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显军  杨营  边连全  陈静 《食品科学》2013,34(1):272-276
研究日粮中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构成比对育肥猪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采用质量替代法使各处理日粮ω6/ω3比例分别为26:1、19:1、12:1、8:1、6:1、3:1。选择体质量70kg左右的杜×长×大育肥猪90头,将实验猪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15头猪,每个处理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结果表明,随着日粮ω6/ω3降低:ω3 PUFA中α-亚麻酸(ALA,C18:3)、二十碳五烯酸(EPA,C20:5)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也表现出升高的趋势;ω6 PUFA中亚油酸(LA,C18:2)、C20:4、C22:4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实验组背最长肌ω6/ω3的比值显著降低;猪血清中丙二醛(MDA)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各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ω6/ω3比值为19的组的SOD活性显著高于比值为12:1、8:1、6:1、3:1的组(P<0.05)。结果表明:日粮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比能不同程度调整育肥猪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并对血清中抗氧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选取对照组(基础日粮)和乳酸菌组(基础日粮添加乳酸菌)苏尼特羊各12 只为实验材料(n=24),测定其脂肪分布与脂肪酸组成,并通过代谢组学探究乳酸菌对苏尼特羊脂肪分布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组苏尼特羊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脂肪含量,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豆蔻油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背最长肌中棕榈酸、γ-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股二头肌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和油酸的含量,皮下脂肪中豆蔻油酸的含量,尾部脂肪中反式油酸、反式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腹部皮下脂肪含量和尾部脂肪占比,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反式亚油酸的含量,股二头肌月桂酸的含量,皮下脂肪中月桂酸和棕榈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了背最长肌和尾部胆碱和脂肪酸代谢通路的显著变化,具体来说,乳酸菌组苏尼特羊背最长肌中磷酸胆碱和胞苷二磷酸胆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尾部脂肪反之(P<0.05),背最长肌中油酸、α-亚麻酸和尾部脂肪中棕榈油酸、γ-亚麻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乳酸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苏尼特羊胆碱和脂肪酸代谢通路,进而改善其脂肪分布和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不同浓度胍基乙酸(GAA)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140头健康的体重相近的育肥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300、500和700 mg/kg的GAA,饲养期为35天。饲养过程中记录体重和采食量,屠宰时采集背最长肌和血浆样品用于肉品质和抗氧化指标分析。日粮添加GAA对育肥猪日采食量、日增重均有提高的趋势,对料重比也有降低的趋势(P>0.05),显著降低平均背膘厚(P<0.05);添加GAA可以显著提高育肥猪背最长肌宰后45 min的pH值,降低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和剪切力值(P<0.05),对肉色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GAA显著提高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添加GAA显著提高背最长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丙二醛和羰基含量(P<0.05)。育肥猪日粮中添加GAA可以改善背最长肌肉品质,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蒙古斑点马不同部位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明确蒙古斑点马体脂脂肪酸组成特点。选择3 匹成年蒙古斑点马,屠宰后采集肾周、肠周和皮下脂肪以及肩肌、背最长肌和臀肌样品,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蒙古斑点马不同脂肪组织中均检出19 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含量34.77%~37.38%,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含量达60%以上,UFA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含量33.04%~36.39%,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26.47%~27.51%,其中皮下脂肪C10:0、C18:0、C20:0含量显著低于肾周和肠周脂肪(P<0.05);MUFA在皮下脂肪的沉积程度较其他2 个部位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UFA中C18:3 n-3含量最高,其在各脂肪组织间无显著差异。3 个不同部位肌肉中均检出15 种脂肪酸,其中SFA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8.32%~40.04%,MUFA含量占35.70%~40.19%,PUFA含量占15.25%~20.33%;SFA中背最长肌和臀肌C12:0含量显著高于肩肌(P<0.05),其余SFA在不同部位肌肉间无显著差异;MUFA中背最长肌C16:1含量显著高于肩肌和臀肌(P<0.05);肩肌n-6/n-3 PUFA比值显著高于背最长肌和臀肌(P<0.05);皮下脂肪的C18:3 n-3和总PUFA含量显著高于背最长肌(P<0.05)。综上所述,蒙古斑点马不同部位脂肪和肌肉组织脂肪酸组成各具特点,但UFA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旨在研究沙葱及其提取物对肉羊不同部位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将健康小尾寒羊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多糖组(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基础饲料质量0.1%的沙葱多糖)、沙葱组(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沙葱10 g/(只·d))、滤渣组(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滤渣10 g/(只·d)),预实验期15 d,正式实验期60 d,实验结束后,分别采集背最长肌、臀肌、皮下脂肪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沙葱组背最长肌中的C14:1、C16:1、C17:1和中链膻味脂肪酸(midchain mutton odour fatty acid,MCMOFA)、3 个实验组臀肌中的C22:6n3、沙葱组皮下脂肪中的C18:1n9c、滤渣组皮下脂肪中的C18:3n3、多糖组和沙葱组皮下脂肪中的C18:3n6相对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沙葱组和滤渣组臀肌中的C20:0、沙葱组臀肌中的C18:3n6和C20:1、滤渣组臀肌中的C10:0、C23:0和MCMOFA、沙葱组和滤渣组皮下脂肪中的C17:0、沙葱组皮下脂肪中的C18:0和C18:1n9t、3 个实验组皮下脂肪中的C15:1相对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沙葱组背最长肌中的饱和脂肪酸和MCMOFA、3 个实验组背最长肌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滤渣组臀肌中的PUFA、沙葱组和滤渣组背最长肌的C18:0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3 个实验组背最长肌和臀肌中总脂肪酸含量均有降低趋势(P>0.05);多糖组和沙葱组3 个部位中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沙葱组和滤渣组背最长肌中的形成血栓指数均呈降低趋势(P>0.05)。由此可见,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沙葱多糖、沙葱、滤渣饲喂肉羊均可调控肉羊不同部位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从而改善羊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6.
