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多数轿车和轻型货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操纵性与车辆的侧翻稳定性密切有关。侧翻的过程是复杂的,有很多因素都会造成车辆的侧翻事故。本文将阐述和比较三种静态侧翻限值的评估度量参数和测试方法:静态稳定系数(SSF)、侧拉比例系数(SPR)和侧倾试验台比例系数(TTR)。这种比较仅限于各测试方法的准确度、重复必和操作的难易程度。比较结果表明,这三种方法的结果十分接近,由此可以认为各侧翻事故的预测是相似的,但其中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工程车辆稳定性能 ,确定其典型失稳工况 ,提出了工程车辆设计和使用中提高稳定性的思路 ,试验结果剖析了附着失稳及刚性失稳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的控制原理与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探讨了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的控制原理,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并结合实例对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进行了定量分析与验证,为实际设计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多轴车辆由于轴数多、车身长、载重量大,其转弯半径大,高速转向时容易甩尾,稳定性差,为提高多轴车辆低速时的机动灵活性和中高速的稳定性,三轴车辆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二自由度操纵稳定性模型,对由于车辆结构变化引起的质心、转动惯量等参数进行了重新计算,分析了轴距、侧偏刚度等结构参数的变化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对车辆的改装提出了合理的设计建议。另外还分析了二轴车辆改装成三轴车辆后,后轴距的变化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工程车辆稳定性能,确定其典型失稳工况,提出了工程车辆设计和使用中提高稳定性的思路,试验结果剖析了附着失稳及刚性失稳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利用传统二分法进行两栖武器静水稳定性计算时方法复杂,收敛速度慢,并且计算量大,计算精度较差。针对这种情况,编制出了一种较为简单的算法,以此为基础,利用VB语言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出一种计算两栖车辆静水稳定性的软件。利用该软件可快速精确地计算出两栖车辆在静水中任意角度的恢复力矩,从而精确地绘制出两栖车辆的横稳性和纵稳性曲线。经检验该软件不仅计算精度高,且算法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7.
车辆转向的稳定性非线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协同学和非线性动力学原理,通过对车辆-轮胎系统非线性模型的分析,利用轮胎魔术公式的逐点一阶Taylor展开式,建立车辆转向系统势能函数方程。通过对势能函数曲面的分析,发现车辆转向系统的稳定区域是由车身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确定的极限环,并揭示出车辆转向失稳的机理。最后,利用李亚普诺夫函数对势能函数方程进行能量变化趋势验证,进而证实所建立转向系统势能函数方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VAV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风量(VAV)控制系统产生振荡是VAV空调系统的最大问题之一。本文建立了空调室及控制器的动态特性模型,在此基础上,自行开发了计算机仿真系统,并利用这套仿真系统对VAV空调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出,VAV控制系统的稳定范围受控制参数和系统参数的影响。得出的极限参数ku、ωu的数学式对现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与现场实例吻合。本文为VAV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研究提供了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模糊模型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国元  宾鸿赞 《中国机械工程》2004,15(22):2064-2067
采用系统辨识的方法建立车辆的模糊模型,从而将车辆非线性系统模型通过模糊化方法分解为若干线性子系统,系统的输出是这些线性子系统输出的加权和,提出了基于梯度下降法的模糊模型辨识算法。根据所建立的模糊模型推导了广义预测控制模型(CARIMA),为车辆的稳定性控制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运用该方法对车辆的制动转向工况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模型的广义预测控制能有效改善车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电动汽车的高速行驶稳定性问题,对四轮独立制动/驱动、四轮独立转向电动汽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轮胎力优化分配控制算法,提高极限工况下车辆稳定性。首先,根据驾驶员的转向、制动/驱动输入,基于理想二自由度车辆模型算出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的目标值,然后比较目标值与车辆实际值得出偏差,再根据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差采用滑模控制计算出了所需的总横摆力矩、侧向力、纵向力。最后基于八自由度车辆模型,通过最优分配控制算法,计算出了每个车轮上需要施加的纵向力与侧向力。利用Matlab/Sinmulink与车辆动力学软件CarSim联合仿真验证了基于车辆稳定性的轮胎力优化分配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轮胎力优化分配算法在高速急转向工况下能够使车辆保持理想的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提高了极限工况下车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5,(8):1289-1293
