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羌寨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俊桥  项之园  张扬 《新建筑》2008,(3):106-109
通过对桃坪羌族人民生活方式、军事防卫、宗教信仰与自然关系的分析,指出这些因素是促使形成羌寨聚落空间形态特色的成因。羌寨聚落空间形态特色体现在别致的聚落组台关系,独特的空间结构韵律,精巧的水系统构成,作为图腾的碉楼战争、宗教功效,质朴的环境色彩文化,合理的材质构造选择等六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评价了聚落空间的和谐美、居住形态的质朴美和碉楼建筑的特异美,认为其美学价值在于表达了悲剧艺术的震撼力、羌族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所形成的地域文化达到的至高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2.
首先通过分析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羌族的生活方式、军事防卫及宗教信仰的相生互动关系,揭示了羌寨聚落的美正是这三大因素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进一步阐述了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羌寨所表达出的山地聚落的和谐美、居住形态的质朴美及碉楼建筑的特异美;认为羌寨聚落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展现了一种悲剧艺术的巨大震撼力,表达了羌民族在困境中的创新精神和这种创新所形成的地域建筑文化达到的至高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3.
论文从四川羌族聚落的景观构成上,分析了其景观本底单元,即羌族建筑单体;景观斑块,即聚落中的公共空间;景观的有机构成原理,原点——核心组团——全寨。并据此总结了羌寨聚落的景观特点:防御功能强;节约用地;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保留。  相似文献   

4.
汶川大地震损毁了羌寨碉楼以及羌族的非物质文化,本文从震后羌族地区的重建:选址规划,民居建筑技术,挖掘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国汶川"作为旅游资源,创建世界最大的羌族聚落群城市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羌寨作为羌民族与川西高原岷江上游流域自然环境作用下产生的独特聚落形式,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保护价值。至今对羌寨聚落空间特征的研究主要为基于现状的定性描述概括。本次研究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布瓦羌寨为研究对象,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分析其长宽比值、形状指数值等数据,量化研究其聚落空间特征,为布瓦羌寨提供具体而精准的形态描述和空间结构分析,同时对传统羌寨聚落空间特征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做一定补充。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布瓦羌寨为具有带状倾向的指状聚落,整体聚落空间结构性较弱,聚落联系较为松散,其聚落空间特征的形成是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军事防御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针对布瓦羌寨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保护发展思路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谢珂珩 《四川建筑》2008,28(1):46-48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传统聚落传承着许多人类发展的生命印记.通过分析羌族传统聚落形成的原因,总结出羌族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找寻其在中国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上的价值,呼吁对羌族传统聚落进行及时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羌族村寨作为羌族的文化遗产,除了建筑的独特外形和建造技术,其色彩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整个羌寨色彩质朴单纯,与羌族色彩丰富的服饰形成强烈的反差。本文通过对桃坪羌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分析,指出促使羌寨色彩面貌形成的原因,为汶川大地震后,还原和保护羌寨的文化艺术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8.
明初汉族移民因军事原因进入贵州地域,形成自上而下,具有规划特征的屯田驻军聚落。在其后的历史岁月中,其原本的汉族文化内容发生了变迁,并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聚落作为文化的物质表征,文化的变迁也在聚落营建中体现出来。对鲍家屯聚落营建的历史演变实例研究表明,军屯特殊政治任务、贵州喀斯特地理自然条件、军屯制度溃散后军屯到民屯的转变、清中后期动荡的社会环境、贵州本地民族关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屯堡聚落形成了独具特征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9.
邓鸿成  肖瑜 《四川建筑》2006,26(5):29-30
桃坪羌寨是有典型代表性的羌族村落,对其住宅、碉楼、水网以及历史文化的概略性介绍,对羌族文化以及中国史前文明的研究,对了解羌族建筑文化提供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村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文明程度及历史面貌的物质文化载体,该文立足西南地区,通过对贵州省铜仁市羌族村寨实例的调查入手,剖析其整体格局及建筑形态,并与其他地区传统羌寨进行对比,揭示漆树坪羌寨的生成发展内涵及典型特征,指出其发展是自然、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物质文化产物,为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发展提供研究依据及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志森 《新建筑》2011,(5):126-129
重点就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形态与传统宗族结构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对厦门蔡厝村与金门琼林村两个蔡氏宗族聚落空间形态的比较,试图揭示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内涵,并总结宗族结构在宗族制度、宗族"房份"等方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堡寨作为一种防御性聚落与河南地区传统聚落的发展、城镇的形成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历史沿革、形成原因、地域特点、类型构成几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说明堡寨聚落作为古代城市的原型和要素,具有由聚落到城市及里坊制度形成的发展脉络,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堡寨聚落的研究有助于乡村聚落史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助建筑现象学中本质直观的研究方法对店头古村的传统聚落现象进行描述与分析,以居住、栖居、存在三个层面从物质表象到精神内核逐步递进,分别针对其历史沿革、总体布局、空间形态、居民意识、场所精神进行论证,得出店头村传统聚落具有适应性和延续性、离散性和向心性、意识性和归属感三类特性。并以此思考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中如何顺应客观规律,使针对聚落特征的分析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历史村落的传承与再生。  相似文献   

14.
吴斐  左辅强 《华中建筑》2014,(9):140-143
洛带古镇传统聚落空间是在长期的人地关系的协调中形成的,是当地文化的物化与外延。独特的客家文化是促成洛带传统聚落特色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它赋予洛带极强的生命力与地域韵味。该文从客家文化背景下研究洛带古镇的传统聚落空间,以洛带标志性特征空间作为切入点,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剖析空间形态,探索文化对空间形成与演变的影响作用,并总结出客家文化与洛带传统聚落空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我国小城镇传统空间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浅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特征,对村落空间的秩序及其精神内涵作了一定的解读,指出传统聚落的空间处理和营建体现了古人追求自然和创造舒适生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从类型开始--探析聚落精神在场地中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和场所精神的解读,探讨根植于传统和社会文化中的通常聚居状态下建筑与城市的基本形态.透过两个实例分析,从方法论的角度探索在现实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和特定场地环境内的建筑构成逻辑,以及聚落精神在新的时空关联下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辛鑫  路红  夏青 《中国园林》2021,37(6):60
针对藏式园林文化景观的流失,以及其在构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所起的作用被忽视的问题,引入研读文献、实地调研、居民访谈与调查比较等研究方法,从园林类型、园林组织、园林体系和管理对象等方面入手,厘清藏式园林的形成机理、空间组织与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耦合关系,揭示与人的价值取向相对应的园林等级是构建聚落秩序的关键因素,即集民族信仰与地域文化景观于一体的乡土园林组织有利于传统聚落空间肌理的延续。认为通过探索、挖掘民族地区乡土社会的景观内涵,有助于营建、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聚落空间肌理和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18.
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是自然环境与当地居民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其生态完整,文化特色鲜明。作为文化和生存的载体最能反映出该区域的独特性。文章以景观基因图谱为视角,以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构成为研究对象,结合了分子生物学里面的“基因图谱”理论,对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构成进行分析,并将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基因提取,进而构建该区域的聚落景观“基因图谱”,为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李军环 《城市建筑》2011,(10):36-39
本文以嘉绒藏族传统民居聚落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嘉绒藏族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的各种影响因素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0.
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形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瑛  潘莹 《南方建筑》2011,(3):70-78
本文以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地的聚落外部自然人文环境系统的比较和聚落形态系统的比较,反映了广府民系和越海民系居住文化的差异,也能深层次的揭示外部综合环境对于聚落形态和住居模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