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远  段晓丹 《重庆建筑》2011,10(2):25-28
城市化进程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自然资源日渐枯竭.提倡"低碳、节能"设计理念已成为我国当代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中国传统民居之岭南民居的自然通风手法进行了剖析,试图借助传统自然通风的设计手法达成"低碳"建筑要求,营造舒适的现代建筑环境.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居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适应本地气候的地域特征,自然通风作为一种实用的被动式生态技术,一直被广泛的应用在传统民居中;本文从传统民居的选址布局、单体建造等方面分析了自然通风技术在传统民居中的应用,并总结了传统民居中常用的促进自然通风的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3.
谢浩 《门窗》2013,(11):33-35
岭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本文首先分析岭南古村落的总体布局特征;接着探讨典型岭南民居的气候设计经验,具体梳理了竹筒屋、西关大屋、骑楼和围龙屋的布局特点和建造形式,从建筑总体布局到个体建筑空间的节能处理上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岭南民居建筑经验和设计理念。并呼吁要重视气候设计,特别是岭南建筑在布局方面的一些生态节能精髓,以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4.
要徽州民居的天井在诸多方面对其室内环境起着调节作用。然而研究表明徽州民居内部存在通风不均匀的状况,徽州民居自身外墙开窗不足,缺乏风压通风是主要原因之一。采用CFD模拟的方式探索徽州民居自然通风优化设计方法,以期应用于新民居建设,实现低代价节能。研究发现竖长型天井综合效果最佳,迎风面略增加开口能显著降低总体空气龄,背风面开口能产生穿堂风,而其位置对于室内总体空气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村落建筑风环境模型,进行CFD数值模拟分析,对传统民居的自然通风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自然通风可改善室内热环境,提升室内空气品质,传统民居的自然通风体系,体现了当地居民对自然风的高效利用.本文以湘中地区为例,剖析该地区传统民居的自然通风手法,并结合当地气候与地理状况,探索传统民居自然通风策略的改良,为营造舒适的现代建筑环境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7.
研究团队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利村3户侗族干栏式民居进行冬季室内热环境物理实测,并运用PHOENICS软件对民居室内风环境进行模拟,结合PMV-PPD指标,对自然通风状态下的侗族干栏式民居室内热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有室内热源的情况下:传统与新建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均较冷;较小的体形系数有利于室内热量留存;冬季房间内宜引入适当的通风;阁楼层局部设置隔墙以及过高的阁楼空间不利于阁楼通风。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民居室内环境容易产生过热现象。研究通过建筑性能模拟工具Energy Plus对广州市荔湾区聚龙古村的“三间两廊”传统民居进行室内过热风险评估,通过输入广州典型气象年和2010~2019年真实年份气象数据对比分析模拟结果。结果显示,民居主要用房均有过热现象,二层南向卧室的过热程度最高,前厅和后厅过热程度最低,因此岭南三间两廊传统民居的被动式策略应着重考虑南向遮阳隔热问题。  相似文献   

9.
熊志嘉  麦恒 《江苏建筑》2015,(3):111-113
对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自然通风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冷巷是户内主要水平风压通风通道,狭窄的空间对风压通风具有加强效果;天井即能进行风压通风又能进行热压通风,与冷巷共同组成了户内的通风体系;门、窗和隔断等建筑细节的巧妙设计也能增强自然通风。  相似文献   

10.
殿堂式民居是客家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对广东梅州典型殿堂式传统民居通风情况进行实测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民居庭院、厅堂、天井及周围空间、横屋等,用风速仪对上述各空间进行每小时的风速监测,取得民居内通风流线和风速范围,测量表明殿堂式民居可以利用庭院、厅堂、天井等空间转换来引导自然通风,但是,建筑群普遍存在近门厅堂通风优越,后堂及横屋通风强度小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南通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受吴淮文化影响,各种不同的文化在南通交融,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南通民居融汇了吴地建筑的轻盈、夸张的造型,淮地建筑的厚兰、质朴的外观.总体而言南通民居兼具北方建筑的端庄、简洁和南方建筑的轻盈、繁复.在门楼上又反映出了建筑近代化的痕迹.南通建筑"一进比一进高"组群,多进院落,狭窄的胡同,古老的木结构形式,尤其是屋脊所反映南北建筑的演变都构成了南通民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阳村概况 1、地理状况与自然条件 阳村位于湖南省桂阳县正和乡境内,距桂阳县城15km。地理环境非常优美村落居于南岭山脉中麓山丘地带,村北有后龙山,村南有溪流阳河水绕行。依山傍水的村落冬季可免受北面寒风的侵袭,夏季顺阳河水走向却可得到南面吹来的凉风,气候宜人。 村落三环山,一面畔水。后龙山上,峰峦叠翠,此起彼伏,卧虎盘龙,树木葱茂,青松翠竹,古树苍天,奇花  相似文献   

