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对砂土区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陕西省神木北部矿区石圪台煤矿为研究对象,对该矿区内塌陷区和非塌陷区土壤含水量、容重、田间持水量等物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塌陷使得土壤水分有向深层运移的趋势,且塌陷裂缝密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低(P﹥0.05);2塌陷区粗粉粒(0.01~0.05 mm)和中粉粒(0.005~0.01 mm)含量明显增加(P0.05),细黏粒含量(0.001 mm)显著减少(P0.05);3塌陷区和非塌陷区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塌陷导致心土层砂土容重有减小趋势;4塌陷导致土壤孔隙度增大,且随剖面深度增加,孔隙度有减小趋势;5采煤塌陷对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经相关性分析,塌陷降低了土壤水分与其它指标(粉粒除外)间的相关性。可见采煤塌陷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物理结构,加快当地土壤沙化、水分流失,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风沙区采煤塌陷不同裂缝宽度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以神府-东胜煤田石圪台煤矿塌陷区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不同裂缝宽度条件下(1、2、3、4、8 cm)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最大吸湿量和土壤饱和导水率等土壤水分特性指标与无裂缝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裂缝区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最大吸湿量均大于裂缝区;土壤饱和导水率小于裂缝区。在裂缝区,随土壤裂缝宽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最大吸湿量逐渐减小,土壤饱和导水率逐渐增大。说明风沙区采煤塌陷裂缝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土壤原有结构,降低土壤持水,贮水能力,加快土地沙化,导致环境恶化,应引起当地政府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采煤塌陷裂缝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选取了阜新塌陷区为研究区,应用系统聚类、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塌陷裂缝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变化特征,分析了塌陷裂缝尺度、距裂缝距离和土壤含水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容重随着埋深线性增大,且容重的变化幅度具有明显的突变点,连通裂缝、隐伏裂缝和非塌陷区的突变点位置分别为50cm、70cm和150cm;同一尺度不同深度裂缝处,裂缝宽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裂缝同深度情况下,随着与裂缝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率越高,至2m后影响不明显。裂缝尺度影响了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裂缝尺度的增大使得土壤含水率平均偏差增大。  相似文献   

4.
神府东胜矿区不同塌陷阶段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以神府东胜煤田为研究背景,选择两个主要塌陷阶段分布区大柳塔矿区双沟村原农场和补连塔矿区原补连沟村作为研究区,采用野外勘查、取样测试与室内参数分析综合研究的方法,对采矿塌陷不同阶段表层包气带土壤水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矿塌陷后,塌陷区尤其是塌陷裂缝区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储水量值均小于未塌陷区,说明塌陷裂缝对土壤的持水作用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塌陷区与未塌陷区的地表植被覆盖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塌陷稳定区经过长时间的沉压、密实后,其土壤层结构、土壤水分含量等性质以及地表植被覆盖程度均越来越趋近于未塌陷区,对于沙生植被而言,虽得不到充分的供水条件,但仍能维持其生长.说明塌陷区经过长时间的稳定后,可以恢复到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采煤塌陷对土壤水分损失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摸清采煤塌陷对土壤水分作用是塌陷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前提。根据相似可比原则,应用空间对比法研究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井工矿———补连塔0~100 cm层土壤含水量对采煤塌陷的响应,探索半干旱风沙区采煤塌陷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为困难立地土地复垦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改善对于植物水分利用和土壤化学性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坡耕地为对照,旱作梯地、茶园地、次生草地和人工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非毛管含水量及田间持水量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整治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而次生草地显著下降,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依次是人工牧草地(0.98 g/cm3)坡耕地(1.09 g/cm3)旱作梯地(1.19 g/cm3)茶园地(1.22 g/cm3)次生草地(1.38 g/cm3);0~10 cm土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次生草地(30.84%)旱作梯地(37.54%)茶园地(41.69%)坡耕地(45.40%)人工牧草地(55.08%);次生草地和坡耕地的土壤毛管含水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人工牧草地、旱作梯田和茶园地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中,毛管含水量差异较小,其值分别在25.83%~21.61%、4.25%~7.38%之间波动,相互之间大体不显著;人工牧草地、坡耕地、旱作梯田和茶园非毛管含水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次生草地则增加,0~10 cm土层中人工牧草地土壤非毛管含水量为24.02%,明显高于次生草地(3.07%)、坡耕地(11.57%)、旱作梯田(10.80%)和茶园地(10.33%);不同整治方式土壤田间持水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毛管含水量相同,其中0~10 cm土层以人工牧草地田间持水量最大,为30.82%.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影响有显著差异性,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物理结构最好,因此,对红壤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坡耕地整治技术,以及如何对土地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  相似文献   

7.
在相同的气象条件下,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由于人类活动与土层结构的不同导致土壤含水量往往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为了探讨这一现象,运用统计学相关知识对新疆阜康地区农田区与荒漠区2003—2006年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田区与荒漠区的土壤含水量月均值均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阶梯状分布,农田区的变化幅度大于荒漠区;根据两者的变异系数,将土层在空间上均可以分为活跃层、相对活跃层和稳定层,农田区的在4、6、7、8这几个月出现高值点。通过对两者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的分析,可为农田灌溉与荒漠改造提供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8.
《人民黄河》2017,(2):85-89
以不同树种和不同林龄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民勤绿洲区不同固沙林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固沙林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大于裸沙地的,而40~60 cm土层土壤的含水量小于裸沙地的;0~60 cm土层的裸沙地土壤容重、pH值比林地大,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比林地小;0~60 cm土层的不同树种固沙林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林龄的固沙林树种中,梭梭林的土壤容重、pH值均随林龄的增长先减小后增大,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固沙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比裸沙地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范采煤塌陷区周边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可将南范采煤塌陷区改造成一座小型水库工程,用以积蓄沙河雨洪资源以及范各庄矿矿井疏干水,为古冶区在压采地下水后的工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替代水源,缓解古冶区工业用水的紧张局面。对南范采煤塌陷区进行改造,构建小型水库工程,不仅是对采煤塌陷区土地的开放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同时也是对雨洪资源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是开拓水资源利用新模式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马杰 《中华建设》2022,(3):123-125
在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中,大地艺术的出现,为风景园林设计乃至区域规划开辟了另一种新的思路。本文阐述了大地艺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相关概念,并以濉溪县凤栖湖采煤沉陷区湿地公园为例,对基于大地艺术的采煤塌陷区景观修复及设计进行探讨,并对凤栖湖采煤塌陷区内的生态修复、水系梳理、地形整理、植被种植、景观营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从...  相似文献   

