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市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数量及暴露途经,分析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膳食营养摄入状况。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线上线下2种渠道进行信息采集,然后以图表的形式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结果海外品牌的奶粉最畅销;母婴店和超市是本地消费者购买奶粉的主要渠道;家庭购买的奶粉以普通牛乳或羊乳配方奶粉为主;罐装乳粉销量高,市场占有率高;Ⅰ、Ⅱ、Ⅲ段的婴幼儿身高和体重均属正常, BMI值在正常范畴内;上海地区Ⅰ、Ⅱ、Ⅲ段的婴幼儿每天的平均奶粉摄入量为87.4、97.3和79.3 g, 3个阶段非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所占的比例和添加辅食的比例均成递增趋势。结论上海市婴幼儿对配方奶粉的摄入情况良好,对宣传教育及风险监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大量细菌已被灭活,然而灭活微生物仍影响产品品质和货架期。现行纯培养技术只能对食品基质中活菌进行检测,无法全面评估污染微生物组成,而基于宏基因组学策略能够对婴幼儿配方奶粉加工过程中污染微生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方法:采集6份婴幼儿配方奶粉,使用细菌纯培养、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PacBio SMRT)和微滴式数字PCR(ddPCR)联用技术对其污染微生物组成进行评价。结果:采用纯培养技术在样品中均未检测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肠杆菌和芽孢。使用PacBio SMRT测序技术,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共鉴定出14个细菌门、138个细菌属和255个细菌种。其中6份样品均存在过嗜冷菌蜡样芽孢杆菌,其平均相对含量高达23.54%,这一灭活的细菌也会影响产品货架期。此外,在IF3、IF4、IF5和IF6样品中,检测到相对含量较低的致病菌大肠杆菌,其相对含量分别为0.06%,0.01%,0.15%和0.05%。采用ddPCR技术对SMRT测序方法检测到的致病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每克奶粉样品中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平均拷贝数取对数后分别为5.45和4.89。结论:在6份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均未检出致病菌,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然而奶粉中被灭活的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可能增加产品腐败的风险,影响产品的货架期。本研究结合多个技术全面评价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初步建立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前市面上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包装形式主要为马口铁罐和铝箔复合软包装袋,一般马口铁罐的保质期为24个月,铝箔复合软包装袋的保质期为18个月,本文研究了马口铁罐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和铝箔复合软包装袋婴幼儿配方乳粉在货架期之内营养素的衰减情况,宏量营养素中,DHA和ARA具有较高的衰减率,维生素中,脂溶性维生素衰减率较高,矿物质中,碘的衰减率较高。本文对6种宏量营养素、13种维生素、12种矿物质货架期的衰减率进行了分析,给配方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奶粉在货架期内营养成分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期试验条件下,维生素B12、碘、氯、硒、肌醇和叶黄素相较其他营养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减,但保质期结束时其含量均符合标准要求,产品品质稳定。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奶粉应选择避光、隔湿包装材料,且包装好的商业化产品应在阴凉干燥条件下保存。研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的研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配方奶粉因含有丰富的营养素而使其保质期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快速判断食品的保质期,在产品研发初期对食品货架期的研究一般以温度为加速因子。本文研究了婴幼儿配方乳粉加速试验和常温试验过程中营养素的衰减率。结果显示,对于同一种营养素,加速6个月和长期24个月衰减率均相差不大,均较接近相应营养素的检测精密度。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研发过程中,可通过加速试验预先判断产品的保质期,但保质期的最终确认,必须通过长期试验确定。  相似文献   

6.