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市,是一个30多万人口的边陲小城,是我国太阳最后落下的地方。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是哈萨克族、维  相似文献   

14.
“三门塘”既是自然寨名又是行政村名,隶属于北侗,位于沅江上游清水江畔,仅就民俗建筑而言,北侗的种类、数量及文化内涵不但不逊色于南侗,甚至更为丰富。清水江发源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斗篷山,流经苗族、布依族、侗族聚居的都匀、麻江、凯里、施秉、台江、剑河、锦屏、天柱等县市,最后从天柱瓮洞出贵州,入湖南。历史上,人们对贵州少数民族泛称为“苗”,因此俗称清水江为“苗河”。据说,以前从外地给三门塘村民寄信,写上“苗河三门塘某某收”即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徽州民居村落以其明清风格的犹存不废吸引了众多的游访者,而其中丰富多彩的建筑雕饰,更是因雕作手法的高超和文化内涵的深厚而备受人们关注,成为徽州民居蜚声中外的一大特色。 汤显祖一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已可见其自古而来的魅力。徽州地处黄山脚下、新安江畔,自然环境优美,又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程朱故里,东南邹鲁”之称,  相似文献   

16.
在建筑学,风格(style)概指建筑意韵的外部显现。它是“建筑物或建筑设计的一种格调,以某种可以认识的方法与别的格调相区别”。(哈姆林著、邹德侬译:《建筑形式美的原则》)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精微的差异,都能引起风格灵敏的反应。徽州民居与浙南永嘉、泰顺等地民居,同属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地形都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明水秀,四季分明,自然条件相近;同为儒家纲常名教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孕育发展的结果,都文风昌盛,重视科举教育和学术研究。但一些细微分别,就使文化面貌各具特征,民居风格大异其趣。所以,风格是建筑极敏感的品格。  相似文献   

17.
(一) 2004年的5月, 笔者随广西建筑考察团在国内转了几个地方,最让人感动的要数古徽州民居。“徽州”,除了当地的老人们仍然喜欢这样称呼,现在已经不这么称谓了。 据大清一统志安徽统部,徽州府卷记载:“本朝初,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属安徽省,领县六。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现已划归江西省管辖)、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大清一统志中叙述徽州地理形势时称:“笼吴楚之封疆,领江湖之气象,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山峭厉而水激清,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淅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隘,即山为城,因溪为隍。” 徽州人杰地灵,锦绣…  相似文献   

18.
从学习模仿大师的优秀作品,到研读这些大师们的设计心得与相关理论,大概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或思维方式的不同,总感觉运用起来就像表达英语,不是很地道。终于发现有这样一本书,初读就感觉写得很贴切,它就是C·亚历山大等人写的《建筑模式语言》。一、《建筑模式语言》中的人  相似文献   

19.
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了解一种建筑类型,认识一种建筑形态,就要首先分析和研究产生它的历史文化背景。本文试从古代哲学观、环境观、宗法理论、宗教信仰、人文精神等文化角度探讨了我国民居建筑文化观,给现代建筑创造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徽州民居冬季室内湿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徽州地区两栋典型民居冬季室内温度、湿度进行连续测试,通过对比徽州传统民居与现代民居室内热湿条件,考察了不同功能区域室内湿环境及热舒适性。结果表明,传统民居冬季室内处于潮湿及非常潮湿等级,相对湿度值高于现代民居,但传统民居室内湿度日较差小于现代民居,室内湿环境稳定性良好;传统民居与现代民居室内外含湿量相关性系数均高于0.8,室内湿环境对室外湿环境响应明显;在自然通风条件下,传统民居厅堂、厢房热舒适时间段占比分别为7.36%、8.77%,冬季室内热舒适性差,建议采用局部采暖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