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崔发明 《金属制品》1998,24(2):31-33
向磷化液中加入添加剂使钢丝快速获得厚磷化涂层,不仅成本高,而且操作难度大。将磷化液的酸比控制在5~7可大大加快磷化反应速度,从而使快速运行的钢丝获得致密、光滑的厚磷化涂层,适应4~6mm钢丝的拉拔。  相似文献   

2.
对中温磷化进行了深入探讨,详述了中温磷化的优点和影响中温磷化工艺的6大因素,并指出关键因素和控制方法。分析了中温磷化可能产生的缺陷,提出了出现缺陷的处理方法和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传统的磷化槽的弊病,通过采取改变磷化槽的形状及加热方式,自动控制槽的液位等措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磷化膜质量检测方法上存在的缺陷,给优化钢丝磷化处理工艺、改进磷化膜质量带来较大的困难。根据试验结果,介绍用显微硬度、显微形貌和声发射技术检测钢丝磷化膜质量3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55CrSi弹簧钢丝电解磷化工艺的研究表明:电解磷化膜存在阴阳面现象;连续电解磷化时磷化膜结合力差;采用"磷化+擦拭+磷化"的方式磷化,磷化膜厚度增加较快,比相同条件下连续磷化膜厚度至少多一倍,且磷化膜结合力好;电解磷化时,不管是连续还是"磷化+擦拭+磷化"的方式,磷化时间越长,膜层越厚。电解磷化膜形貌为棒状晶粒,呈交错分布,其磷锌比为1∶3.09,组分非常接近磷酸锌,但在钢丝表面缺陷较深处无法形成完整膜层,会有少量气孔存在。  相似文献   

6.
磷化是防止钢丝绳微动损伤措施之一。磷化钢丝绳专利技术是将制绳钢丝进行磷化处理并将磷化膜面质量控制在3~60 g/m2,使用磷化后的钢丝捻股合绳。磷化膜与润滑脂共同作用,可以大幅提高钢丝间的润滑效果和钢丝的耐磨损防氧化能力。对比拉拔用磷化钢丝和制绳用磷化钢丝的技术要求,指出制绳用磷化钢丝属于重膜磷化,磷化膜面质量控制在15~30 g/m2,磷化温度一般在90~95℃。由于钢丝力学性能在磷化前后无明显变化,磷化钢丝绳几乎适用于所有种类的钢丝绳产品,尤其是对耐疲劳性能有较苛刻要求的产品。介绍制绳用磷化钢丝的生产及磷化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磷化工艺磷化膜晶粒大,产品颜色不均匀,拉拔过程中磷化膜损失大等问题,考察一种新型的磷化液GBZ3052,并与现有工艺进行比较。给出磷化液组成、配制方法及工艺条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现有磷化工艺磷化膜表面有撕裂状,而新型磷化工艺磷化膜表面呈现为连续的纤维态结构;新型磷化工艺,其产品磷化膜损失较小,只损失了约14%,而现有磷化工艺磷化膜损失达到30%;新型磷化液在生产每吨钢丝时可减少用量约10%,并且每吨钢丝磷化渣量由7.46 kg下降到5.43 kg,下降了27%。  相似文献   

8.
李良福 《五金科技》2002,30(6):30-32
本以铸铁、工具钢、高速钢和轴承钢为例叙述了磷化渗碳过程的理论和实验数据。现已表明,磷化渗碳可显提高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和机制性能。列出了经磷化渗碳处理的制件使用寿命提高具体示例。  相似文献   

9.
《金属制品》2015,(6):17-20
磷化涂层钢丝绳专利技术是钢丝绳领域第一次采用表面处理措施抑制微动疲劳发生的技术手段。锰系、锌锰系磷化膜的耐磨、耐蚀能力对延长钢丝绳使用寿命有重要影响,需要通过耐蚀、耐磨试验筛选出性能最佳的磷化配方。制绳用磷化钢丝生产线较拉拔用磷化钢丝生产线增加了脱脂工序,采用高温电解磷化可以提高磷化速度。磷化钢丝绳可以满足用户对高质量长寿命钢丝绳的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曹红兵 《金属制品》2001,27(1):22-24
介绍光缆加强用磷化钢丝的特点 ,说明光缆用磷化钢丝取代镀锌钢丝的原因 ,阐述了光缆加强用磷化钢丝的生产工艺 ,给出表面磷化处理的工艺参数 ,在规格与偏差、表面质量、力学性能等方面对本企业生产的磷化钢丝与进口磷化钢丝及合资企业生产的磷化钢丝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本企业生产的磷化钢丝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可替代进口  相似文献   

