大量建设,如何在保障性住房中做好绿色建筑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文章通过对我国现有绿色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整理和国内绿色保障性住房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相关理论研究的侧重点集中在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三个方面,我国绿色标识项目呈现重设计轻运行的趋势。文章力求通过这些研究推进我国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居住密度指标是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和建设环节的重要技术指标,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合理规划与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国内外案例调研为切入点,结合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自身特点,对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合理的居住密度指标进行针对性地调研、研究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于上海地区保障性住房使用的居住密度指标,提出改善居住密度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对未来上海市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代晓利 《规划师》2012,28(Z1):71-74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进入新阶段,如何做好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必须探索新思路。香港小户型住宅的形成与规划设计基本是围绕着公屋建设展开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十分成熟。借鉴香港公屋的设计经验,以"集约化设计"为理念,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优化楼面布局,充分利用空间,体现空间高效性与复合型,关注细部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一、金融激励政策及实施措施支持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开发企业以产业化方式建设保障性住房;二是鼓励购房者购买以产业化方式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对于以产业化方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企业给予贷款优惠利率或政府贴息补助为推进保障性住房的产业化发展,建议对以产业化方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补  相似文献   

13.
张奕  吴磊  韦佳 《建筑技艺》2021,27(2):44-52
南京丁家庄二期保障房A28项目作为保障性住房高品质提升的重点工程,以"宜居+绿色"为设计理念,以"高效率+高质量"为技术目标,成为江苏省保障性住房中首个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在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与技术应用上,基于高标准化设计基础,实现了装配式主体结构、围护结构、管线与设备、装配化装修四大系统的综合集成与应...  相似文献   

14.
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已被业界和学术界所认可,但国内外在论述政府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原因时,大多是从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进行阐述,对政府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学依据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揭示。这不仅使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定位缺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不利于指导保障性住房实践。本文主要探讨政府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学依据、政府失灵的原因以及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5.
居住区是构成城市居住的基本单元,居住区在为人们提供居住空间的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生活活动空间.这些空间被人们所使用,不仅满足其生理需求,同时也满足其心理需求,使居民的身心得以放松.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便是体现这一作用的重要角色之一.保障性住房亦然如此.本文以重庆保障性住房的实地研究为基础,分析和总结现阶段重庆地区保障性住房的特征及其环境景观存在的问题.通过节约型园林设计理论在保障性住房环境景观中的应用,提出低成本高品质的设计理念,在保障性住房的景观绿化、交通体系、公共空间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希望能对以后的保障性住房的景观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及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国有资金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也发展得越来越快,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而言,其经济性和造价控制至关重要。本文着重分析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特点和经济特点,旨在构建保障性住房经济控制标准的基本框架,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轨道站点周边地区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诸多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策略之一。本文以深圳市2011—2017年竣工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为对象,对保障性住房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关系和被保障居民轨道交通出行的便利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已竣工项目并未体现出优先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布局的选址策略,各行政区情况差异较大。建设量最大的公开购买型住房和公开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轨道交通站点覆盖下的居住人口比例较低。保障性住房项目轨道交通线路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3条轨道线路交通站点周边。保障性住房较多分布在早高峰进站客流量较大的站点附近,部分站点可达性较差,给居民通勤出行带来不便。轨道站点周边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为居民解决住房和出行两大难题,但也需考虑:轨道交通建设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时序性问题;不同用地的供应分配,协调土地开发利用和轨道交通利用的空间匹配问题;被保障群体的差异性,保障性住房规划需综合评估、滚动调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筹措问题,论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金融支持理论,并结合重庆公租房建设资金筹措的"1+3"模式,提出我国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建设资金筹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长春市积极响应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推出万套公共租赁房政策,为“夹心层”这部分社会群体提供了新的住房契机与住房选择,也很大程度上完善了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本文选取南湖中街公租房项目,对其规划设计、建筑立面、建筑户型、节能取暖设施设计、小区配套及商业服务、环境、景观绿化、交通方面等内容的阐述。试图探索出一条更适应我国国情发展方向的公共租赁房之路。以推动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高效合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核心,以BIM为平台,以模数化设计和集成建造技术为手段,以集装箱物流运输方式为基础,以一体化施工建造为目标,改变原有高污染、高浪费建设发展模式下的保障性住房建造体系。将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建造、维修维护、改造、回收等各个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将终端用户需求和生产信息对接,实现对保障性住房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