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沙坨油田为今年来辽河油田在外围滚动开发中取得效果较好的几个区块之一,其内部发育受岩性、构造双重因素控制的边、底水块状裂缝性油藏,开发初期产量较高,但从2004年起,进入到产量递减阶段。本文综合运用油藏地质学、油藏工程学等学科分析了该油田的油藏特征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同类型油藏的开发实例,认为针对黄沙坨油田的特点,水平井技术能够改善其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黄沙坨油田为火山粗面岩油藏,地质储量2744万吨,具有裂缝发育、埋藏深、地层温度高的特点。经历了天然能量和注水两个开发阶段。注水开发递减快,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难度大。2003年后产量快速递减,2012年底产量只有2.13万吨,采油速度仅有0.08%。标定采收率13.3%,阶段采出程度5.39%。油藏裂缝发育,底水及注入水沿裂缝快速推进,油井普遍高含水。受油藏条件限制,常规技术应用效果差。在借鉴同类油藏成功注气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非烃类气驱试验,见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黄沙坨油田火山岩裂缝性稀油油气藏,纵横向裂缝宽度、深度和密度等难以掌握,注采井网待进一步完善。针对油藏的特点,采取周期脉冲注水和动态调整注采井组配产配注方案,更新高压自控流量计,应用水平井和双支水平井注水开发试验等措施,在进一步完善动态间开增油,降低注水干线压力,减小柱塞泵能耗,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注水速度、波及系数和水驱油效率等方面,水平井发挥了众多直井在垂直裂缝发育的情况下才能见到的良好作用,为辽河东部凹陷和类似油田的发展借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储备了前沿技术TTHW(水平井水驱采油技术),为进一步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利用井间化学示踪剂监测技术,可以了解注水井与周围生产井间的连通情况、推进速度及波及体积,判断储层裂缝、断层封流及窜流通道位置等,为油藏注采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依据。本文主要阐述了井间化学示踪剂监测技术原理以及在黄沙坨火山岩油藏注水开发试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搞清和认识具双重孔隙介质的黄沙坨粗面岩潜山油藏的渗流特征规律,解决该油藏能否实施注水开发的难点,主要开展了双重介质三维岩块渗吸试验方法的建立、粗面岩岩心模型制备、相似准数的选择等一系列物模试验技术的研制攻关,并进行了微观渗流特征评价试验(岩石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水驱油效率、裂缝系统和基质岩块系统渗吸实验)解决了双重孔隙介质储层微观评价等复杂油藏渗流试验的难题。形成了双重介质油藏渗流试验系列配套测试技术,为黄沙坨等特殊油藏储层微观评价及开发方式的确立,提供了难得的试验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6.
裂缝性油气藏开采过程中,压力补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裂缝性油气藏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是裂缝,储集层的原始物性非均质性强,孔隙度与渗透率在储层平面分布上及储层纵向上存在很大差别。油井生产与水井注水的通道包括裂缝与空隙,油井生产特征各异,水窜速度与正常采油周期不好掌握,水井注水也存在很大难度。本文以黄沙坨油田为例,通过裂缝特征研究,结合生产现状,调整注采方案,对同类型的油藏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沙坨油田发育三期厚度不同的火山岩,火山岩是由于火山、地震等强烈构造运动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储集性。本文根据岩石化学分析、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压汞等资料,对黄沙坨油田火山岩油藏的储层特征进行研究,为油气储层的确定及今后井位部署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敖南油田裂缝发育,注水开发过程中裂缝性见水矛盾突出实际,应用无源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了敖南油田储层裂缝的分布、走向及层位,通过裂缝发育状况对水驱前缘变化的影响,应用泊松比法结合注水井指示曲线,制定了裂缝性敖南油田合理注水参数,指导下步油田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9.
随着黄沙坨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油田目前综合含水接近90%。自2005年开始注水开发,对采油站的来液量进行除油和除机杂等处理后,全部回注到采油井站的注水井。因此,对回注的水质要求较高,含油、含机杂均控制在10mg/l以内。否则将堵塞裂缝和孔洞等储集空间和油气通道,降低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南梁油田为典型的低渗透岩性油藏,储层裂缝发育,主力开采层位长X采用菱形反九点法开采方式,针对开发中的主要矛盾裂缝线上油井易见水,产量下降幅度较大,通过对南梁油田注水开发特征的分析和对合理注水强度的研究,提出适合该油藏特点的以注水调剖为主的注水开发调整政策,实现南梁油藏的高效开发,从而保证油田生产呈高产、稳产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1.