11.
连作烟田土壤根系分泌物的变化和分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阐明烟田土壤中根系分泌物的变化规律及确定具有化感作用的根系分泌物种类,研究分析了种烟1年、连作2年和连作3年0~20 cm、20~40 cm烟田土壤中根系分泌物的含量变化,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烟草根系分泌物的分解转化。结果表明:(1)烟田土壤中含量较高的根系分泌物种类有苯甲酸、4-羟基苯乙酸、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酸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其中4-羟基苯乙酸含量最高,含量较低的种类有4-羟基丁酸和甘油;(2)羟基丁酸、3-甲基-2-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肉桂酸、油酸、硬脂酸酰胺和烟碱对烟草无直接化感作用;(3)室内试验表明,肉桂酸、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酸、邻苯二甲酸、3-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二辛酯、4-羟基苯乙酸和肉豆蔻酸的分解转化率均小于50%;(4)初步判定具有化感作用的根系分泌物种类包括:苯甲酸、3-羟基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月桂酸、邻苯二甲酸、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酸、3,4-二羟基苯甲酸、肉豆蔻酸、棕榈酸、9,12-十八碳二烯酸、苯丙酸、东良菪素、肉桂酸、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和4-羟基苯乙酸。  相似文献   

12.
以市售山西老陈醋为试验样品,对其不挥发酸和有机酸进行测定,并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对山西老陈醋中的不挥发酸与乳酸、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柠檬酸、α-酮戊二酸共6种有机酸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其中乳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与不挥发酸的关联度高,因此初步确定乳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苹果酸为山西老陈醋有机酸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13.
几种有机酸对紫玉米花青素热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几种有机酸通过辅色作用对紫玉米花青素热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研究热处理过程中紫玉米花青素的残留率、酰基化花青素比例和辅色后花青素热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确定单宁酸、琥珀酸、草酸、苹果酸、柠檬酸通过辅色作用有效提高紫玉米花青素的热稳定性,而抗坏血酸降低紫玉米花青素的热稳定性。其中,紫玉米花青素与苹果酸、单宁酸和草酸辅色后,其花青素稳定性显著高于未处理的紫玉米花青素,其主要原因是苹果酸、单宁酸和草酸提高紫玉米花青素中酰基化花青素的含量,提高紫玉米花青素的活化能。因此,苹果酸、单宁酸和草酸通过辅色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紫玉米花青素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李凯 《中国油脂》2021,46(2):28-35
以探究羟基脂肪酸水分散性为目的,研究了羟基位置、阳离子头基种类、阳离子头基与羟基脂肪酸摩尔比和温度对羟基脂肪酸水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在羟基脂肪酸碳链中部较羟基在末端更容易使羟基脂肪酸聚集,并且当中部以及末端均存在羟基时会进一步加强羟基脂肪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促使其聚集,形成较单一羟基脂肪酸更小的粒径;筛选13种阳离子头基对同一种羟基脂肪酸(紫胶桐酸)进行复合后水分散,发现具有4种伯胺基的阳离子头基(乙醇胺、L-赖氨酸、3-氨基-1,2-丙二醇、6-氨基-1-己醇)因其离子体积与紫胶桐酸离子体积相似而得到了具有较小粒径的复合体;温度会改变羟基脂肪酸组装状态进而影响羟基脂肪酸分散状态;增加阳离子头基数量不会有效地改变羟基脂肪酸的分散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优异葡萄种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圃保存的302 份葡萄种质果实开展葡萄有机酸组分及含量特性分析,并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葡萄果实中有机酸组分特征及含量规律进行总结及分析。结果表明:在302 份葡萄样品中,93.8%的样品酒石酸含量高于苹果酸,5.12%的样品苹果酸含量与柠檬酸相当(两者之差不大于2%),另有7.37%的样品苹果酸含量高于酒石酸;栽培品种葡萄的酒石酸质量浓度大于苹果酸;野生种葡萄(除刺葡萄株系外)中,桑叶葡萄、腺枝葡萄、华东葡萄、河岸葡萄等果实中苹果酸质量浓度高于酒石酸,其质量浓度是酒石酸的1.2~1.7 倍。对比不同用途葡萄中有机酸质量浓度发现,酿酒葡萄的有机酸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葡萄,鲜食葡萄的pH值(3.776)显著高于其他用途葡萄。此外,对不同种群葡萄果实中有机酸质量浓度比较表明,东亚种群葡萄果实的有机酸质量浓度均高于其他种群,尤其是酒石酸的质量浓度(8.325 mg/mL)显著高于其他种群。样品间酒石酸、总酸和酸度值变异系数较小;样品间草酸、苹果酸和柠檬酸差异大;除pH值与草酸外,酒石酸与其他有机酸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总酸质量浓度与酒石酸、草酸、苹果酸、柠檬酸质量浓度、可滴定酸含量、酸度值均呈显著正相关。野生种葡萄有机酸质量浓度远高于栽培种葡萄,尤其是中国特有的东亚种群山葡萄N43-3的有机酸质量浓度最高,因此可以当作有机酸质量浓度较高的优特异种质进行选育及利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葡萄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毛皮发泡技术是基于皮板胶原纤维在酸性溶液中产生充水膨胀作用,促使其纤维充分分离,松散,从而明显地提高鞣制质量的技术,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发泡剂的筛选,在同样条件下比较硫酸、甲酸、醋酸、乳酸和酒石酸及它们的混合物对皮板的发泡效果;(2)对工艺条件,即pH值(2.0-4.0)、温度(10-40℃),时间(2-48h)进行筛选,得到安全生产范围和最佳范围;(3)通过在发泡过程中分别加入不同的中性盐和助剂进行比较,明确各物质对发泡系统的影响;(4)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工艺作出配套调整并对产品进行质量鉴定。  相似文献   

