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郯庐断裂活动对渤海东南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是渤海东部最重要的走滑大断裂,新生代郯庐断裂在渤海东南部经历了伸展断陷、右旋走滑和晚期构造再活动3个过程.郯庐断裂在古近纪早期的伸展断陷和晚期的右旋走滑压扭作用为渤海东南部创造了优越的生油条件和良好的圈闭条件,控制了始新世、渐新世湖相烃源岩,形成了大量的油气圈闭.断裂多期活动直接控制了油气的分配和富集的层位.研究认为,与生油凹陷相邻的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带和走滑断裂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预测凹陷内的次级凸起带、青东凹陷东部盆缘走滑断裂带、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断裂带为区域内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
渤海南部海域莱州湾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莱州湾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特征复杂。在近期勘探获得亿吨级油气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凹陷构造特征分析,揭示莱州湾凹陷同时具有断陷和走滑反转的双重构造特点;根据断裂活动特点和强度,将凹陷内断层划分为3类,它们分别对凹陷格局形成、沉积体系与输导系统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并将莱州湾凹陷演化进一步划分为3个阶段:孔店组(Ek)至沙河街组三段(Es3)的早期断陷、沙河街组一、二段(Es1+2)至东营组(Ed)的中期走滑和晚期活化阶段(新近纪以来)。构造演化对凹陷内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演化控制了各种类型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凹陷沉积充填、沉降中心迁移以及烃源岩形成演化;另外,由于晚期强烈的构造和火山活动,对莱州湾凹陷的晚期成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受古近纪莱州湾凹陷大规模断陷、郯庐断裂右旋走滑和垦东凸起大规模隆升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莱州湾西构造带断裂系统发育,根据断裂性质及发育规模将断裂划分为3组不同方向的断裂组合,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及保存都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莱州湾地区油气成藏规律并结合渤海其他区域近年勘探成果综合分析,莱北1号断层、斜坡区东西向反向正断层和走滑...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凹陷西走滑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受古近纪莱州湾凹陷大规模断陷、郯庐断裂右旋走滑和垦东凸起大规模隆升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莱州湾西走滑带呈现出复杂的构造特征,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及保存都产生重要影响。莱州湾凹陷古近纪早期断陷活动和郯庐右旋走滑共同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大型伸展断层和走滑调节断层,这为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受垦东凸起古近纪末期大规模隆升的影响,莱州湾西走滑带也发生大规模南北向翘倾,这使得区带内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容易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5.
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垦利16-A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垦利16-A构造位于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油气成藏特征复杂。为了解决该区油气成藏差异性和复杂性,首先系统分析断裂体系和圈闭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其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垦利16-A构造经历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的早期断陷、沙三段沉积期的强烈断陷、沙一二段—东营组沉积期的断—坳转换及新近纪—第四纪坳陷、新构造运动四个构造演化阶段,不同时期不均衡沉降导致东、中、西三块差异演化,发育走滑、伸展两类断裂体系,古近系分布及残留厚度差异明显。构造差异演化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与特征,主要表现在生烃中心发育与迁移、构造圈闭形成与类型、沉积类型与储层展布、油气成藏模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辽河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了揭示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与油气关系,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以沙三段中下部大套泥岩为界,西部凹陷形成了上下叠加的2个断裂系统,主要发育长寿型、早衰型和后生型3种类型断层和张性正断层、走滑断层、走滑正断层和走滑逆断层4类不同性质断层。断裂活动控制了西部凹陷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油气的运聚以及圈闭形成:断陷期是主要的烃源岩形成期,持续沉降有利于烃源岩演化;伸展变形阶段形成的下部断裂系统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走滑变形阶段发育的上部断裂系统有利于油气的运移;构造活动强烈期是圈闭主要形成期,在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早期及东营组沉积晚期形成两期主体圈闭。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和演化过程,指出双西隐伏走滑断层带和台安—大洼断层带的海外河以南部分是有利勘探区。图6参17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生代盆地都经历了早第三纪裂谷断陷阶段和晚第三纪裂后沉降阶段,但各盆地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分成拉分型和伸展型两大类,其中伸展型又可分成断陷型和断坳叠加型两亚类。烃源岩主要有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和海相泥岩。储集层包括海相砂岩、生物礁和陆相砂岩。该区生储盖组合主要包括陆生海储型、陆生陆储型和海生海储型。二级构造带包括隆(凸)起带披覆构造、凹陷陡坡断裂构造带、凹内断裂构造带、凹内底辟构造带、缓坡带以及隆起带生物礁等,各个盆地优势油气二级构造带各具特色。勘探领域包括已证实富生烃凹陷的精细勘探、新区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南海北部地区油气分布受富生烃凹(洼)陷控制,已证实的富烃凹陷仍有很大潜力,是近期勘探的重点;高温高压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深水区勘探是下一步储量增长的接替区。积极开辟和探索新区、新领域是中国南海地区勘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储层的高温高压、低孔低渗,低阻油层和非烃气的识别,以及特殊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资料的采集处理是勘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渤海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钻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利用斜坡坡度值动态演化和地震反射结构等分析方法,对渤海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进行了分析。受区域伸展-走滑复合应力驱动及重力不均衡沉降影响,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古近纪经历了4期构造抬升而形成现今高角度翘倾型斜坡,结构上具有明显的东西分段和南北分带的特征。南部斜坡带不同位置发育的圈闭类型不同,多期构造抬升控制了断裂发育和砂体展布,断裂、骨架砂体和构造不整合面形成了复式油气输导网络。南部斜坡带具有内外分带、差异富集的油气成藏特征,其中斜坡内带为断裂垂向输导近源充注的自生自储型成藏模式,斜坡外带为不整合面+砂体横向运移、断裂调节分配的远源下生上储型成藏模式。斜坡外带断裂发育,油气运移通畅,油藏埋深更浅,成藏层系更加丰富,是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9.
