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采用俄歇电子能谱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PECVD法低温形成SiOxNy薄介质膜的微观组分及其与制膜工艺间关系,通过椭圆偏振技术测试该薄膜的物理光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对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汽相淀积(PECVD)法制成纳米级SiOxNy薄膜组成的MIS结构样品,通过美国HP系列设备测试I-V特性、准静态及高频C-V特性.分析了薄膜I-V特性、击穿机理与各项电学性能;探讨了膜的击穿电场等电学参数以及击穿电场随反应室气压、混合气体比例、衬底温度的变化关系;给出了击穿等电性优良的PECVD形成SiOxNy薄介质膜的优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PECVD法低温制备优质薄膜技术中,改变衬底温度、反应室气压、混合气体组分,运用退火致密工艺,制备SiOxNy栅介质膜样品。采用椭偏仪测量该薄膜的折射率和膜厚,结合俄歇电子能谱(AES)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研究薄膜的光学特性和微观组分结构。并探讨多种工艺制备条件对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PECVD法低温形成新型SiO_xN_y薄膜的界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方法低温形成新型SIOxNy薄膜的界面特性。研究侧重于PECVDSiOxNy薄膜良好界面特性的控制,探索出界面特性与微观组份、衬底工作温度、反应室气压、退火致密、金属化后退火的相互关系。同时给出了获取界面等特性优良的PECVDSiOxNy薄膜的最优化工艺条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不同介质膜的InP MIS结构界面陷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 PECVD(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生长的不同介质膜 InPMIS结构样品的界而陷阶进行了研究.样品介质膜的生长是在特定实验条件下进行.分别利用C-V(Capacitance-Voltage)和 DLTS(Deep Level Transient Spectroscopy)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介质膜和InP之间InP 一侧有若干界面陷阱存在,获得了与界面陷阱有关的深能级参数.这些陷阱的来源可能是:(1)介质膜淀积过程中InP表面部分P原子挥发造成的P空位;(2)InP衬底材料中的原生缺陷;(3)介质膜淀积过程中等离子体引进的有关辐照损伤.  相似文献   

6.
董少华  王翀  相建凯  张刚 《红外》2020,41(7):30-37
以陕西户县祁村明代公输堂的小木作“天宫楼阁”斗拱为研究对象,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FTIR-ATR)法研究了小木作木材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变化。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计算了木材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留存率,并研究了木构件的腐朽程度。结果表明,利用FTIR-ATR法来定量分析木材中的各主要成分时具有检测准确、快速、无损以及数据重现性好等特点。由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木构件受到环境中的湿度变化、微生物、紫外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木材中起填充和粘结作用的半纤维素已基本完全降解,木构件的强度、韧性和承载力都有所降低,因此需要对木构件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后期的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金属多层膜具有化学、电子、磁学和力学等方面的许多优异性能,目前被广泛用于光学器件、磁记忆介质和作为互连体材料,尤其近年在微电子机械系统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注意。而纳米压痕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力学测试技术,测试精度高,通过测量压头在压入过程中的载荷-位移曲线,可获得材料的硬度和弹性模量等本征力学参量。该技术测试区域小,避免了样品的宏观缺陷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激光焊接TRIP590钢焊缝微观结构及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分析(EBSD),研究了TRIP590钢激光焊接接头的界面微观结构和形成机理。SEM分析表明,焊接接头焊缝区组织为马氏体组织,热影响区组织主要是贝氏体和铁素体,离焊缝位置越近,马氏体量越多。EBSD分析表明,母材区的晶粒分布均匀,都是大角度晶界,没有明显的择优取向。热影响区晶粒大小不均,贝氏体有相同或相近的取向。焊缝区板条尺寸最为粗大,有明显的织构。残余奥氏体弥散分布在晶粒内部或晶界,焊缝和热影响区晶界取向差都是1°~5°之间的小角度晶界,大量的小角度晶界导致焊缝与热影响区的塑性要小于母材。  相似文献   

9.
利用磁控溅射法,在不同工作压强下制备了氧化钨(WO_3)薄膜,研究了工作压强对WO_3膜层微观结构的调控作用,并研究了WO_3膜层微观结构对其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WO_3薄膜属于非晶相,表面呈峰状结构;随着工作压强的增大,WO_3薄膜膜层微观结构变疏松,电致变色响应时间和循环寿命均减短;在最佳膜层微观结构下,WO_3薄膜光学密度可达0.64,循环寿命达1500周。  相似文献   

