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适宜步行出行的城市建成环境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探讨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出行的影响要素、作用路径及规划干预,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影响老年人步行出行的建成环境要素。以重庆市江北区12个住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GIS空间分析和现场勘测获取社会属性、步行行为和建成环境空间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路网连通性维度中路网密度、街区边长、交叉口密度3个因子,土地利用布局维度中土地利用混合度、公共交通场站密度2个因子,绿地及开敞空间维度中公园绿地用地面积比、绿色开敞空间密度2个因子是影响老年人步行出行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路网连通性、土地利用布局、绿地及开敞空间3个维度的规划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湿热地区夏季空气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太阳辐射强烈,人们在此种气候条件下的室外步行商业街区活动可能会造成身体不适,甚至是中暑。因此,高品质的室外热环境既对于步行商业街区在吸引人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活力。通过对南宁市典型步行商业街区夏季室外热环境变量进行测试,从而得出热环境与周围材质和建筑类型有关,遮阳形式是决定人在步行通道空间中是否感到舒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4.
从多学科视角解析宜步行街区的建成环境特征,认为其营建不能局限于专项的步行系统本身,而是需要整体考虑与步行活动密切相关的城市设计内容.通过对瑞典三个滨水住区展开案例研究,从便捷可达的路网肌理、绿色导向的多元交通、功能复合的土地使用、水绿交融的公共空间与慢行友好的街区建筑等方面探讨步行友好街区的形态特征及设计策略,以便更全...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市混合型轨道交通站点(简称混合型站点)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混合型站点周边步行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便捷性和通畅性,针对其构建了步行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3个典型混合型站点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索了步行环境的强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理位置不同的混合型站点周边步行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混合型站点周边步行环境与商业服务设施可达性、公交站点密度、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简称POI)密度、公共管理设施可达性、市政公用设施可达性和交叉口密度等因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加强重要地区城市设计研究有利于促进规划管理“精细化”。以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四川北路站地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探讨了与规划管理相衔接的重要地区城市设计在编制机制、内容体系、实施程序上如何实现“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杭州典型街区居民步行活动数据,利用社群属性、物质环境、心理感知三组变量构建两水平泊松回归预测模型,探索街区复合环境对步行日常事务、独步健身、步行交友聚会三类活动的影响。结论为,三类步行活动呈现由低到高的街区异质性特征,反映了城市步行行为环境的演进规律;社群属性、物质环境与心理感知因素分别构成步行行为环境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与强化因素,并呈现交互作用;街区土地使用策略对步行行为选择的影响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但更富效率的作用还有赖于体系化、协同化的精细管理与相关策略的配合。最后,从街区环境的规划定位、营造方法与管理机制三个层面提出了可步行街区的建设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已有研究表明,街区建成环境特征会影响居民日常通勤、休闲步行出行活动。然而建成环境对于居民购物出行的影响研究却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城市生活街区。文章探寻生活街区建成环境要素对上海中心城区居民选择步行、骑行、公交及驾车等购物出行方式的影响。在获取2 479位居民日常购物出行特征、感知环境评价以及个人社会属性后,结合实测的街区建成环境指标,运用多项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居民购物出行方式除了受年龄、家庭收入、交通工具拥有量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街区路网特征、土地利用、步行设施、街道界面以及公交可达性等建成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轨道交通与商业空间的耦合已经成为新时期轨道交通建筑设计的重要问题和研究热点。阐述轨道交通与商业空间的相互关系,总结目前轨道交通与商业空间的常用连接模式。在上海市轨道交通L16工程临港新城站的设计实践中,充分考虑临港新城的未来发展定位和轨道交通建设与地区其他规划的关系,确立轨道交通与商业空间耦合的设计理念,以期达到在城市空间衔接上的完整、和谐、生态和舒适的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上海西站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与换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上海西站轨道交通枢纽引入了在建的11号线和规划中的15、16号线,充分发挥了枢纽的集散功能,且建筑布局紧凑、换乘便捷,体现了现代交通枢纽总体上合理、换乘功能最优的规划设计思想。该枢纽建成后将成为真如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流、商业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工程为例,介绍了轨道交通建设环境评价的原则、范围和标准。围绕噪声、振动、水污染、环境空气污染、电磁环境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方面,阐述了采取的防治、保护措施以及落实情况。介绍了环境验收的实测效果,分析了该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应用的效果,提出注重环境工程主动控制、工程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的建设理念,为在建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市域(郊)铁路作为正在大力推广的一种全新轨道交通制式,从网络规划开始就决定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他轨道交通而独立存在.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支持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在线网功能层次上,形成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等3个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因此,市域(郊)铁路作为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建设规划中...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枢纽衔接部可分为出入口通道、周边商业设施连接通道、站厅延伸体三种空间类型,具有极高的商业开发价值.该文以上海中山公园枢纽站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衔接部商业空间的业态定位、流线组织、空间设计等特点,为我国未来轨道交通枢纽商业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轨道交通发展迈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阶段,沿线土地规划控制及TOD综合开发成为轨道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站城融合视角对金华轨道大厦站进行TOD综合开发分析,提出规划设计手法与策略,为同类型站点综合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土地开发具有吸引效应、空间分异效应和地价促进效应。基于二手数据资料,居住型站点地区的用地构成可以参照相应的规范标准,开发强度的确定应遵循整体高密度土地使用、开发强度梯度递减的原则。基于传统居住区与轨道站点导向的居住区布局结构比较,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用地规划应强调“轨道站点接驳公交站点”与“社区中心-居住单元”的空间耦合,采用中心城区、郊区不同地域的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城市"大公交"系统的"中枢",枢纽是整个公共交通网络运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枢纽布局与建设对提高城市公交系统运营效率至关重要.目前,在我国诸多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公共交通网络的骨架与主体,各个轨道交通站点则是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中心,围绕轨道车站利用枢纽来实现客流快速集散、带动地区开发,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按照计划,上海2020年的轨道交通网络将达800 km规模,如何发挥轨道站点枢纽锚固作用、如何通过配套枢纽综合开发提高土地价值反哺公交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该文重点从有关政策文件解读、上海枢纽综合开发案例分析,提出上海在推进轨道配套枢纽建设中有关综合开发方面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轨道建设的高成本特性,站点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和社会经济利益.为此,站点布局优化需从实际出发,在全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按照"按需分布、合理布设"的原则,依据轨道线路系统的总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并考虑客流量随车站间距的概率分布来建立合理站间距的优化模型,结合其影响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站点选址优化方法,实现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