垦利10-1油田是2008年在莱州湾凹陷北部陡坡带发现的亿吨级油田,其主要含油层段为古近系沙三段(构造油藏)和新近系明下段(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油藏具有埋藏浅、储量大且丰度高、原油物性好、测试产能高等特征.该油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莱州湾凹陷是一个小而肥的富烃凹陷,拓展了渤南地区浅层新近系明下段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领域,扩大了莱州湾凹陷油气勘探范围,再次证实了凹陷中继承性陡坡带具有形成大型复式油气藏的优势条件,对于推动莱州湾凹陷及我国海上其他类似低勘探程度凹陷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断裂与局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泌阳凹陷是一个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其南、东两侧分别被两组断裂所限。因此南部陡坡带断裂的产生和发展,对凹陷的局部构造具有直接的影响。并控制了油气的运聚和分布。通过对断裂构造的分析,认为南部局部构造的形成是边界北西向和北东向大断裂伸展、走滑、挤压的结果。在伸展-走滑关联断裂作用下,南缘陡坡带断层转换处沿下降盘地层依次可形成左旋左阶雁列式排列的与边界断裂呈锐角关系的鼻状或背斜同沉积构造,在东缘可形成“花状”走滑构造。这些局部构造是油气优先聚集的有利场所,而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理论模型研究,推导出了走滑拉分盆地中盆地的走滑速率与沉降速率之间的关系,即走滑速率同盆地的几何形状参数、最大沉降深度和沉降速率存在着稳定的数值关系。以莱州湾地区潍北凹陷为研究对象,利用回剥法对凹陷内处于不同构造位置的4口井的基底沉降历史进行了恢复,建立了潍北凹陷沉降速率与郯庐断裂中段走滑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根据位于洼陷带的伪1井和央5井的计算结果,得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为40 km左右。  相似文献   

12.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新生代走滑断裂特征及控盆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歧口凹陷高精度大面积三维地震资料的应用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歧口凹陷新生代走滑断裂特征及其对盆地发育演化过程的控制。认为,歧口凹陷新生代发育2组3支走滑断裂系,其中羊二庄走滑断裂系为兰聊走滑断裂在该地区的主要走滑分支,而沿岸走滑断裂带应为调节断裂带;沿岸及羊二庄走滑表现为右旋走滑性质,而海河走滑断裂则表现为左旋性质;新生代走滑表现为幕式活动特征,表现为张扭断裂的大量出现,可识别出沙一期及明化镇期2期走滑活动;走滑活动及发育与周边板块活动密不可分,2期走滑活动时限分别对应南海扩张及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汇聚速度、方向变化所致;走滑断裂将歧口凹陷分割为结构构造特征不同的3个块体,受走滑活动影响歧口凹陷断陷阶段均表现为存在主沉降中心、沉积中心、断裂活动中心等的向NE方向迁移的特点,拗陷阶段表现为沉积速率、断层活动速率等的加速沉降及断层活动强度中心的NE向迁移过程,与典型伸展断陷盆地特征存在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3.
