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连霍高速公路加宽工程为实例,研究了该工程的加宽设计、施工方法,并对典型断面的施工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对新老路堤的沉降变形性状以及新路堤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理论分析及监测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的拓宽建设是高速公路工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杭甬高速公路拓宽为背景,分析了拓宽路堤附加应力对老路堤的影响,基于摩尔–库仑模型,研究了老路堤和拓宽路堤的沉降变形规律,并与实测结果作了对比。拓宽路堤作用下,新老路堤将产生不均匀沉降,路面产生拉应力。拓宽路堤路面铺设时间应以新老路堤工后差异沉降大小为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3.
周基  岳向武 《山西建筑》2007,33(31):121-123
利用岩土工程有限元软件分析比较了路堤在加筋和不加筋两种情况下的沉降大小、不均匀沉降的分布以及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计算,指出了加筋能够减小路堤的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提高整体稳定性,减少路堤的变形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珠海西部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II-1标段工程为依托,通过ABAQUS有限元模型建立了不同路堤的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通过观测地基沉降最值以及基底压力来分析不同路堤作用下软土地基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路堤引起的地基沉降较小并且沉降趋势稳定,基底压力相对于传统填土路堤和宕渣路堤也较小,认为能够较好地解决软土地基桥头跳车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庆九 《中外建筑》2009,(8):205-207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在高路堤边坡稳定性的分析与计算的基础上,对路堤产生变形的原因及相应的边坡加固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对公路表面位移监测、路面沉降监测等监测以及边坡不稳定情况下路堤表面位移及路堤沉降变形的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和评价,确保路堤及边坡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S32(原南汇段)工程软土路基处理设计中,在路堤沉降、稳定以及路堤桩桩土差异沉降计算的基础上,比选推荐了路堤桩和双向水泥土搅拌桩两种处理方案。进行了路堤桩处理计算,并辅以沉降监测、承载力检测和搅拌桩桩身检测方案等配套措施,使软基处理效果"质量可控"。这种设计方法可从源头上杜绝早期桥头跳车等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李向前 《广东建材》2009,25(10):57-59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在高路堤边坡稳定性的分析与计算的基础上,对路堤产生变形的原因及相应的边坡加固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对公路表面位移监测、路面沉降监测等监测以及边坡不稳定情况下路堤表面位移及路堤沉降变形的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和评价,确保路堤及边坡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高填土路堤边坡防护加固技术措施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利  周维业 《四川建材》2011,37(4):168-169,172
高填土路堤边坡防护加固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路堤产生变形的原因及相应的边坡加固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对公路表面位移监测、路面沉降监测以及边坡不稳定情况下路堤表面位移及路堤沉降变形的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高速公路粗粒土路基填料使用及其病害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春华 《中外建筑》2009,(3):122-124
本文结合“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及其对路面的影响”科研课题,对湖南省境内粗粒土路堤填料使用情况和粗粒土路堤段路面结构的病害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发现,由于粗粒土路堤填料具有良好的工程性质以及取材广泛,湖南省高速公路路堤填土材料以粗粒土为主,研究粗粒土路堤填料流变工程性质以及粗粒土高填路堤的长期流变变形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福州市现有立交桥的引道路堤差异沉降现状入手,通过笔者深入现场调查、观测,分析其沉降原因,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不同于传统的“决定路堤加固处理条件”的新观点。即对于路堤加固处理条件,应以使用功能来决定,而不能笼统的以“极限高度”采决定。并提出设计引道路堤的经验高度。  相似文献   

11.
贾智宏 《山西建筑》2010,36(27):267-268
结合国内外填石路堤的沉降资料,总结归纳了填石料的工程特性,分析了工程地质对填石路堤沉降的影响,指出填石料的最大粒径、压实度、长期性能及地基土的沉降变形和含水量变化是导致填石路堤沉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李杰 《土工基础》2014,(3):132-134,140
路基沉降计算和预测是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很多情况下理论计算的沉降量与实际沉降量有较大的出入。所以必须对路基沉降进行监测,根据实测数据控制填土速率,保证路堤在施工中的安全与稳定;根据实测沉降曲线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但沉降预测模型的参数是不确定的,用概率和概率分布去描述更加合适,将模型参数视为随机变量,基于贝叶斯理论和MCMC方法,借助WinBUGS软件,建立了贝叶斯沉降时间序列不确定性预测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所得结果合理可信,将其应用于路基沉降预测是可行和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张翔  谭小平 《山西建筑》2009,35(15):285-286
针对西南山区高液限土地基特殊的工程性质,通过对其压缩性及结构变动性的分析,说明了高液限土路堤堤身沉降研究的必要性。应用FLAC和Matlab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分析得出了预估高液限土路堤填筑初期堤身沉降值的拟合关系式。  相似文献   

