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民享受到科学昌明的幸福,但是如果掌握科学的人缺乏公民意识,也会将科学的成果加害于人民.道德与公民教育,不在于树立道德楷模,而在于全民遵守公认的、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我国当代道德价值体系应当通过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人文理念和当前道德规范而逐步建立和完善.对于封建社会的道德范畴,可以借鉴并利用其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理念,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有选择地继承.公民教育的关键在于,在灌输正确道德价值的同时保持良好的道德环境,引导人们经常地反省自身行为,并通过对日常规则的诚履笃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在实用主义视域下,以道德想象而非理性为轴心的伦理学变革堪称哥白尼式革命,生活与行动取代头脑与心灵成为道德想象力培育的主要源泉。教育戏剧通过引导学生过一种虚实相间的道德生活,开展安全可控的探究性道德行动,让道德想象从内隐走向外显。教育戏剧经由道德想象融入学校德育,继而形成戏剧化德育。戏剧化德育在主体特征上表现为个体主体与主体间主体生命成长的相互促进;在场景形态上表现为感性沉浸与理性间离融入机制的相互叠加;在模式进路上表现为溪流之外与活在当下两种隐喻路径的相互助益。  相似文献   

3.
教师道德的典范性,是指教师的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可作为学习、效仿标准的性质。它分别体现在行为的模范性、活动的演示性和观念的先进性中。教师行为的模范性是教师道德典范性的主体表现。教师是社会寄予较高期望的职业工作者。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社会团体对教师的社会作用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和规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师的个性在教育劳动中所居的主导地位,认识到它是家长权威、奖惩制度、出版物及其他一切影响所不能替代的有效教育力量。由于人们普遍地把教师看成促进新一代健康成长和合理转变的最有效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把新一代的成才希望寄托在教师的劳动上,由于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宣扬和实践了某种道德的原则,因此,社会对教育文化的重要作用、对教师的职业功能所给予的合理反映,就要求教师是社会中比较有教养的人,并使成功的教师具有德高望重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养成教育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应用.它有养习成德、尚行习动、侧重公德教育等特征.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养成教育,既是改革高校德育方法的需要,又有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依据.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道德实践,根本方法是教养结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向来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成熟的部分。然而,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改革井放的深入,西方文化的冲击,道德文化也出现了新的态势。作为一定政治经济关系反映的我国现实的道德,一方面表现出整体的进化、升华,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诸如“道德冷漠症”的负面效应。因此,深入研究和矫正道德冷漠症,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道德冷漠症是非道德主义的一种表现,它反对任何道德约束,主张随心所欲,放任自流,用自由主义来对待社…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道家哲学的创造思想,笔者主要从人的创造潜力,创造性与道德,创造与遵循客观规律,创造的方法论思想以及创造的精神境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道家哲学对于创造的独到理解,力图为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挖掘出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养成教育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应用。它有养习成德,尚行习动,侧重公德教育等特征。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养成教育,既是改革高校德育方法的需要,又有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依据。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道德实践,根本方法是教养结合。  相似文献   

8.
现今大学道德教育在相当程度是以道德单向灌输和对受教育者道德境界他律规定为特征的威权教育模式,其主要努力在于建设和维护受教育者心中的道德堤防,希望以此来抵御现实社会汹涌多变的价值浪潮的冲击。而这必然导致对受教育者主体人格的漠视,加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及彼此间的疏远和缺乏信任,形成了当今大学道德教育处境窘迫之局面。  相似文献   

9.
道德人格内涵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我对道德人格概念的理解总离不开西学背景下的心理学框架,把道德人格的内涵理解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语境来理解,不难发现,道德人格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资格、规格、品格的内在统一。资格就是人的权力和尊严;规格就是做人的规范和准则;品格就是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  相似文献   

10.
道德学习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本方式。在现代社会,当学习不仅成为人的基本需要,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道德学习应由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渐进中心位置。价值和事实的差异决定了道德和科学在把握方式上的不同。道德学习是把握价值之学;道德学习以情感学习为重点;道德学习以知行统合为走向;道德学习是对关系处理的学习,因而要在关系中展开,从人与人的交往开始。  相似文献   

11.
记住学校     
学校是以授业为重要内容的育人场所。教育、教学、教养是它的全部内容,育人是它的工作目标。校园是师生共同生存的村落。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明显地表现在学校的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在倡导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时候,我们不能因“教育接轨”而舍弃了东方的办学优良传统。一味地仿效西方教育,是于民族的未来有害无益的邯郸学步之陋。近年在实行教育改革时,不停地削去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非教学职责,实则是削去了一些育人的教养工作,这是值得慎思而不值得沾沾自喜的劳作。千万记住学校:它是育人的摇篮,而不是传艺的作坊。  相似文献   

12.
MIT自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发展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建设,该校的人文教育与其工程技术教育一同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推动MIT发展的重要因嗉。MIT的人文教育传统可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个性教育原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教育的必要性,在观念层面上已被教育界人士所认同,在实践层面上却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探讨个性教育的基本原则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个性教育既要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又要从自身特殊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出发,确立特殊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从制度视角论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面对当今激烈的世界竞争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是什么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在比较中外教育投入与产出水平的基础上,从教育资源(力、物力)配置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一是缺钱,二是缺乏有效机制的认识,探讨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投入的资源配置模式及高等学校内部资源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的公共管理维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避免“公地灾难”和“政府有限理性”的限制,“公共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理想模式。但这种方式因为高等教育的特殊属性又区别于其他阶段的教育管理。本文试从公共管理的属性以及发展趋势出发,探究高等教育在公共管理维度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想是一定的主体依据其价值观,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教育的客观事实和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为根据,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它与理想的教育、教育目的及教育价值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超前性、批判性、导向性,昭示着人们对教育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政策分析和研究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视点,对高等教育政策本质与功能的理解决定了高等教育政策分析与研究的不同性质、模式和结果。高等教育政策本质,从其表面形态来看是高等教育政策的文本及其总和,从其实质内容来看是高等教育利益的分配与博弈,从其动态性质来看是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实施、评价的循环过程。其功能在于引导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促进高等教育内外关系的协调,体现高等教育管理的转型,等等。  相似文献   

18.
每个蹩脚的父母,所以因为他没有学过教育理论,不知道教育是科学。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学校教育是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教育。继续教育、在职教育、终身教育、家庭教育,都只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补充和辅佐。家庭教育不可喧宾夺主,应该当好学校教育的好帮手。家教应给孩子想像的天空。想像是创造的翅膀。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是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制度生态环境及其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制度环境是影响高等教育行为决策、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 ,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试图用生态学原理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环境进行分析 ,并通过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制度创新来促进高等教育制度生态环境的优化 ,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