选择216只21日龄罗斯308商品代肉用母雏,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第1组为对照组,在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上添加5%混合油,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亚麻籽油(2组)和5%亚麻籽油(3组),试验期3周,旨在研究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亚麻籽油对鸡肉中n-3PUFA含量和肉鸡生产性能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5%亚麻籽油组肌肉组织中n-3C18:3、n-3C20:5和n-3PUFA含量显著提高(P<0.05),n-6/n-3比值显著降低(P<0.05),n-3C22:6水平则变化不大(P>0.05).5%亚麻籽油组n-3PUFA总量显著高于3%亚麻籽油组(P<0.05),n-6/n-3比值低于3%亚麻籽油组(P>0.05).n-3C18:3在胸肌和腿肌中的沉积量显著高于肝脏(P<0.05),n-3C20:5、n-3C22:6在胸肌和腿肌中的沉积量显著低于肝脏(P<0.05).添加3%、5%亚麻籽油对肉鸡生产性能无显著性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肉鸡饲粮中使用亚麻籽油,可生产出n-3PUFA含量较高,n-6/n-3值较低,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功能性鸡肉产品.  相似文献   

7.
研究日粮添加有机硒和亚麻籽油对猪背长肌中硒含量、脂肪酸组成、肌原纤维蛋白特性及加工肉制品的影响。选取192头"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4组,设为C组(0.3 mg/kg亚硒酸钠+1.5%大豆油),S1组(0.3 mg/kg酵母硒+1.5%大豆油),S2组(0.5 mg/kg酵母+1.5%大豆油)及SL组(0.3 mg/kg酵母硒+1.5%亚麻籽油)。研究发现有机硒能显著提高猪背长肌中的硒贮存量(P0.05);亚麻籽油能改善肉品的n-6/n-3比例;亚麻籽油相比大豆油能显著提高肌原纤维蛋白的溶解性和凝胶强度(P0.05);0.5mg/kg有机硒在7~12d的储藏期内能减少香肠的脂质氧化(P0.05),但是香肠的微观结构和感官评价不受有机硒和亚麻籽油的影响。因此在日粮中添加亚麻籽油和有机硒有益于富硒富n-3PUFA猪肉的生产和加工。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精粗比对舍饲育肥牦牛肉中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试验以麦洼公牦牛为研究对象,采用2×3交叉设计,日粮类型分别为玉米型日粮以及用裸大麦替代60%玉米型日粮,两种日粮由玉米和裸大麦-玉米分别与酒糟、苜蓿等混合而成,两种日粮的精料与粗料比例由低到高分别为3:7(低精料组)、4:6(中精料组)、5:5(高精料组)。试验选取36头年龄为4周岁、体重(143.98±21.01) kg、健康状况良好的麦洼公牦牛,按体重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6个处理组,预饲期15 d,正试期180 d。试验结束后,所有牦牛全部屠宰,采集倒数第1与第2肋骨间背最长肌,测定肉样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结果表明:日粮类型对背最长肌水分、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脂肪(Ether extract,EE)、粗灰分(Ash)的含量、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类型只对背最长肌C17:1有显著影响(p<0.05);日粮精粗比对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EAA/TAA)和必需氨基酸占非必需氨基酸比例(EAA/NEAA)差异显著(p<0.05),并且随着精料比例越高,氨基酸含量越高;日粮精粗比的不同显著(p<0.05)影响了脂肪酸C18:0的含量,并且低精组和中精组的C18:0的含量显著高于高精组(p<0.05),但低精组与中精组差异不显著(p>0.05);低精组和中精组的SFA含量均显著高于高精组(p<0.05),但UFA均低于高精组(p<0.05)。低精组和中精组的UFA/SFA均显著低于高精组(p<0.05)。可见,日粮精粗比对牦牛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均具有改善作用,其中,日粮精粗比为5:5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蛋白能量水平组合补饲日粮对宁夏地理标志农产品黄渠桥羊羔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出生15 d、体质量10 kg左右的滩寒杂一代羔羊48 只,随机分为4 组,分别饲喂不同蛋白能量水平组合的全价颗粒饲料,羔羊生长体质量达20 kg屠宰后采集分析其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实验3组(粗蛋白含量28.17%,代谢能11.79 MJ/kg)羔羊背最长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与饱和脂肪酸(saturation fatty acid,SFA)比值(P/S)、必需脂肪酸、n-6 PUFA、n-3 PUFA、亚油酸、γ-亚麻酸、α-亚麻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较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1组(粗蛋白含量18.5%,代谢能11.34 MJ/kg)n-6 PUFA与n-3 PUFA比值(n-6/n-3)、花生四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含量较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综合提示,实验3组和实验1组补饲羔羊背最长肌脂肪酸含量较其他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对10头安庆猪,20头安杂猪,20头淮猪及58头淮杂猪(总计108头肥育猪)作了宰后肌纤维直径测定.发现安杂猪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安庆猪的相应值(P<0.05),淮杂猪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淮猪的相应值(P<0.05).各品种组内变异较大,有相当的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11.