10.
以SiH4和CH4为源气体,采用射频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RF-PECVD)方法,通过改变CH4/SiH4流量比和射频功率制备非化学计量比氢化非晶碳化硅(a-Si1-x Cx:H)薄膜.采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UV-Vis)光谱等测试手段,对薄膜的成键情况及其对光学带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  相似文献   

11.
PECVD形成纳米级薄膜界面陷阱的物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雪崩热电子注入技术研究了纳米级富氮 Si Ox Ny 薄膜界面陷阱的物理模型。证实了 PECVDSi Ox Ny 薄膜中界面陷阱来源于悬挂键的物理模型。观察到该纳米膜内存在着受主型电子陷阱 ,随着注入的增长 ,界面上产生的这种陷阱将起主导作用。发现到 Dit随雪崩热电子注入剂量增加而增大 ,禁带上半部 Dit的增大较下半部显著。指出了雪崩注入过程中在 Si Ox Ny 界面上产生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子陷阱 ,并给出它们能级位置及密度大小关系。揭示出 PECVD法形成的这种纳米膜与快速热氮化制备的薄膜中、氮氧含量不同、界面陷阱特性变化不一样 ,并从薄膜氮化机制予以物理解析。给出了 PECVD形成纳米级薄膜的优化工艺条件 ,该工艺条件制成膜的界面陷阱及其它物理电学特性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用薄膜 Si O2 作介质的可行性。并对电子束蒸发制备的 Si O2 介质膜进行了微观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3-(1,1-二氰基噻吩)-1-本-4,5-二羟羟基-H-噻唑(DCNP)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组成的主客掺杂聚合物薄膜DCNP/PMMA,用DCS测量了该体系的玻璃化温度。在玻璃化温度以上30℃测量了温区范围内该材料的介电常数的实部和虚部随频率的变化曲线,测试频率范围为50Hz~10MHz。由以上各介质谱曲线所对应温度下的特征弛豫时间τ,结合Adam-Gibbs模型,模拟计算出了玻璃化温度以下该聚合物的弛豫时间。  相似文献   

14.
高温有机电容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干式高温有机电容器材料和结构的选择要点,阐述了制造高温电容器关键工艺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聚酯(PET)、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聚苯硫醚(PPS)介质耐高温电容器的电性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雪崩热电子注入技术研究了富氮 Si Ox Ny 纳米级薄膜的陷阱特性。观察到该薄膜存在着受主型电子陷阱 ,随着注入的增长、界面上产生的这种陷阱将起主导作用 ,其密度大过施主型界面电子陷阱。揭示出界面陷阱密度在禁带中分布 ,其密度随雪崩注入剂量增加而增大 ,禁带上半部增大得尤其显著。指出雪崩注入过程中在 Si/ PECVD Si Ox Ny 界面上产生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子陷阱 ,并给出它们在禁带中的位置及密度大小关系。支持了界面陷阱来源于悬挂键的物理模型 ,由于本实验的重要结果可用该理论模型圆满地解析。给出 PECVD形成纳米级薄膜的优化工艺条件 ,该条件成膜的界面特性良好、耐压范围高、抗雪崩注入能力及其他电子特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16.
微波退火非晶硅薄膜低温晶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晶硅薄膜晶体管以及其独特的优点在液晶显示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在普通玻璃衬底上制备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低温制备(<600℃高质量多晶硅薄膜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研究了一种低温制备多晶硅薄膜的新工艺;微波退火非晶硅薄膜固相晶化法,利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微波退火工艺对非晶硅薄膜固相晶化的影响,成功实现了低温制备多晶硅薄膜。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双源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在K9玻璃基片上蒸镀Si和SiO2得到的混合膜层,折射率不仅可调,而且比Si膜要高.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别对单纯镀的Si膜与双源电子束蒸发镀的Si/SiO2混合膜层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前者表面疏松,有明显的孔洞结构;后者膜层表面细密.采用双源蒸发的成膜理论,对该方法提高膜层致密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光动力作用胃癌细胞SGC7901后,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对蛋白质的酰胺I带,采用去卷积,二阶导数谱进行曲线拟合,得到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峰个数和位置以及各二级结构的含量,结果显示蛋白质无规卷曲和β转角的含量上升,α螺旋、β折叠含量减少,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光动力对胃癌细胞SGC7901蛋白质二级结构造成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