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水位波动的影响,水库消落区普遍存在植被退化问题,这一问题在北方水库尤为突出。消落 区湿地化改造是针对消落区的植被退化问题通过持续的水分补给构建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实现对落 干消落区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的提高。以碧流河水库蛤蜊河入库口旁侧消落区为研究对象,开展消落 区湿地化改造的实例研究,通过对比工程前后植物物种和 NDVI变化,分析其对区域植被的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湿地化改造提高了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充分的水分补给使得植物物种由喜旱植物为主向喜 湿植物为主转变;2019年区域 NDVI平均值相比于 2015年增长 14.59%,方差降低 46.8%,工程实施后 消落区植被的覆盖度和均匀度得到提高。消落区湿地化改造能够有效改善消落区在落干时期植被条 件,是改善消落区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南四湖不同生境下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植物群落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南四湖植物分布规律、人为干扰下变化规律,并依据水深变化提出了荒地或林地、沼泽或滩涂、水域三种演替生境下的植被演替规律,筛选出南四湖湿地主要植物群系,明确了植被恢复模式及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长江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达30m的消落带,探讨了水库运行过程中消落带可能产生的一系列严峻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如:岸边污染带的形成、可能诱发流行性病情和疫情的发生、消落带的环境地质灾害加剧、消落带植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更为脆弱等,并针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介绍黄河中下游沿线分布的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性质、保护对象及生境类型,针对防洪工程建设的特点,分析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湿地生境、植物资源及鸟类的影响.结果表明:补水工程的影响可以恢复,对湿地生境的影响可以补偿,工程占地对植物多样性基本没有影响,对保护植物野大豆的影响不大.采取生态恢复与补偿措施后,防洪工程的建设不会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径流和潮汐的共同作用下,黄河口三角洲天然盐沼植被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本文基于盐沼植被对土壤水盐的响应机理构建地下水动力-种群动力学生境耦合模型,模拟了径流和潮汐共同作用下,黄河三角洲不同土壤水盐条件下盐沼植被适宜生境及生物量的时空分布。以不同年份黄河利津站的水资源量为依据,模拟了最大年、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和最小年5种水文年时间序列方案,模拟不同河流径流过程对河口盐沼植被的影响。研究发现盐沼植被在研究区内的适宜生境在黄河两岸呈带状分布,在距离黄河较远的区域呈散点状分布;芦苇的生物量积累主要发生在较窄的条带上,而翅碱蓬和柽柳的生物量积累均匀分布在面状区域,3种盐沼植被在散点状适宜生境上均无生物量积累;丰水年情景下生长季内适宜生境月均面积最大,达研究区总面积的16.66%;而枯水年情景生长季内月均生物量最多,最大达13.86万t。研究构建了地下水动力-种群动力学生境耦合模型,能够定量化模拟不同径流情景下河口湿地地下水、土壤水盐条件及盐沼植被适宜生境与生物量分布规律,以期服务于河口三角洲盐沼植被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6.
三峡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事关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库水质安全和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实施以来,库区生态环境稳中向好,但水生态系统仍面临较大风险和隐患。立足三峡库区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识别入库支流水质不稳定、入库污染负荷大、消落带生态系统不稳定、生态系统结构不稳定、农村饮水存在安全风险、部分河流岸线不稳定、区域资源承载力不均衡、极端气候条件下水生态系统不稳定、航运风险等9项水生态环境风险,结合三峡库区资源环境现状和社会发展情况,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机制、屏障区生态网格建设、重点入库支流生境贯通、完善水生态监测站网体系、陆域缓冲区建设、消落带利用与保护等风险防范对策,为三峡库区水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重建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落带特点、成因、生态特征等决定植被遴选和生境培育,是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重建的关键问题。通过系统回顾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重建研究进展,总结植被遴选成果及经验,基于重建原理将现有植被恢复重建模式分为水位变动适应型和土壤基质加固型。最后,从改善消落带植被立地条件出发,提出生态环保、技术可行的基于土壤固化的植被恢复重建模式,并通过河道生态修复的成功实践论证了其在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重建中的可行性和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季节性波动给消落带带来了极大的环境胁迫。如何进行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优化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解决消落带复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位于三峡库区的澎溪河流域消落带为例,在阐述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设计策略和技术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持续10余年的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分析了植物物种筛选及种源库建立、近自然植物群落构建、多功能基塘修复、复合林泽修复、多维湿地修复、地形-底质-植物-动物协同修复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及其成效。结果表明,所筛选的植物耐淹性能及存活状况良好,修复后的消落带植物群落结构稳定,生物多样性提升、面源污染削减效果明显。澎溪河流域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解决了大幅度水位变化和冬季深水淹没的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难题,创新性地构建了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为大型湖库消落带生态修复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方法及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沿高程梯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特征的研究对鄱阳湖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分析了鄱阳湖湿地植物在不同高程范围内的分布格局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植物以禾本科、莎草科、蓼科和菊科等植物最为常见,地上生物量随高程呈上升趋势;物种丰富度与高程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在高程上均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12.5~13.5 m高程范围内,生境差异较小,Jaccard指数较大,在12~12.5 m和14.5~15 m高程范围内,生境差异较大,属于湿生植物到中生、旱生(或沙生)植物的过渡地带,15 m高程以上植物生长环境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汛前消落期优化调度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上游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续建成,三峡水库汛前消落期入库流量较多年平均值有明显增加.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充分发挥三峡电站的发电效益,提高水能利用率,根据丰、平、枯频率来水及历史水文资料,研究分析三峡水库汛前消落调度方式,提出在各种来水条件下的较优调度方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上游大型水利工程的陆续建成以及气候的变化影响,三峡汛前消落期入库流量较多年均值有明显增加。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充分发挥三峡电站的发电效益,提高水能利用率,本文根据丰、平、枯频率来水及历史水文资料研究分析三峡水库汛前消落调度方式,提出在各种来水条件下较优的调度方式。  相似文献   

12.