The main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are Cenozoic fault basins, most of which have experienced two-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i.e., rifting subsidence in the Paleogene and post-rifting thermal subsidence in the Neogene-Quaternary. The episodic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yndepositional faulting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ault basins in terms of accommodation space, deposition rate, and depositional facies zones. In this study,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ectonic-depositional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Sag of the Cenozoic Liaohe Depress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availabl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using the modern theory of tectonic geology and the balanced section technique.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the Cenozoic fault basin was characterized by superimposed faults and depression. In addition, there existe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but still related extensional tectonic systems and strike-slip tectonic systems.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fault basin involved five stages, i.e., initial rifting stage (E2s4), intense faulting stage (E2s3), fault-depression transition stage (E3s1-2 ), differential uplifting stage (E3d), and depression stage (N-Q).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Sag, the depositional evolution in the Cenozoic fault basin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i.e., multi-episodic rifting filling in the Paleogene and post-rifting filling in the Neogene-Quaternary. The former rifting stage was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four episod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positional development. The episodic faulting controlled the filling process and filling pattern of the Cenozoic Western Sag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ssociated depositional systems, whereas the syndepositional faults that developed in multiple stages in various tectonic position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sand bodies in the Western Sag. That is, the fault terraces on steep slope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sand bodies, the fault terraces on gentle slope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low-stand fan bodies, and the fault terraces or fault troughs in the central basin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fluxoturbidite bodies.  相似文献   

14.
北部湾盆地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部湾盆地主要发育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伸展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等4种断裂类型。盆地演化总体经历了古近系裂陷期和新近系坳陷期两大演化阶段。盆地伸展裂陷期主要有3期断裂活动,在古新世-始新世形成NE向、NEE向伸展断裂;渐新世在走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NEE向走滑伸展断层和近EW向次级断层。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生烃洼陷的分布和促进了烃源岩的热演化,形成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与生油洼陷相邻且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断裂带和凹陷中央的隆起带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5.
西江主洼位于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的中西部,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富生烃凹陷之一。为了认识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边界断层(Fxj33)属性特征,基于钻井约束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Fxj33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揭示Fxj33边界断层为低角度生长正断层,倾角5°~36°,呈NEE走向,长度约55 km,最大水平位移达9.5 km左右。在多幕裂陷演化过程中,Fxj33断层沿走向上表现为分段差异活动特征,并与两排EW向高角度断裂共同控制着西江主洼各次级洼陷的发育演化。中生代基底中发育的叠瓦状构造、残留山和先存断面等一系列构造表明Fxj33边界断层为中生代先存逆冲构造体系在新生代反转形成,并且在断陷中晚期进一步被一系列EW向高角度断面切割改造,形成现今形态。期望研究结果对被动陆缘断陷盆地边界断层的形成和演化研究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水凹陷处于渤海湾盆地西部,西侧以太行山山前断层为界与太行山隆起隔开。为了全面认识徐水凹陷的形成过程,更好地服务于区内的油气勘探工作,综合利用研究区内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对徐水凹陷的地质结构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凹陷内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刻画区内主要断裂的发育特征;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徐水凹陷古近纪以来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徐水凹陷新生界内发育古近系底部和新近系底部2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据此划分出3套构造层,即基底构造层、古近系构造层和新近系-第四系构造层。受控于NE向的太行山山前断层和NWW向的涞水断层,徐水凹陷表现出西断东超和北断南超的构造格局。研究认为,新生代以来徐水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强烈断陷阶段、断陷持续发育阶段、断-拗过渡阶段和拗陷阶段。凹陷内的断陷活动于古近纪早期开始发育,持续至渐新世晚期,并具有幕式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珠Ⅰ、珠Ⅲ坳陷裂陷期湖相分布特征的对比发现,2个坳陷内的湖相发育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性,即珠Ⅲ坳陷湖相发育程度明显小于珠Ⅰ坳陷。综合分析认为,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裂陷期珠Ⅲ坳陷拉张程度小于珠Ⅰ坳陷,导致其不利于湖相发育。裂陷期坳陷的拉张程度受控于多种地质因素,包括应力方向、基岩岩性、区域断裂等。珠Ⅰ、珠Ⅲ坳陷在基底岩性、凹陷分布格局、基底大型隐伏断裂的影响、控凹断裂走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因素控制了坳陷拉张程度的差异性,也控制了湖相分布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东海西湖凹陷是一个新生代含油气构造单元。晚中生代末期以来,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的裂谷盆地阶段.渐新世-中新世的盆地反转阶段和上新世-第四纪的区域沉降阶段。发育断块型、挤压背斜型、冲断推覆型等多种局部构造,为西湖凹陷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圈闭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迈陈凹陷东部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对新生代断裂几何学特征、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断陷、断坳过渡、坳陷等演化过程,受到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分层差异变形,发育了上、下两套断裂体系,分别为早期张性断裂和晚期张扭性断裂,这些断裂既具有新生性,也具有对早期断裂的继承性、改造性。因此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样式。不同断裂类型及组合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也存在差异,边界断层控制了该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及烃源岩的形成分布;断裂组合的多样性使得圈闭类型多样;早期消亡的断裂可起到良好的遮挡作用,继承性活动断裂或向下断至源岩层的晚期断裂可起到油气向浅层圈闭运移的通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