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分析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毛管压力参数等化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解释成果,从岩石类型、储集层物性、孔隙结构及非均质性等方面对沈家铺油田孔—段枣Ⅴ油组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孔—段枣Ⅴ油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杂砂岩;孔—段枣Ⅴ油组为中孔、中渗储集层,其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粒度中值及泥质含量等因素影响。研究认为,孔—段枣Ⅴ油组具有较强的平面、层间、层内非均质性,并可划分为四类.以Ⅱ类和Ⅲ类储集层为主,Ⅱ类储集层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2.
沈家铺油田枣Ⅴ油层组流体非均质性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家铺油田主力产油层枣Ⅴ油层组被多条断层切割 ,被分为 5个断块 ,每个断块都具有独立的油水系统 ,油水关系复杂 ,储集层流体非均质性强 ,原油具有密度、黏度、胶质与沥青质含量、含硫量都高的“四高”特点。将薄层色谱 火焰离子检测技术(TLC FID)和岩石热解分析 (Rock Eval)相结合 ,对枣Ⅴ油层组密集取样的储集层岩心抽提物进行族组分绝对定量分析 ,研究枣Ⅴ油组储集层流体非均质性分布特征 ,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纵向上随深度增加 ,枣Ⅴ油层组的含油性逐渐变差 ,但原油性质逐渐变好 ,可能是岩性变化和原油充注方向不同导致的 ;横向上 ,从北东向南西 ,枣Ⅴ油层组的原油性质逐渐变好 ,密度、黏度逐渐降低 ,胶质与沥青质含量逐渐减少 ,推测可能与油气运移方向和构造位置有关。图 3表 3参 3  相似文献   

3.
利用岩芯、测井及各种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对各种沉积相识别标志的分析,研究了沈家铺油田枣Ⅴ油组沉积相、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认为本区枣Ⅴ油组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水下分流次河道沉积和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在此基础上,利用岩石热解(Rock-eval)和薄层色谱(TLC-FID)等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定量评价了各微相的含油性,这种尝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沈家铺油田枣Ⅴ油组储层热解参数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详细阐述了储层热解参数的地球化学含义及地质意义,并结合沈家铺地区储层热解参数特征,分析了沈家铺地区原油的性质和纵向上储层含油性的变化,指出了枣V油组的主力油层,检验了射孔的有效性,提出了补射层段。分析结果表明,沈家铺地区原油密度高、粘度大,属重质稠油 ;纵向上随深度增加储层含油性逐渐变差,由油层—油水同层—水层。   相似文献   

5.
该文详细阐述了储层热解参数的地球化学含义及地质意义,并结合沈家铺地区储层热解参数特征,分析了沈家铺地区原油的性质和纵向上储层含油性的变化,指出了枣V油组的主力油层,检验了射孔的有效性,提出了补射层段。分析结果表明,沈家铺地区原油密度高、粘度大,属重质稠油 ;纵向上随深度增加储层含油性逐渐变差,由油层—油水同层—水层。  相似文献   

6.
储层特征及其物性变化特征是影响研究区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也是寻找油气富集有利区块和进行油田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本文从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结构、成岩、物性特征以及非均质性等方面对吴仓堡区长62储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对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为油田下步的高产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新虎  刘东  郭媛 《断块油气田》2011,18(2):150-153
HSS油田为低渗透砂岩油藏,H1油层组属于二叠系平地泉组上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在野外剖面、钻井岩心详细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物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岩石学特征和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H1油层组主要为浅灰色细砂岩,其次为少量的中砂岩和粉砂岩;储层物性较差,为中孔...  相似文献   

8.
王泽明 《录井工程》2008,19(4):68-72
出于研究长芦油田油水分布及运动规律的目的,开展该地区沙三。油层组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综合应用岩心、测试和测井资料.对储集层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芦油田主要目标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受控于储集层的沉积和成岩作用。长芦油田沙三。油层组储集层可分为中渗中喉型、低渗细喉型、特低渗特细喉型和微渗微喉型4种类型,主要储集层为低渗细喉型,其次为微渗微喉型。认为储集层平面上的分布,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沙湾组储集层岩性多为中-细砂岩,局部地区可见砾岩,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局部地区发育次生孔隙。通过压汞曲线特征和薄片鉴定对沙湾组储集层喉道进行了分类研究,沙湾组储集层多发育Ⅲ类和Ⅳ类喉道。将地球物理测井与数学方法相结合,建立孔隙度模型,与单一测井参数建立的模型相比,相关系数提高幅度达20%. 在此基础上,对储集层的物性特征与沉积微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储集层的物性与沉积微相存在一定联系,以辫状河三角洲分支河道和扇三角洲为优势相带,该相带发育的砂体物性较好。结合物性、孔隙结构和沉积相对研究区储集层类型进行划分和评价,研究区储集层物性总体较好,多为Ⅱ、Ⅲ类储集层。  相似文献   