11.
武海霞 《人民长江》2010,41(9):98-100
为了研究降雨强度对降雨入渗土壤后的水量分布规律,对不同降雨强度下坡耕地0~100 cm土壤含水量消退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入渗后表层土壤含水量急剧增加,土层越深,变化幅度越小;随着停渗时间的延长,上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减小,下层土壤含水量稳定增加;降雨强度越大,转化成土壤水的水量越多,停渗后表层水分损失就较少;土壤水变化幅度越小,土壤水消耗过程越短,土壤水再分布影响的土层越深。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徐州九里采煤塌陷区情况及其水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煤矿区梯级调控污水灌溉阻断及水质修复技术,即对煤矿区不合理的水资源分布实行梯级调控的同时建立人工湿地来提高水质,从而为采煤塌陷复垦区大片的农用地提供用水,缓解水源型缺水问题,并为下一步解决煤矿复垦区水资源利用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以平凉市纸坊沟一坝坝地及两岸沟坡土壤为对象,测定了0~1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及相应样点的小麦产量,并采用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坝地土壤水分、不同坡度、坡向及断面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0~120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分布为坝地>沟坡梯田,沟坡下部>中部>上部;沟坡梯田小麦产量情况为下部>中部>上部;收获期0~120cm土层内坝地土壤含水量与沟坡梯田无显著差异,而坝地小麦产量明显高于沟坡梯田,且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可见淤地坝建设和坝地的形成,能提高两岸沟坡土壤的含水量,并能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高寒地区内陆河堤防工程土体材料,借助土体渗透测试仪与GDS三轴试验机,设计开展冻融试验与三轴强度测试试验,获得了土体冻融特性与冻融强度特征。研究表明冻融试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为“U”型,孔隙系统状态对温度传递影响较弱,在封闭或开放系统中土层冻胀高度均为45cm;开放系统中,冻胀高度以下土层含水量相比封闭式系统有所增大,高度105cm处增大幅度约为16.7%。分析得出低温温度影响土层冻胀高度线,温度-28℃下位于60cm,升温时间亦有所滞后;初始含水量增大,冻胀高度线不变,但冻胀高度线以上土层温度下降持续时长延长。含水量、低温槽冻结温度均与峰值应力呈正相关,其他参数相同下含水量12%峰值偏应力相比含水量8%增长了9.5%,冻结温度-10℃峰值偏应力相比-3℃增大了80.4%,冻结温度增大会促进土体变形趋于脆性特征;含水量增大,会提高抗剪参数值。论文为高寒地区堤防工程中土体材料的冻融特性及强度特征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土壤含水量信息是抗旱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测验技术和人力、财力等多因素的制约,难以进行逐日土壤含水量的监测。本文根据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姚李实验站朱小堰径流站实测土壤含水量成果,结合降水量、土壤蒸发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等因素,通过合理的假定和分析,提出推求0-20cm土层逐日土壤含水量过程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白马河采煤塌陷区堤防变形位移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本福  张建东  张涛 《山东水利》2011,(1):57-57,60
白马河沿岸煤矿企业由于河下开采煤炭,引起堤防和水工建筑物塌陷。为了给堤防管理、抢险防汛提供科学依据,需要定期对白马河堤防进行变形位移观测。通过对采煤塌陷区堤防变形位移观测的原因、目的、方法和内容的初步探讨,为其他采煤塌陷区堤防变形位移观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森林是陆地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虽然喀斯特森林的面积相对较小,但其土壤的涵养水源功能对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贵州典型喀斯特林地为例,采用野外定点采样结合室内实验的方法,对不同林型下土壤的物理特性和持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林地内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土壤的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同为石灰土情况下,土壤容重的均值大小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有效持水量的大小为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黄壤针叶林土壤容重小于石灰土针叶林,两种林型土壤孔隙度差异不明显。除毛管持水量外,其它持水能力指标黄壤针叶林均略大于石灰土针叶林。喀斯特林地土壤饱和的含水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对饱和的含水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古冶采煤塌陷区作为企业关停自备井后的生产替代水源,需要进行生态综合整治。结合工程特点和行业规范,对采煤塌陷区工程测量进行技术设计以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9.
陕西黄土区土壤的农业水文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陕西黄土区土壤水文特性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基础,根据土壤的物理粘粒含量,100cm土层的绝对含水量,和年降水蒸发差为主导指标,用模糊数学等价关系聚类,把陕西黄土区划分为7个区,对其土壤的农业水文特性值进行了分析评述,并提出相应的改良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研究陕西黄土区土壤水文特性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物理粘粒含量,100厘米土层的绝含水量,和年降水蒸发差为主导指标,用模糊数学等价关系聚类,把陕西黄土区划分为7个区,对其土壤的农业水文特性值进行了分析评述,并提出相应的改良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