17.
Antioxidant activity, malolactic fermentation and sensory evaluation of the grape must after ferment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gallic acid and coumaric acid, as well as the inhibitory mechanism of gallic acid and coumaric acid on pectin methyl esterase (PME),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ntent of malic acid and lactic acid increased 40.4% and 36.9%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when commercial pectic enzyme (CPE) was used. The increase in malic acid content was enhanced by 64.8% and 83.4%,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in the presence of CPE + Gallic acid and CPE + Coumaric acid respectively. 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 (FRAP) increased in the samples with added CPE. In addition to an increase in the FRAP, antioxidant capacity was enhanced in the CPE + Gallic acid and CPE + Coumaric acid sampl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content of total anthocyanin and in the value of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ano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amples with added CPE. Lineweaver‐Burk plots of PME, with gallic acid or coumaric acid, indicated that gallic acid and coumaric acid were mixed inhibitors of PME.  相似文献   

18.
A wild strain of brown-rot basidiomycete Piptoporus soloniensis produced a sweet flavor similar to tropical fruits in liquid cultures. The major and minor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to be gamma-decalactone and gamma-octanolactone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respectively. The growth and production of gamma-decalactone by P. soloniensis in broth to which fatty acids had been added were investigated. The addition of 12-hydroxystearic acid and ricinoleic acid to the culture markedly enhanced the production of gamma-decalactone. On the other hand, addition of myristic acid, palmitic acid, stearic acid and oleic acid to the culture resulted in a higher production of gamma-octanolactone. The addition of hexanoic acid, octanoic acid, decanoic acid, lauric acid, linoleic acid and linolenic acid to the culture reduced the growth of P. soloniensis and production of gamma-decalactone and gamma-octanolactone. This strain accumulated oxalic acid in liquid culture and grew sufficiently under strongly acid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地区的四川麸醋中有机酸含量差异及其固态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其7种主要的有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四川麸醋固态发酵过程中,乙酸由1.2712 mg/mL升高至3.1214 mg/mL,是含量最高的酸,占总有机酸58.12%。而含量次之的是乳酸,由0.8858 mg/mL升高至1.3216 mg/mL,占总有机酸32.67%,其中乙酸和乳酸变化最为显著,草酸、柠檬酸、酒石酸、柠檬酸和酒石酸变化不明显。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在熟醋中,乳酸对四川麸醋显示了较高的相关性,四川麸醋中乳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熟醋中乳酸的含量,这表明乳酸可以将四川麸醋与其它地域的食醋有效的区分开。在四川麸醋固态发酵过程中,发酵前期3d^10d与乳酸体现了较高的关联性,后期12 d^23 d与乙酸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葡萄酒中9种有机酸含量。通过对赤霞珠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主要有机酸变化分析,研究其从葡萄汁到原酒的酿造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规律和量变的幅度。结果表明,葡萄酒中有机酸主要有酒石酸、苹果酸、乳酸、柠檬酸和琥珀酸,葡萄汁经发酵产生了乳酸、乙酸和琥珀酸。酿造过程中酒石酸、苹果酸、抗坏血酸和柠檬酸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草酸和琥珀酸含量先增高后减少,乳酸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乙酸是葡萄酒酒精发酵的主要副产物,含量为0.2~0.3 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