10.
双河油田核三段Ⅶ油组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运用储层地质学理论,利用钻井、岩心分析,测井解释资料,从岩石学特点、孔隙类型、结构特征、隔夹层分布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等方面,对核三段Ⅶ油组储层展布和储层物性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描述,指出沉积微相、隔夹层分布对储层非均质性起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为中孔、中-高渗,细喉-较细喉,不均匀类型强非均质储层,不同沉积相带其储层物性各不相同。充分认识核三段Ⅶ油组储层特征为该区进一步滚动开发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鸭儿峡油田L油藏难采区储集层的特点,在分析难采区构造形态、沉积特征、试油、试采效果的基础上,采用砂岩储集层的常规研究手段,通过对该区测井资料进行二次解释,建立了储集层的分类、有效层划分标准,表述了储集层非均质性,对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原始含油饱和度和有效厚度、储集层的敏感性进行了定量描述,为难采区的有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港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港油田高孔高渗和中孔中渗2种类型油藏进行注水前后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后发现,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高孔高渗油藏粘土矿物和胶结物含量减少,溶蚀孔隙增多,整体表现出储层孔喉增大、物性变好的趋势;而中孔中渗油藏大部分储层呈现喉道堵塞、孔喉减小、物性变差的趋势。2类油藏注水开发后,微观和宏观非均质性都有所增强,储层润湿性向强亲水方向转化,原油性质也表现出变差的趋势。该项研究对高含水油藏的后期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铸体图像分析和高压压汞、X射线衍射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临盘油田盘河断块区沙三段储集层的微观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论述了三角洲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微观渗流特征,认为储集层储集空间多以正常粒问孔为主,孔隙结构主要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靖安油田张渠一区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微相,发育多条水道,具有辫状河心滩的沉积特点。因沉积环境特殊,油藏控制因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横向上连通性极差,孔隙结构类型多,含油饱和度低,含水率高,非常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5.
大港油田沈家铺地区的枣IV、V油组属复杂断块稠油油藏,由于构造落实程度低、测井解释符合率低、原油性质差、产能不落实,一直未能投入开发。1997年开始,在重新处理解释三维地震资料落实构造,测井多井评价、试油、试采的配套采油工艺等方面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研究及现场实验,编制了整体开发方案,合理划分开发层系并确定了开发方式及合理采油速率,共钻井39口,单井产能明显提高,形成了较大规模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冷家堡油田沙三段为一套陡坡近岸水下扇沉积。储层平面和层内非均质程度严重,具有4类20种物性韵律模式。低渗细喉不均匀型和低渗透微细喉不均匀型为主要孔隙结构类型。泥质含量、粘土矿 物产状分布及沉积成岩后生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含水油田注水后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刘天鹤  郭莉  左毅 《特种油气藏》2005,12(2):42-44,48
应用注水模拟实验、环境扫描电镜、水淹层测井解释等研究技术,分析了储层参数变化机理.较全面地分析了高含水期的高孔高渗油藏、中孔中渗油藏和稠油油藏注水后储层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水淹层测井解释、地质模型的重新修订、数值模拟调参、剩余油分布预测和油层防砂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项研究可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尕斯库勒油田N1-N12油藏储层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取心井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毛管压力曲线、粘土成分等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储层的测井物性解释结果,对尕斯库勒油田N1-N12油藏储层从岩石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物性特征、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认为该储层为一套中孔-中渗储层,其物性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储集性能中等,具较强的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较弱,在开采过程中要防止边水沿高渗透段向内部快速突进,影响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注水开发对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查明注水开发多年后,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变化情况,对注水开发前的取心井胡12-20井和注水开发后检查井胡检1井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驱替试验结果作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喉道均直径和喉道中值增大,喉道分选性变差,流动主孔喉增大,退出效率降低,该项工作为提高驱油效度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港油田孔南地区孔一段冲积环境储层,开展了流动单元划分参数筛选和流动单元分类方法研究。在划分流动单元时,渗透率是其基本参数,对层间弱非均质性多油层砂岩合采、层间强非均质性多油层砂岩合采、层间原油性质差异大的多油层砂岩合采、厚油层等不同类型油藏,要分别取舍孔隙度、有效厚度、流体性质等不同的参数;自组织迭代模糊聚类算法比系统聚类法的效果要好,是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