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实验证明,熟料率值及化学成分、水泥的比表面积、颗粒组成以及混合材的品种等因素对ISO强度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泥实物质量存在的储多问题,除熟料质量较差外,与老标准的要求,水泥厂对水泥功能的重视衙度以及水泥细度,比面积,颗粒组成,颗粒形状等有关,为了适应新标准的要求,采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l 适应新标准的有利条件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协作参加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试验研究完成水泥标准同国际接轨工作较早企业之一。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不仅熟悉  相似文献   

4.
ISO法对立窑水泥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丰礼 《水泥》2000,(1):29-34
采用ISO法和GB法对99组立窑(熟料)水泥进行了平行强度试验。就熟料烧成率值、烧结质量、煅烧技术、混合材种类及掺量、水泥粉磨工艺及细度等因素对ISO强度和ISO/GB龄期强度比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为立窑水泥厂探索改善ISO强度和提高ISO/GB龄期强度比的技术途径及解决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ISO法对我厂水泥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前言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以下简称ISO法),已取代GB177-85(以下简称GB法),为此各水泥企业都在进行过渡期间的试验工作。我厂采用湿法回转窑工艺生产硅酸盐水泥,配料时添加了萤石──石膏复合矿化剂。为使我厂生产的熟料和水泥尽快适应ISO法检测,找出ISO法对我厂水泥强度的影响因素,我厂从1999年8月开始着手进行ISO法与GB法的对比试验,本文将就具体的试验情况作一介绍。1 ISO法对我厂熟料和水泥强度的影响为了解ISO法对我厂水泥强度的影响,我们对我厂正常生产的硅酸盐水泥熟料(简称熟料)和…  相似文献   

6.
曾木森 《水泥》2002,(7):25-27
许多立窑水泥企业均在新标准实施前后不断调整配料方案、改善工艺条件以适应或达到新标准相应的产品强度等级。笔者认为,实施水泥新标准后,产品质量的优劣应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企业试验检测的准确性,即试验室试验条件和检测水平;另一方面是水泥产品本身实物质量优劣程度。因此,我厂有针对性地围绕上述两方面开展工作,并采取了相应措施。1提高试验检测的准确性1.1创造试验条件GB/T17671方法与GB177方法温湿度条件对比,见表1。表1温湿度控制条件对比项目GB177方法GB/T17671方法温度/℃湿度/%温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细度和掺量的矿渣微粉对新国标下矿渣水泥性能的影响。试验发现,影响矿渣水泥新标准3天、28天强度的主次因素不同,3天强度主要受矿渣细度的影响,28天强度则受矿渣细度和掺量共同影响,影响矿渣水泥强度等级评定的主要是3天抗压强度。与传统的混磨工艺相比,在矿渣掺量相同的条件下,用矿渣微粉配置的水泥ISO强度检测各项数值都有显著提高,因此可用矿渣微粉生产符合新标准的高掺量早强型矿渣水泥。  相似文献   

8.
0 引言 随着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的实施,各企业都做了大量的试验,以适应新标准。实践证明,大多数水泥企业新标准强度都要比原GB强度下降约一个标号。这样,占市场约30%的原产325水泥的厂家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提高富裕强度或提高绝对强度,将会被自动淘汰。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占80%以上,规模小,装备落后,优质品少,以立窑为  相似文献   

9.
毛军辉  宋文初  左磊  杨灿 《水泥》2012,(2):8-10
水泥企业储存水泥目前还是主要以混凝土圆库为主,尽管造价较高,但与钢板库相比,其使用寿命、抗结露及水泥保质优势明显。实践证明,科学设计、规范施工的混凝土圆库,长期储存水泥不但可以保持水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泥强度检验方法如采用ISO标准或相当于ISO标准后,磷石膏制水泥装置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针对磷石膏制水泥早期强度偏低的问题,就提高其水泥熟料早期强度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进一步提高我公司水泥质量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孝 《水泥工程》2002,(2):62-64
0 前言 从1999年12月1日起,我国六大通用水泥开始执行新的国家标准(即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过渡期到2001年4月1日。为适应新标准要求,我集团从2000年7月1日起已按新标准开始对出厂水泥实行双检双标,即同时用GB法和ISO法对出厂水泥进行胶砂强度检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泥标准与国际接轨对水泥工艺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类的发展必然有竞争,而标准则是竞争的规范。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水平而修订标准当为必需─—作者1修订现行水泥标准的目的1.1提高水泥的实物强度我国现行有关硅酸盐水泥系列国家标准约39项。当前打算陆续修订的有《GB177-85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GB178—77水泥强度  相似文献   