对婴幼儿配方乳粉营养素衰减进行研究,分析加速试验周期内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及可选择性成分营养素衰减情况。结果显示,经过180 d货架期加速试验研究,营养有不同程度衰减,其中维生素B1、叶酸、维生素D、锰、碘、二十碳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衰减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变化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D)和酶联免疫(ELISA)技术探究美拉德反应产物(5-羟甲基糠醛、糠氨酸)以及过敏原(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和β-酪蛋白)在一段和二段奶粉中的产生和变化机理。两种美拉德反应产物在奶粉中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0~0.02 mg/g蛋白和0.00~0.075 mg/g,3种过敏原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2~1.4 g/g,0.05~0.6 g/g和0.0~0.8 g/g。糠氨酸含量在浓缩阶段达到最高,然后迅速下降,5-羟甲基糠醛含量在流化床二次干燥阶段达到最高。一段奶粉的5-羟甲基糠醛和糠氨酸含量显著低于二段奶粉。过敏原在一段和二段奶粉中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在前者中呈现前期高后期低的趋势,而在后者中浓缩阶段显著升高,随后迅速下降至较低水平。一段和二段奶粉的这些差异可能与营养成分的差异和喷雾干燥的温度有关。以上研究结果将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加工工艺改善和优化,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12):95-100
大部分对食品货架期的研究均是以温度为加速因子,在37℃条件下考察了婴儿配方乳粉的保质期。在37℃条件下,脂溶性维生素中的维生素K_1加速6个月出现了轻微的衰减,水溶性维生素中的维生素B_(12)加速6个月的衰减率为15.83%,矿物质在加速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衰减,可选择性成分中叶黄素和核苷酸的衰减率分别为18.03%和14.91%。在该加速试验过程中,婴儿配方乳粉的营养素是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子舌技术和多变量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滋味品质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配对t检验发现,段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咸味、后味A(涩的回味)和后味B(苦的回味)均显著低于Ⅱ段和Ⅲ段。通过主成分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Ⅰ段婴幼儿配方乳粉与Ⅱ段和Ⅲ乳粉整体滋味品质均存在差异显著,且Ⅱ段和Ⅲ乳粉整体滋味品质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干湿混合工艺对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素的均匀性和加速实验下营养素的衰减情况,并比较了干混前和干混后产品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样品中维生素D的均匀性极好,铁、叶黄素、核苷酸的均匀性良好。营养素在加速实验6个月条件下衰减率各不相同,其中宏量营养素除脂肪外基本不衰减。大部分维生素和一些可选择性添加的成分会有一定程度的衰减。干湿混合工艺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样品在干混前和干混后感官评分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婴儿配方奶粉因含有丰富的营养素而使其保质期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快速判断食品的保质期,在产品研发初期对食品货架期的研究一般以温度为加速因子。为了对照婴儿配方乳粉加速实验和常温实验过程中营养素的衰减情况,本文研究了婴儿配方乳粉加速实验和常温实验过程中营养素的衰减率。结果显示,对于同一种营养素,加速6个月和长期24个月衰减率较接近。在婴儿配方奶粉研发过程中,可通过加速实验预先判断产品的保质期,但保质期的最终确认,必须通过长期实验确定。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光照、温度和湿度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影响性。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感官发生明显变化,维生素B1、叶黄素、碘发生明显的衰减;高温条件下,维生素A、维生素K1、叶黄素和碘发生明显的衰减;高湿条件下,吸湿增重发生明显的变化;婴幼儿配方奶粉在高温、光照、高湿条件下均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发展方向,这样能够为乳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依据。文章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技术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对配方奶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改性牛乳蛋白的强化作用进行了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奶粉中维生素的稳定性,保证婴幼儿的营养吸收。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发展过程中要对母乳中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很好的研究,这样能够提高奶粉中的营养成分,同时,也能提高奶粉生产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设置了2个外部环境37 ℃ 75% RH和47 ℃ 75% RH对婴幼儿米粉的货架期进行预估,并对米粉货架期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衰减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铁听充氮包装米粉在37 ℃ 75% RH和47 ℃ 75% RH下的货架期分别为210~225和75 d,从而计算得出其在25 ℃ 75% RH下的货架期为722~841 d。货架期内维生素A、泛酸的稳定性最差,货架期最高衰减率分别可达28.96%和24.47%;其次,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稳定性较差,货架期内最高衰减率分别为18.46%、18.97%、18.53%、13.96%和12.67%;维生素D、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生物素以及铁的稳定性较好,在整个货架期内基本无衰减。  相似文献   

15.