14.
苗超 《山西建筑》2014,(21):139-140
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对EPS在桥头填筑中的应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相比无处治措施和加土工格栅处治,EPS能显著改善桥背填土的整体强度,减小桥背的竖向沉降,其最大路面竖向变形分别为后者的33.4%和37.7%,并能改善桥台的受力特性,降低桥台的最大应力值。  相似文献   

15.
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阴阳坡温度及变形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青康公路阴阳坡效应显著路段——K369路段路基的地温、变形监测资料,研究路堤内阴阳坡温度场差异及其对冻土路堤变形以及路堤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路基地温、变形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冻土路基在横断面上的差异沉降变形和其下地温场分布的不对称状况密切相关,地温场状况及其变化控制和决定着冻土路基变形场的状况;(2) 坡向不同而引起的太阳辐射差异是造成阴阳坡热交换不对称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路基横向差异沉降的根本原因;(3) 路基变形的发展较地温的发展有一个相对滞后的响应,这决定了路基最大沉降并不是发生在最大融化深度的时间。对有差异沉降的路基来说,阴阳坡两侧路基发生最大沉降的时间也不一致,阳坡一侧达到最大沉降的时间要滞后于阴坡。这种差异变形会随着时间加剧,最终导致路基纵向裂缝的发育进而严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马爱国 《山西建筑》2011,37(15):135-136
从公路高路堤支挡新结构盖板涵的施工特点入手,重点对高路堤支挡新结构盖板涵沉降与应力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该新结构沉降的变化规律和内部的应力分布规律,对此类高路堤支挡结构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软土地基上路基加宽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童明  汪益敏  陈页开 《山西建筑》2007,33(15):12-14
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加宽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新路堤使用轻质土填筑,能有效地减小路基的附加沉降量及新老路堤下路基的差异沉降,降低差异沉降的坡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扩宽工程日益增多,然而针对海域公路这一特殊工况下道路扩宽的报道及研究尚少。本文以海域公路拓宽为背景,结合数值分析,研究了原有路堤和拓宽路堤的沉降变形规律,并在原有地基不同固结度条件下的新路堤拼宽变形及稳定予以分析,结果表明:地基沉降和水平位移主要发生在软土浅层,新路堤下土体侧向位移均向外侧,地基土的侧向挤出是导致原有路堤不均匀沉降的重要原因;在拓宽荷载作用下,在新旧路堤结合面及其附近会产生过大的剪应力,同时地基内超静孔压分布表明路堤结合部的稳定性最差;原有地基的固结情况对拼宽路段的工后沉降及边坡稳定影响较大,但当固结度达到95%后其影响降低,建议原有地基固结度达到95%时进行道路拼宽作业。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世纪70年代起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在软土地区的路堤下广泛采用传统路堤桩,以及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上海等软土地区多层建筑下大量采用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等两方面的工程经验,介绍了一种对大面积地面堆载下软土地基采用减沉路堤桩处理的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工期短、造价低和质量容易控制等显著优点。首先研究探讨了减沉路堤桩的一般概况和主要受荷与工作性状,然后提出了减沉路堤桩技术的主要设计步骤与方法,最后简要报导了采用减沉路堤桩处理的上海国际赛车场赛道地基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20.
采用FLAC3D三维有限差分分析软件,结合武汉市三环线武黄高速公路共线段拓宽工程,对拓宽路堤变形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土工格栅加筋层数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性分析,证明加筋层数对不均匀沉降有显著影响。对新路堤土体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土体剪切模量最为敏感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