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软土中开口桩与闭口桩承载力差异及承载力随时间增长问题,共完成了36组模型桩的原位静压沉桩试验,开口桩与闭口桩各18组,试验持续时间长达72 d.在试验条件下,发现闭口桩与开口桩的承载力最小时效系数分别为2.4和3.6.桩直径越小,承载力增加幅度越大,承载力时效系数也越大.开口桩与闭口桩承载力随时间增加而增大,沉桩后休止72 d,开口桩与闭口桩承载力达到稳定值,此后承载力增加不再明显.开口桩初始极限承载力小于闭口桩初始极限承载力,仅为闭口桩的60%~70%,沉桩后休止72 d,开口桩与闭口桩稳定时效承载力的大小几乎相同.开口桩的土塞长度随桩径的增大而增加,其承载力时效系数约为闭口桩的1.4~1.6倍.  相似文献   

2.
3.
4.
基于桩顶与桩端沉降的钻孔桩受力性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桩顶与桩端沉降的钻孔桩受力性状研究张忠苗汤展飞吴世明(浙江大学土木系,杭州,310027)1前言软土地基钻孔桩的受力性状及桩侧阻力与桩端阻力的发挥性能是尚未完全解决又急待解决且很具实用价值的课题,这从第7届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术讨论会就可看出,目...  相似文献   

5.
预制钢筋混凝土开口空心桩,是一种具有良好性能的新型桩,尤其适用于软弱土层较厚的地基。因其桩是空心、开口的,所以压桩入土的过程中,土体能挤入桩孔内一定深度而形成土塞,并使桩口完全闭塞,因而其承载力跟同断面的钢筋砼方桩一样,同时由于桩身自重轻,其造价就比采用常规的钢筋砼方桩来得低。另外,因桩身开孔能进一部分土,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场地土的挤压  相似文献   

6.
开口桩承载力受土塞程度影响,其大小由增量填充比(IFR)来确定。目前还没有一种开口桩的设计规范可以明确地考虑IFR对承载力的影响。为了研究其影响,本文对标准室中布设了应变计的开口桩进行了模型桩试验。结果显示,IFR随土体相对密度和水平向应力增加而增加。同时也可以看出,IFR随土塞长度比(PLR)线性增加,并可由PLR估算IFR。单位面积桩的基底反力和桩身阻力随IFR减小而增大。根据模型桩的试验结果,本文提出了新的计算开口桩土塞承载力,环向部分承载力和桩侧承载力的经验公式。作者将这些公式用于足尺桩的载荷试验,试验时桩身布满应变计,打桩的过程中不断测量IFR。预测值与实测承载力的对比表明,用本文建议的公式可以得到满意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开口和闭口试桩在黏性土体静力沉桩过程中荷载传递规律及承载性能的差异性,采用桩身开槽预埋增敏微型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方法,针对黏性地基土,开展两组不同桩端形式模型试桩承载性能对比试验,测得沉桩过程中压桩力、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及桩身轴力发展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光纤光栅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沉桩过程中桩身受力状态;开口和闭口模型管桩的压桩力、桩端阻力等荷载均随着沉桩深度的增加呈增长趋势,而不同贯入深度下的桩身轴力却逐渐递减;黏性土中的静力压桩、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的桩端阻力占比均超过50%;在桩侧摩阻力发挥上,双壁开口模型管桩外管是内管的3倍。当开口管桩贯入深度达到最大值90cm时,土塞高度稳定在33cm,此时,桩侧单位侧摩阻力的分布呈下大上小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长短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各种因素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得出一些结论,以供在实际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关于开口钢管桩工作性状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前言自70年代末上海宝钢总厂开始大量采用钢管桩以来,对钢管桩工作性状的认识不断加深。最近在上海外高桥电厂和浙江嘉兴电厂进行了钢管桩(SP桩)和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桩)的竖向静载荷试验、高应变PDA动力试验,并对钢管桩内的土塞进行了静力触探...  相似文献   