提出一种基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DYC)和前轮主动转向(AFS)控制的车辆稳定性联合控制方法。在车辆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质心侧偏角和侧偏角速度相平面图,确定车辆的稳定域。对处于稳定域之外的非线性车辆首先进行DYC控制,使车辆进入稳定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AFS滑模控制,使实际车辆的质心侧偏角及横摆角速度跟踪理想值。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联合控制方法,与单独采用AFS控制相比,更加有效地提高了车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某四轮驱动车辆的稳定性,建立车辆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论分析,结合车辆轮胎的动态受力设计了采用模糊控制算法的车辆稳定性分层控制策略,降低了对控制系统的要求。通过Carsim与MATLAB/Simulink建立联合仿真模型,对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双移线工况与蛇形工况下车辆稳定性的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控制算法的分层控制策略可以提高车辆沿目标路径运动的准确性,降低车辆的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等稳定性状态参数。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车型前悬架,分别采用螺旋弹簧、钢板弹簧进行布置,以此研究钢板弹簧横置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在ADAMS软件中搭建车辆前悬架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对比,得出在悬架刚度相同的情况下,采用钢板弹簧横置方案,前悬架侧倾角刚度相比采用螺旋弹簧布置方案增大42.86%。通过.整车稳态回转工况仿真,得出采用钢板弹簧横置方案可以使车辆侧倾梯度减小17.4%,并使车辆不足转向度减小8.33%。  相似文献   

15.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6,(8):1253-1258
为掌握四轴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基本特性,基于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建立了三自由度操纵稳定性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车身侧倾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较二自由度模型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实际的四轴车辆运动情况。通过对所建立的四轴车辆操纵稳定性模型进行前轮转角阶跃输入响应进行仿真,分析了质心高度、质心前后位置、悬架等效侧倾角刚度、车身质量等车辆参数的变化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为车辆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四轮转向车辆(4WS)的动力学模型,基于单点预瞄的驾驶员数学模型,编写了四轮转向车辆在S型道路和复杂赛车跑道行驶的闭环运动仿真程序,对比例控制策略的四轮转向车辆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高速动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高速行驶下的四轮转向车辆操纵稳定性优于前轮转向车辆,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更能有效地提高车辆瞬态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车辆稳定性控制(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VSC)是新型的主动安全控制技术,考虑车辆行驶环境中的质量载荷等变量摄动,运用H∞优化方法设计鲁棒控制器;根据多体动力学理论和虚拟样机技术以及ADAMS和MATLAB/Simulink软件的联合仿真分析方法,在ADAMS/View中建立整车系统的虚拟样机模型以及MATLAB/Simulink中建构控制系统的仿真框图,并通过ADAMS与MATLAB联合仿真技术实现了多体动力学系统与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的协同仿真.进而验证控制器的鲁棒性,提高车辆的稳定性能.并通过协同仿真分析,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各评价指标均有了较大幅度改善,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Matlab环境下的车辆操纵稳定性仿真研究与计算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例详细描述了在 Matlab环境下的车辆操纵稳定性仿真研究的实现过程 ,分别对两种不同车型进行了稳态和瞬态的响应分析 ,时域及频域分析及系统稳定性分析 ;研究了车辆在不同车速和行驶条件下的不足转向和过多转向特性。仿真结果可为评价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及车辆参数的改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型多轴转向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尚在探讨阶段,而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无法适用多轴转向车辆,建立和完善针对大型多轴转向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某六轴转向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做了探讨性的试验研究,进行了该车的稳态回转试验、蛇形试验和转向轻便性试验,并制定了相应的试验方法,为多轴转向车辆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型铁道车辆整车试验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铁道车辆试验台,该试验台可实现多种铁道车辆的称重、调簧、均衡和柔性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