食事传递     
质检总局:奶粉企业强制执行国标为配合当前开展的奶粉市场专项整治,7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粉通用技术条件》、《婴儿配方乳粉Ⅰ》和《婴儿配方乳粉Ⅱ、Ⅲ》等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通用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6.
大部分对食品货架期的研究均是以温度为加速因子,在37℃条件下考察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保质期。在该试验过程中,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B_(12)、碘和叶黄素的变异系数较大,维生素B_(12)可能为检测偏差导致的,碘和叶黄素可能为加速试验过程中营养素衰减,导致变异系数较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T-NIR)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乳糖进行快速检测分析。搜集 94个不同产地、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乳糖的实验室数据,并采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近红外光谱图,选择最优的光谱预处理方法,优化、验证和建立模型,并预测6个未知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样品的乳糖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有非常相似 的近红外特征图谱,图谱处理后的方差为95.423 5%,该模型测定的乳糖值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的乳糖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 差均≤0.67%,相对标准偏差(RSD)均≤0.88%,均符合误差范围。该方法可以无损、快速、高效地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乳糖含量。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聚会中,某乳品企业领导大吐苦水,他们公司产的婴儿奶粉Ⅰ段、Ⅱ段、Ⅲ段是严格按照GB10766的标准生产的,是合格产品.结果却被质检部门判定为不合格,被撤架了.后来才知道质检部门是用"配方Ⅰ"的标准来检查"Ⅰ段"、用"配方Ⅱ"的标准来检查"Ⅱ段"、用"配方Ⅲ"的标准来检查"Ⅲ段".这位领导很是郁闷:"这三个标准与Ⅰ段、Ⅱ段、Ⅲ段一点联系都没有,又怎么能照搬过来用呢?"  相似文献   

19.
婴幼配方奶粉,你该适用哪个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次聚会中.某乳品企业领导大吐苦水.他们公司产的婴儿奶粉Ⅰ段、Ⅱ段、Ⅲ段是严格按照GB10766的标准生产的,是合格产品。结果却被质检部门判定为不合格.被撤架了。后来才知道质检部门是用“配方Ⅰ”的标准来检查“Ⅰ段”、用“配方Ⅱ”的标准来检查“Ⅱ段”、用“配方Ⅲ”的标准来检查“Ⅲ段”。这位领导很是郁闷:“这三个标准与Ⅰ段、Ⅱ段、Ⅲ段一点联系都没有.又怎么能照搬过来用呢?”  相似文献   

20.
利用SDS-PAGE法评价乳基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有效蛋白组分,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方法,采用Bio-Rad Quantity One软件对电泳谱图进行数据分析,实现牛乳蛋白组分的定性和半定量测定。采用该法对我国市售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牛乳蛋白有效成分进行了质量评价分析,发现0~12月龄婴儿配方食品基本符合GB 10765-2010中对乳清蛋白不得低于60%总蛋白的规定;0~6月龄Ⅰ段婴儿配方食品中的乳清蛋白含量最高,乳清蛋白/酪蛋白为1.57~2.12(61∶39~67∶33);6~12月龄的Ⅱ段较大婴儿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相对Ⅰ段少,二者比例为1.06~1.55(52∶48~61∶39);而在12月龄以上的Ⅲ段幼儿配方食品中二者比例为0.65~0.71(40∶60~42∶58)。虽然Ⅰ段婴儿配方食品乳清蛋白/酪蛋白符合标准,但是在母乳中占主要成分的α-LA(α-乳白蛋白)在Ⅰ段婴儿配方食品中含量偏低(19.1%~24.1%),母乳中不存在的α-CN(α-酪蛋白)在Ⅰ段婴儿配方食品中却占11.9%~17.8%,另外还发现Ig G(免疫球蛋白G)在乳基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