10.
《钢结构》2014,(3)
提出一种考虑翘曲扭转(W型钢)的新型线弹性三维Timoshenko梁单元。它适用于分析由开口和中空截面(HCS)梁组成的空间结构。通过二阶梁理论(轴心受拉)与扭转(包括翘曲)的类比,建立非均匀扭转方程。局部梁单元刚度矩阵考虑二阶扭矩和剪力对变形的影响。将扭转角一阶导数的翘曲部分作为节点单元的附加自由度,该自由度代表双弯矩引起的扭转角。对数值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比较和评价,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表明分析HCS梁应力-变形时考虑翘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桩基减少桩数与沉降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单回顾上海桩基设计历史,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论证桩基减少桩数与沉降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桩基沉降的合理计算,从而提出系列桩基沉降计算方法,以综合确定合理的桩基沉降值.最后,对上海桩基沉降容许值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成层土中桩的纵向振动理论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建立了成层土中考虑桩端和桩侧土作用的有限长桩在任意激励力作用下的定解问题 ,并用拉氏(Laplace)变换和阻抗传递函数求得任意层土中桩顶速度和位移响应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然后利用卷积定理和付里叶 (Fourier)逆变换求得半正弦脉冲激振力作用下桩顶的速度时域响应的半解析解 (积分形式解 )。并就成层土中的桩侧和桩底土的特性的变化对桩纵向振动特性的影响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土塞效应的存在,开口预制桩的挤土效应不同于闭口桩,对其进行模拟计算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将桩体的贯入过程模拟为一系列球孔的扩张,其中球孔的数量依据体积相等原则计算得出。模拟计算方法采用源汇法和源源法解答得出半无限体中一系列球孔扩张产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同时,计算模型纳入了沉桩过程中桩侧摩阻力和土塞效应对解答的影响,并通过现场试验对模型计算的精确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同场地扩底桩和直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4个场地的4组扩底桩与直桩的竖向静荷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场地1中桩身直径、桩长相同,桩顶沉降30mm时,扩底桩的桩顶荷载为直桩的5.5倍,桩顶荷载都为2700kN时,扩底桩顶沉降仅为直桩的1/22,扩底桩每多用1m3混凝土,极限承载力就提高1746kN;场地2中(短直桩桩长和扩底桩相当,长直桩比扩底桩长1.65m),桩顶沉降10mm时,扩底桩的桩顶荷载为短直桩的3.58倍,为直桩的1.70倍(虽然长直桩所处的持力层土性较强);场地3中各桩桩长相当,直桩直径较大,虽然直桩的混凝土用量为扩底桩的2.09倍,且刚开始加荷时直桩桩顶沉降比扩底桩大,但总的来说,扩底桩比直桩的承载力大,沉降小;场地4中如要充分发挥2桩桩长、直径相当,扩底桩底有0.2m厚的沉渣,两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很靠近,单桩承载力几乎相同,因此,扩底桩的高承载力就必须减小桩底沉渣。  相似文献   

15.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为研究带有垫层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中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的分布及发展过程 ,设计了一组足比例尺单桩复合地基试验 ,在桩身内埋设钢弦式应力计测出了桩身轴力 ,并由此得出桩侧摩阻力。从实测结果与散体桩、无垫层带台单桩的桩身轴力、侧摩阻力分布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三者传力机理是不同的。与散体桩相比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中荷载沿桩身全长传递。与无垫层带台单桩相比 ,桩侧摩阻力从加荷开始在桩周上部土层即出现负摩阻 ,使得桩身轴力最大点不在桩顶而在中性点处。带有垫层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中桩侧负摩阻力的大小随荷载加大而变小 ,同时中性点位置逐渐上移 ,相当一部分上部土层的摩阻力随着荷载的加大由负摩阻力逐渐变为正摩阻力。该负摩阻力使桩从加荷开始就承担较大荷载 ,并使桩下部的摩阻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进而使桩在全过程都发挥了作用。同时 ,桩周土体的承载力也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工程桩基采用大直径冲,钻孔灌注桩,施工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后,如何根据检测报告分析及处理,并提出控制施工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3种桩型共9根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接头试件进行足尺度抗拉性能试验,研究其抗拉承载力、破坏形式及裂缝分布。试验结果表明:方桩接头试件的极限抗拉承载力试验值基本满足规范公式计算值的要求;试件存在全截面抗拉破坏和端板处连接破坏2种不同的失效形式;所有试件的连接接头安全可靠,均没有发生破坏;桩身混凝土的裂缝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8.
CFG桩地基处理技术正在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结合其在北京奥运场馆建设中的应用,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重点论述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以及褥垫层的作用机理,CFG桩的桩长、桩径、单桩承载力等参数的选取,并对复合地基沉降量进行计算和现场实测。应用表明,CFG桩复合地基能很好地适应本工程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某4层建筑物地基土为软土,基础计算采用减沉复合疏桩法设计,紧贴建筑物北侧为小区道路,路基填土高度为2.3 m。填土引起建筑物南北沉降差约为90 mm,建筑物向北倾斜。现场实测与计算表明:采用传统的冲水排土法纠倾,在有桩情况下不能获得理想的纠倾效果,还会导致地基土的塑性流动,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采用截桩迫降法实施纠倾后,北侧桩减载比例可达46%,北侧地基土压力也有明显的减少,同时南侧地基土压力显著增加,平抑了北侧填土引起的沉降。停止纠倾后,建筑物的沉降量约为20 mm。  相似文献   

20.
张宝钿  卢成原 《建筑技术》2009,40(9):843-846
在对支盘桩抗拔机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室内模型试验装置来研究支盘桩的抗拔承载和变形性能,并与等直径桩进行比较。对等直径桩、单盘支盘桩、双盘支盘桩分别进行了上拔加载试验,证明支盘桩的抗拔承载力远高于等直径桩;同时由于支盘桩在抗拔时和抗压时的承载机理不同,如果设计不合理,设多盘时的抗拔承载力反而会低于单盘支盘桩的抗拔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