13.
ISO强度标准对水泥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引起窑内煅烧状况的变化,相应地改变了窑内耐火砖所随的热应力,化学侵蚀,机械应力。只有提高耐火砖的性能才能适应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泥新标准(1999版)于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从笔者在标准过渡期内所进行的工业性试验结果及调研所掌握的数据看:不同粉磨工艺制得的水泥具有不同的水化活性及物理力学性能,采用GB法与ISO法进行强度对比试验,其强度增长率差别较大;不同磨细程度的水泥物理性能各异。本文就水泥粉磨工艺对水泥水化活性及实施新标准过程的影响进行分析。1粉磨方式对水泥性能的影响利用A厂机立窑生产的熟料(性能见表1、表2),采用相同熟料配比(80%)、不同粉磨方式磨制新标准PO32.5强度等级水泥。其中厂内水泥粉磨流程为…  相似文献   

15.
通用水泥新标准实施以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水泥生产企业在贯彻、执行、适应新标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和企业内部产品结构的调整。但在新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具体问题,本人就工作中涉及和观察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张吉平  马存奎 《水泥》2001,(11):12-13
随着水泥ISO检验方法的实施以及工程上对高性能、高标号水泥需求量的增加,大多数立窑水泥企业普遍降低了混合材的掺加量,提高了水泥的粉磨细度,从而使生产成本上升,而且水泥的主要性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水化热提高、流动性差,抗干缩、抗腐蚀性及耐久性下降等,从而影响了施工及工程质量。我厂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改善生产工艺,向市场提供了更优质的中水化热、低碱425和525级水泥,不但适应了ISO新标准,而且创造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我厂的具体措施介绍给大家,供同行们参考。1原燃材料选…  相似文献   

17.
采用均匀实验设计考察KCl、MgSO4、NaCl以及制备镁水泥主要原料MgCl2对镁水泥强度的影响,并运用DPS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阐述了KCl、MgSO4、NaCl、MgCl2以及各因素交互项对镁水泥强度的影响。通过SEM和XRD从微观角度分析了镁水泥内部结构和主要成分,为甘肃高台苦盐池的苦卤资源晒制老卤生产镁水泥制品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HCP cylinders made with water/cement ratios = 0.3 and 0.5 were vacuum dried at 100°C before saturation in a range of polar liquids and non-polar Cyclohexane. Compressive strength varied from 1 to 2.3 times the water-saturated strengths and was ordered with increase in polarity. Maximum strength and minimum sorption was obtained with cyclohexane having the largest molecule. The weakening effect of water was associated with its capacity to penetrate regions inaccessible to the other fluids.  相似文献   

19.
The influence of silica nanoparticles on the properties of systems of the cement-sand-water type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Nanoparticles were separated from natural hydrothermal solutions according to the two-stage technological scheme including membrane concentration and cryochemical vacuum sublimation drying of silica sols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nanopowders. Silica nanopowders with a particle size of 10–100 nm, a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100–400 m2/g, and an average pore diameter of 3–10 nm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cement-sand-water system in amounts of 0.001–0.200 wt % with respect to concrete. The nanopowders were mixed with water intended for tempering cement to obtain a stable suspension with a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over the volume, which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mixture of cement and s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lid samples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ages from 3 to 28 days. It was established that the nanoadditive affects the density, the rate of strength development, and the fin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ement s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