唐中海  马缨  涂朝勇  贾小东 《食品科学》2012,33(15):274-278
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油橄榄叶对育肥期獭兔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2月龄生长獭兔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油橄榄叶(A0、A1、A2和A3)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体质量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日粮中不同油橄榄叶添加水平显著影响獭兔肉品质。添加油橄榄叶对背最长肌的pH值影响不显著,添加10%~15%水平对股二头肌的pH值影响显著(P<0.05),随着贮存时间增加,添加油橄榄叶能延缓pH值下降;A2和A3添加组能增加獭兔肉在贮存24h和48h的持水性(P=0.0413),降低A2和A3组獭兔肉的蒸煮损失(P<0.05);添加15%增加獭兔肉的嫩度;添加10%增加肉的亮度和红色度(P<0.05),降低黄色度;兔肉贮存时间与兔肉色彩变化呈负相关(P<0.05),增强肌肉脂质的稳定性;油橄榄叶添加量对肝脏和肌肉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影响,添加10%~15%油橄榄叶的影响显著(P<0.05),增强獭兔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大足黑山羊不同部位肌肉脂肪酸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足黑山羊不同部位肌内脂肪、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方面的差异,以处于相同饲喂条件且体质量相近的6 只5 月龄大足黑山羊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索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大足黑山羊背最长肌中肌内脂肪含量为3.2%,臂三头肌为3.0%,背最长肌略高于臂三头肌;大足黑山羊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各检测出33 种脂肪酸,2 个部位各脂肪酸含量基本一致,但与背最长肌相比,臂三头肌反油酸(C18:1 n-9t)含量较高,而介子酸(C22:1)含量较低;16 种饱和脂肪酸中,仅十七碳酸(C17:0)含量背最长肌极显著高于臂三头肌(P<0.01);17 种不饱和脂肪酸中,4 种脂肪酸在不同部位间存在显著差异,背最长肌二十碳烯酸(C20:1)含量极显著高于臂三头肌(P<0.01),油酸(C18:1 n-9c)含量显著高于臂三头肌(P<0.05),臂三头肌反油酸(C18:1 n-9t)含量极显著高于背最长肌(P<0.01);臂三头肌和背最长肌中不同种类脂肪酸相对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中链脂肪酸,臂三头肌和背最长肌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之和分别为88.4%和86.3%;臂三头肌和背最长肌中n-3/n-6值相近且均在3.0左右;背最长肌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P/S)为0.45,臂三头肌P/S值为0.41,背最长肌高于臂三头肌。说明不同部位大足黑山羊肉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存在差异,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肉的风味及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同蛋白源日粮对猪肌肉中呈鲜物质含量及肉香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分析了猪背最长肌中肌苷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同时,采用口感品尝评定法评价了饲以不同蛋白源日粮试猪背最长肌的香味,研究了日粮中不同蛋白源对猪肌肉中呈鲜物质含量及肉香味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蛋白源日粮可以显著或极显著地影响肌肉中肌苷酸的含量(p<0.05或p<0.01);此外,不同蛋白源日粮还可显著地影响肌肉香味(p<0.05);但试验却未发现不同蛋白源对肌肉中游离鲜味氨基酸有显著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4.
