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正主要针对配电自动化设备管理现状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重点结合信息技术以及新型电力技术及互动策略等相关内容,对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相关技术性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对如何改善电力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促进我国电力事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西安配电网现状的实际出发,分析了现有配电网管理及配电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针对配电网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结合西安配电网的特点确定了西安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思路及原则.提出建立信息交互总线、共享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及调度系统等信息,建立信息异动、互动机制,实现新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配电网调度管理提供可靠、先进的技术支持平台.  相似文献   

3.
配电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扩大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网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明确提出建设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智能电网,刘振亚总经理在《国家电网公司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暨2011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至2015年基本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战略目标的提出给配电自动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也给配电自动化带来了新的生机,为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针对天津城市核心区配电网的技术需求,在综合利用多种通信方式实现接入层网络通信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了完整的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集中型馈线自动化及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功能,并建成了遵循IEC 61968/IEC 61970标准的信息交互总线,整合配用电业务信息,实现了营销和配电管理一体的互动化应用。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提出了轮换整体返厂式一次设备改造方法、配电站综合二次标准接插件及采用超级电容器作为配电终端后备电源等技术措施,保证了配电自动化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5.
正在全国推广配电自动化的大背景下,鉴于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村用户对供电可靠性提出更高需求,农网配电自动化急需紧跟核心试点城市的发展步伐,建设具有信息互动、远程/就地协同控制等特征的新型农网。1农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需求城乡一体化的农网片区具有县城日趋城市化、农村仍相对落后、经济亟待发展、负荷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客户用电需求多样化等特点。农网原有基础以及目前的发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湘潭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的工作经验,重点分析了配电自动化方案的规划原则、总体架构和应用系统构成。阐述了配电主站、配电终端、通信方式、信息交互总线等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内容,并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概括,为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参考经验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配电网精益化运维的发展和配电业务的延伸,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新型配电自动化主站已成为热点,为此文章详细评述了其应用功能设计与信息交互技术。首先,全面分析了新型配电自动化主站的分布式应用框架,并回顾了近年来配电自动化主站功能应用方面的创新。然后,从信息采集优化、信息交互技术和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概括和归纳了现有配电自动化主站研究成果,并对新型配电自动化主站对信息交互技术的新要求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新型配电自动化主站的技术进步与我国目前的建设现状,展望了新型配电自动化主站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配电自动化是电力自动化新的发展方向,包括变电站自动化,馈线自动化、用户自动化和配电管理自动化等内容。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配电网络简称配网,包括馈电线路、开闭所.小区配电所,配电变压器和电容器组等自动化统称为配网自动化。这里介绍县级城市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在开阳县城电网中的设计和实际应用,提出了最优县级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对智能配电网、配电自动化和高级配电自动化的概念、内涵和技术特征进行了阐述.随着配电网中接入的各种类型的分布式电源越来越多,有序接入分布式电源并使其安全运行,与配电网实现友好的双向互动,是配电网智能化面临的重要任务.分析了国内几个典型的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提出智能配电网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看得见、管得了、控得好”,提高配电网智能化应用水平必须坚持“三个注重”.  相似文献   

10.
开展配电自动化建设效果评价是推进配电自动化建设和配电网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针对国内配电自动化建设效果评价体系欠缺这一现状,提出依据SMART准则开展配电自动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考虑配电自动化项目的特征和内涵,依据经济实用、标准设计、差异区分、资源共享、同步建设等原则,从实用化水平、供电可靠性、协调性、经济社会效益等4个方面,构建了配电自动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另外,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和考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配电自动化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方法。最后,通过浙江宁波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评价实例验证了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科学、客观、易操作的。  相似文献   

11.
通信系统是实现配电自动化的重要基础平台.文章介绍了配电自动化的基本概念,通过分析目前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常用的几种技术并结合电力通信专网的特点,指出EPON作为一种新型光纤接入手段,以其容量大、带宽高、可靠性好、支持多业务等特点逐渐成为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以青海某地10 kV线路配电自动化建设工程为例...  相似文献   

12.
EPON技术在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对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供电质量和提升电网运营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介绍了目前常用的配电自动化通信技术,重点对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和EPON技术做了对比分析,结合EPON技术在西安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案例,证明了EPON技术实现简单、成本低廉、性能优越,在几种配电自动化通信技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配电网自动化是实现配电运行、管理自动化以及信息集成、综合应用、用户服务自动化的基础,基于先进通信技术的配电网自动化必将是配电网今后发展趋势。探讨了合理的城市配电网网络结构及与其匹配的保护配置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配电网自动化实现的手段及其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4.
城市配网自动化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成功的配网自动化是设备可靠性和方案的有机结合。本文在论述配网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基础上,结合城网实际提出了灵活多变、易于实施的配网综合自动化技术方案,并具体说明它在实际应用中的诸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厂用电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为提高厂用电系统的自动化和运行管理水平,综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微机保护测控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实现对厂用电系统的运行、保护、控制和故障信息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在线监控管理系统。根据厂用电系统的特点和功能需求,提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厂用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重点阐述主站监控平台的体系结构,最后通过实际应用结果验证该系统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6.
固体绝缘开关柜挂网运行过程中,其柜内的一次高压部件热功率很大,易导致局部过热,从而造成开关柜的短路故障。为了确保配电网的稳定、安全与可靠运行,提出了一种固体绝缘开关柜在线检测新技术。它首先获取开关柜关键部位的原始红外热图像数据,借助配电网电力多模通信接入切换装置将检测信息以230 Mesh(无线Mesh网络)、光纤等多种通信方式,传输到配电网自动化主站,预处理、噪声滤除、图像增强、图像边缘检测,分析红外热图像数据处理结果后,进行固体绝缘开关柜的过热故障诊断。这种新技术的实用性已被具体的实验和工程验证,简化了配电网固体绝缘开关柜的检修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EPON通信技术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该系统是一种可以用于实现配电自动化的可靠的通信系统,文章结合现场的实际工程,根据现场一次网架结构图总结出了三种典型的结构并进行分析。该技术为配电自动化系统提供了高效、安全、可靠的通信平台。  相似文献   

18.
配电网载波通信与链路接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配电网载波通信 ,充分利用电力线自身资源 ,应用简单、方便 ,然而由于配电网自身的复杂性 ,仅依靠单一的调制解调技术———这一物理层功能 ,很难满足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需要 ,从局域网的角度看配电载波通信 ,分析链路接入技术 ,指出令牌接入技术是适应配电载波通信的接入技术。  相似文献   

19.
配电自动化能够有效地提高供电可靠性,但必须兼顾其可靠性提升效益与投资之间的平衡。综合考虑可靠性和经济性,建立了实施配电自动化后的净收益模型。其中可靠性计算部分所采用的负荷点最小割集算法以及故障修复时间,均针对配电自动化条件进行了修正。结合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供电区域分类,研究了可靠性经济性最佳的差异性配电自动化方案。研究表明,B类供电区域推荐采用重合器与分段器配合的就地控制方案、分布式智能终端就地控制方案;产电比在15元/kWh以上的A类供电区域,推荐采用分布式智能终端就地控制方案。对于经济发达、负荷密度大以及可靠性要求高的地区,可考虑采用配电自动化主站集中控制方案,并给出了具体应用的产电比范围。  相似文献   

20.
电网配电自动化是智能电网的重要部分,是电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分析了配网自动化系统对通信方式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前几种主流通信方式的比较,介绍EPON技术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同时,以南京一条配网线路为例分析了EPON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