甘谷驿油田1380井区油藏地质特征与储层特征研究表明井区长6油藏属于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非均质性和天然裂缝发育等因素,极易造成油井水串、水淹,造成注水失效。针对该区设计并优化了泡沫综合调驱方案,共计在1380井区应用4次,有效改善了水驱状况,提高了注水波及面积,为该区高效水驱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姬塬油田吴仓堡区长6油藏属于典型的特低渗油藏,微裂缝发育,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隔夹层发育,加之储层中存在天然裂缝,使开发难度加大。经过几年的注水开发,在原始地层状态下成闭合的天然裂缝慢慢开启,注水井出现指状吸水,尖峰吸水,层间层内矛盾突出,油井一段时间后含水上升或出现爆性水淹,损失油井产能,加快了油藏开发的递减,因此见水井的治理成为了油田稳产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黄沙坨油田属于火山岩裂缝性稀油油气藏,1999年投入勘探开发,生产实践表明,油井套压过高或过低,对油层出液状况影响较大。本文以测试采油井恢复液面资料为基础,通过计算对比,提出了采油井的合理套压范围,并拟合了黄沙坨油田油井合理控套界限研究图版,通过对油井的套压和产量进行对比,分析油井的生产套压是否合理。生产实践证明,现场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低渗透油田在开发时容易出现裂缝性油藏,注水也很容易受到裂缝影响而不均匀,导致油田产量低、稳产难、采收率低,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现状。本文先介绍了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理论的机理,重点以甘谷驿采油厂顾屯区块为例,说明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Aronofsky等人由试验提出的产量递减模型,将采出程序与时间的关系模型转变为了阶段产量与时间的关系模型。由于每个裂缝性油藏有其本身的裂缝发育和裂缝展布特征,而不同的裂缝发育和展布特征必将导致油藏的递减规律也不相同。因此,当裂缝性油藏处于递减阶段时,应用上述模型能准确地预测产量递减规律和可采地质储量等。应用本文提出了预测模型,对阿北安山岩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以来,产量递减阶段的数据进行了拟合和预测,与应用翁氏模型和水驱特征曲线两种方法分别预测的产量及可采储量对比,相对误差减小了0.01个百分点。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产量预测模型适用于注水开发的裂缝性油藏的产量递减阶段,计算简单、快捷、相对误差小,对油田开发及方案编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辽宁化工》2021,50(7)
超低渗透率油田,油层相对密集,饱和度比较高,储层孔道颗粒细小,孔隙结构比较复杂,物性很差。根据超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储层结构,我国对于超低渗透率油藏的开发大多都是采用"注水保持能量"的注水开发方式。注水开发是一种常见的能够提高油井单井产量,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以及确保油田能更够长期稳产的开发方式。根据超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及长8白河吴52井区油层的地质特点,分别从超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结构、润湿性、敏感性分析、注入水的配伍性分析、启动压力梯度、压敏效应等来分析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困难因素和影响机理,以及对于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采用增产措施分析。  相似文献   

17.
腰英台特低渗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英台青山口组油藏低孔特低渗弱边水驱油藏,储层微裂缝较发育,一般无常规产能,须压裂改造;地层能量不足,油井压后投产,弹性产率低,递减快,需立足注水开发。为此对储层微裂缝方向进行监测,确定线性注水井网;对油藏注入水质及配伍性分析研究,确定适合该油藏注水工艺,开展注水时机、压力保持水平研究,实施先期注水试验。经生产验证,先期注水有效地保持了地层压力水平,油田生产呈高产、稳产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分析了敖南油田储层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的发育状况及对敖南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根据注水井注水压力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周围油井受效及见水的过程,并初步确定了注水井裂缝的开启压力;分析了裂缝对敖南油田地层压力的影响。并提出利用天然能量、控制注水压力、堵调结合、水淹井转注等手段减轻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减缓油田产量递减。  相似文献   

19.
大芦湖油田属于特低渗透油田,1996年注水开发效果变差。本文根据低渗透裂缝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采用不稳定注水和改向注水方式来改善注水效果,通过优选注水方式、注水时机和注水参数,取得了较好的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油藏天然裂缝发育及局部高渗带的存在,导致裂缝主向或高渗带方向油井含水上升快,侧向油井见效程度低,水驱波及系数小,影响油田开发效果。为了进一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在对长6储层地质特征及水驱渗流规律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注水井深部调剖为治理手段的工艺技术措施。通过矿场试验,进行了施工排量、施工压力、堵剂用量、段塞设计等施工参数优化设计,明确了堵水时机及选井原则,形成了适合安塞油田裂缝性油藏注水井深部调剖工艺技术体系,取得了一定的开发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安塞油田裂缝储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