水库消落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生态系统,是控制周边陆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关键区域。在总结概述三峡水库消落区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阐述了植物筛选与配置的研究结果,以及多种消落区保护与生态修复模式的实施效果。并且,针对性提出了对三峡水库消落区实施分级的保留保护和生态修复,强化对现状及变化趋势的监测评价,并积极开展消落区湿地生态修复相关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桂林青狮潭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筛选出适合桂林青狮潭水库消落带植被重建的植物物种,并对这些植物物种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学特性、根系的力学特性、水污染吸附等特性研究和现场种植试验等,结果表明:所选植物物种在青狮潭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生态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重庆忠县石宝寨三峡库区消落带为典型案例区,探讨了库区消落带生物多样性指数沿坡面的梯级分布格局,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探讨消落带植被生态学特征与环境要素的关联,界定三峡大坝低水位阶段影响消落带植被生态学特征与恢复能力的关键环境因子。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库区消落带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随坡面高程变化呈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消落带植被的分布与土壤物性、河边距以及海拔等环境要素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通水以来,工程持续安全平稳运行。然而,由于丹江口水库面积大,范围广,涉及陕西、河南和湖北省3省,在水源地保护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①水库管理薄弱,如水库管理设施缺乏、水库保护和管理经费尚无渠道落实、消落区管理难度大等;②部分入库支流水质难以达标及入库支流总氮负荷高,如2017—2018年神定河和泗河入库断面水质仍为Ⅴ类甚至劣Ⅴ类,入库支流总氮浓度在2~10 mg/L之间;③中线水源地保护和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仍未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针对水源地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设必要的水库管理设施和核增水库保护和管理经费,规范消落区的保护和利用模式,明确入库支流水质改善和提升监督管理办法及总氮负荷削减措施,以及尽快制定并颁布《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与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气象预报、水文预报有效预见期分析的基础上,对五强溪水库入库洪水基本规律、发电消落能力、雨季结束时间水库蓄满率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五强溪水库汛期洪水间隙期内超过汛限水位的蓄水方案。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枯水期面临的持续低水位对湖区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三峡水库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为洞庭湖生态补水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定量描述三峡水库枯水期不同运行方式对洞庭湖生态补水效果的空间差异,拟定3种水库典型消落方案,即提前消落、均匀消落、高水位消落;依托构建的江湖一体化耦合水动力模型分析不同消落方式对洞庭湖补水效果的空间分布格局,并评估不同方案对发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前消落和高水位消落方式对洞庭湖水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对东洞庭湖北部影响较为明显,而对于东洞庭湖南部、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影响较小;提前消落较均匀消落方式城陵矶水位平均提高0.12m,对应的三峡发电量减小0.30%,而高水位消落方式城陵矶水位平均降低0.09m,发电量增加0.28%。研究成果可为兼顾洞庭湖生态补水的三峡水库消落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丹江口库区消落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土地资源特点,基于2013年丹江口水库调水前无人机采集的库区0.5 m数字正射影像,对库区蓄水前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遥感监测。结合行政区划图和1∶50 000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的150,160,163.5,170 m水位淹没线、坡度图,采用空间分析与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丹江口库区调水前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结果表明150~160 m,160~170 m消落带面积分别为227.1 km2,194.3 km2;消落带主要分布在淅川、丹江口、郧县;耕地是消落带区域内最主要的用地形式,且主要分布在淅川。监测结果为丹江口库区消落带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受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委托,长江科学院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了“三峡水库消落区管理制度研究’’项目。根据项目研究需要,水资源所于2009年6月4日至6月5日组织相关技术骨干,赴三峡水库消落区开展长江干流消落区考察工作。考察组对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区的分布特点、土地及植被类型、消落区的利用方式进行了全面考察。随后考察组人员对如何加强消落区管理以及消落区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为更加全面地制定符合实际的消落区管理制度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土脑子河段位于三峡库区土脑子至鹭鸶盘,长约3 km,三峡水库蓄水前具有汛期淤积,汛末及汛后冲刷,年内冲淤基本平衡的规律.三峡水库135~139 m运行期,该河段位于回水区中段,年内有冲有淤,累积为淤,其中汛期为主要淤积期,汛末及消落期是主要冲刷期.分析表明:在水位消落期,土脑子河段比降约增大33%~182%;在消落初期坝前水位139 m、流量大于10000 m3/s时,河床开始冲刷,随着坝前水位消落,入库流量增大,冲刷强度逐渐增强,在流量15000 m3/s左右时冲刷强度最大,当水位消落至135 m、流量大于23 000 m3/s时,冲刷过程基本结束;土脑子河段消落冲刷量主要集中在右侧深槽,冲刷量大小主要与消落水位、消落时间、前期淤积量以及来水来沙条件有关,水位消落越大,消落时间越长,冲刷量越大;前期淤积量越多,冲刷量越多;消落期来沙量越小,来水相对越大,冲刷量也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