80头70kg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分成对照和试验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栏,每栏10头猪.对照组饲喂含常用市售抗生素的饲粮,试验组饲喂含300mg/kg天然植物提取物的饲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0m/kg天然植物提取物使试验组猪的胴体脂肪率降低了20.85%(P<0.05),胴体瘦肉率提高了4.20%(P<0.05);使试验组猪背最长肌中肌红蛋白、肌内脂肪和肌苷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5.48%(P<0.05)、52.77%(P<0.01)和16.72%(P<0.05);使试验组猪背最长肌中磷酸肌酸激酶(CPK)和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的活力分别提高了30.54%(P<0.01)和20.04%(P<0.01);使试验组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的直径降低了7.98%(P<0.05),而密度增加了4.70%(P<0.05).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含地方猪血缘的杂交商品猪(杜浙猪)与外三元杂交商品猪(杜大长)背最长肌和腰大肌冷却肉的常规养分、蛋白质溶解度及脂肪酸组成,深入评价含地方猪血缘的杂交商品猪在优质猪肉生产中的优势。结果表明,杜浙猪背最长肌冷却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杜大长猪(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杜大长猪(p<0.05);杜浙猪背最长肌和腰大肌冷却肉的肌浆蛋白溶解度均显著高于杜大长猪(p<0.05),纤维蛋白溶解度显著低于杜大长猪(p<0.05);杜浙猪背最长肌和腰大肌冷却肉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杜大长猪(p<0.05)。综合上述指标,杜浙猪冷却肉的营养价值和蛋白质功能性优于杜大长猪,将为充分利用地方猪种资源进行优质猪肉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选取平均初始体重(85.00±2.00)kg的杜×长×大育肥猪120头,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预饲期5 d,试验期31 d。试验1组为基础日粮组(粗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3.96%)、试验2组为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日粮组(粗蛋白质质量分数为9.87%)、试验3组为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无微量元素添加日粮组(粗蛋白质质量分数为9.87%+不添加微量元素的预混料)。结果显示,与基础日粮组相比,试验2组和试验3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有下降趋势(P0.05),耗料增重比升高(P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的摄入氮含量分别低于试验1组31.96%和30.84%(P0.05);各组粪氮百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的尿氮浓度分别低于试验1组23.93%和15.64%(P0.05);与试验1组相比,试验2组和试验3组的胴体重和背膘厚度有升高趋势(P0.05)、眼肌面积及屠宰率均无显著变化;所有组的肉品质性状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基础日粮粗蛋白质水平降低4个百分点,微量元素降低14%~60%后,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能及肉品质性状均无显著变化,但是均能够显著降低氮摄入量和氮排放量。  相似文献   

17.
发酵饲料对生长肥育猪脂肪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研究日粮添加无抗生素微生物发酵饲料、抗生素对猪肉肌内和皮下脂肪组织品质的影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15%金霉素,发酵料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15%~20%的发酵饲料;试验在25~60kg和60~100kg两个阶段进行。结果表明:日粮添加发酵饲料可显著提高肌内脂肪的含量,降低亚油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n-6/n-3的值,增加α-亚麻酸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降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和乳化植物甾醇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选用75头初始重为60 kg左右的杜长大育肥猪随机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30 mg/kg普通植物甾醇(Ⅰ组)或乳化植物甾醇(Ⅱ组)。试验期为52 d。2种植物甾醇对育肥猪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和白球比(A/G)(P0.05),显著提高血清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O)水平(P0.05),Ⅰ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Ⅱ组无显著差异;显著提高育肥猪对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的消化率(P0.05),Ⅱ组粗脂肪消化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30 mg/kg 2种植物甾醇可改善养分消化率,调节血脂和蛋白质代谢,且从血清ALB和粗脂肪消化率数据来看,乳化植物甾醇的作用效果优于普通植物甾醇。  相似文献   

19.
为了验证日粮中添加植物油对货架期间牛肉品质的影响。选择健康无病的延边黄牛(公牛)16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4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4%、5%、6%(以精料为基础)的植物油,饲喂期为88天。屠宰后,选择背最长肌肉-20℃冷冻3个月,4℃条件下解冻12h后,分别在0、2、4、6天进行肉质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肉的色泽均好于对照组;随日粮植物油水平的增加,饱和脂肪酸含量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但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5%、6%植物油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改善肉质、延长货架期的植物油添加量为5%。  相似文献   

20.
澳洲美利奴羊肉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3 只澳洲美利奴羔羊的背最长肌、臀肌及臂三头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及分类探讨。结果表明:澳洲美利奴羊肉中共含有脂肪酸35 种,其中C15:1、C16:0、C17:1、C18:0、C18:1 n-9c脂肪酸含量较高,3 个部位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饱和脂肪酸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且每个部位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出2~3 倍;n-3脂肪酸亚麻酸甲酯(C18:3 n-3)在臂三头肌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背最长肌(P<0.05);与另外2 个部位相比,臂三头肌总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及长链脂肪酸含量均最高;臂三头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最高,背最长肌中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