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驱动防滑控制研究存在建模方法单一,控制器的目标滑转率不能与变化的路面条件相适应,未考虑车辆轴荷转移对车轮附着性能的影响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基于Car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的整车动力学模型;设计基于双模糊算法的自适应驱动防滑控制器,控制器中加入路面识别模块,能够估计变化的路面附着条件,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最优的目标理想滑转率,实现对当前路面的自适应控制;分别设计前后轴驱动防滑控制器,实现前后轴差别控制。针对不同工况,对建立的整车模型及驱动防滑控制器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角加速度边界层观测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机电系统中存在的非线性摩擦、干扰力矩和负载变化等不确定因素,以离散角位置输出作为观测器的输入信号,研究基于滑模控制的角加速度边界层观测器设计方法.在详细分析边界层观测器结构基础上,通过设计滑动模态,给出观测器控制量的确定方法,并分析影响观测器性能的主要参数及其设计原则,结合具体的机电控制系统,设计角加速度边界层观测器.实验结果表明,在非线性扰动条件下,设计的角加速度边界层观测器可实现角加速度信号的快速准确估计.  相似文献   

3.
ASR驱动防滑系统是汽车上的一种新型安全装置,可以控制汽车在起动和加速时的驱动轮滑转率,充分利用纵向附着系数和横向附着系数。通过分析欧美日ASR液压系统的结构、工作过程,总结其特点,提出对液压系统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轮胎侧偏角对路面车辆附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胎侧偏角对路面车辆纵向和侧向附着系数的峰值和最佳滑转率有重要影响,本文依据实验数据建立回归方程来描述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纵向烽值系数和侧倔角呈线性关系,侧向峰值系数和侧偏角呈复杂的函数关系;侧偏角对纵向最佳滑转率的影响呈指数函数关系,而对侧向最佳滑转率几乎没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汽车垂直振动加速度判别路面等级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给出以汽车垂直振动加速度作为输入信号,路面不平度作为输出的数学模型及其模拟图,并依据道路分类标准做出利用路面的空间谱密度与空间频率的关系划分路面等级区域图,藉此可根据汽车垂直振动加速度判断出路面的等级.  相似文献   

6.
轮胎-路面纵向附着动力学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面车辆动力学研究中所需的轮胎-路面纵向附着能力的数学模型用来描述纵向附着系数与车轮滑动率的关系.通过考虑路面状况、车速、侧偏角、法向载荷和车轮滑动率等基本参数对纵向附着系数的影响,完善了Pacejka的模型.从而使它们适用于轿车各种制动工况的研究.和前人有关的数学模型相比较,新模型更全面、更简明、应用更方便.  相似文献   

7.
The real-time measurement principle of high rotational projectile's angular velocity based on 2-axis acceleration sensor and the axial acceleration measurement error caused by the installation error ar...  相似文献   

8.
基于响应面方法的轴承多应力加速模型建模与验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轴承加速寿命试验中多应力加速模型欠缺、失效规律认识不到位等科学问题,首先,深入分析真空、温度、预紧力、转速、微重力环境下,液体润滑轴承的界面微观失效模式及机理;然后,推导和建立考虑上述多应力综合作用机理的微观接触统一润滑模型,研究给出基于改进牛顿-拉夫逊法的数值解算方法;其次,设计5因素5水平的正交仿真方案,开展真空、温度、预紧力、转速、微重力的失效规律仿真与分析,获得微观接触界面膜厚、压力峰值、摩擦系数、最大下表面应力随应力水平及接触区尺寸变化的失效响应值;最后,建立了基于响应面方法辨识真空、温度、预紧力、转速、微重力水平与失效响应值之间的多应力加速模型,并对其进行试验验证及工程应用,奠定了空间轴承加速寿命试验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9.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time domai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in identifying damping ratios, a new damping ratio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pattern search is proposed by fluctuating the reliable natural frequency obtained through traditional time domai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by about 10% to build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using all the initial identification results to establish the free decay response of the system, and using the pattern search method to correct the initial identification results with the residual sum of squares between the free decay response and the actually measured free-decay signal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deals with the actually measured free-decay signal with curve fitting and avoids enlarging the identified error caused by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so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dentified accuracy of damping ratios. Simulations for a room-sized vibration isolation foundation show that the relative errors of analyzed three damping ratios are down to 1.05%, 1.51% and 3.7% by the proposed method from 8.42%, 5.85% and 8.5% by STD method when the noise level is 10%.  相似文献   

10.
基于车轮加速度门限的牵引力控制系统制动控制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某4×2车辆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轮加速度门限自调整的TCS制动控制算法。选择以驱动轮相对滑转率和加速度为控制门限设计了控制逻辑。通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分析了加速度门限的取值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在研究不同因素对加速度门限取值影响的趋势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以查表的方式根据不同工况自动选取加速度门限的方法,并通过硬件在环试验对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算法能选取适宜的加速度门限,有效地控制驱动轮滑转并提高车辆牵引性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驾驶意图识别的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了驾驶意图识别的参数,并建立了识别参数的隶属函数和模糊推理规则,通过模糊推理来识别驾驶意图。根据驾驶意图的识别结果制定了相应的整车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模糊推理系统可以很好地识别驾驶意图,证明了基于驾驶意图识别的控制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合理考虑坡底输入峰值地震动沿滑动体的弹性放大效应对滑动体屈服加速度和累计塑性滑移量的影响,采用蚁群复合形法结合常用的极限平衡分析法搜索潜在滑动体的位置,在Newmark"刚体滑块模型"基础上,采用滑动体的"平均屈服加速度"作为塑性滑移分析的屈服加速度,利用几种常用的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法(LEM)推导诱发坡体失稳"平均屈服加速度"的解析表达式.算例分析表明,基于平均屈服加速度的Newmark滑移分析法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均得以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线控主动四轮转向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操纵稳定性,将三步法控制策略应用于线控主动四轮转向车辆控制问题中,以跟踪参考模型输出为控制目标设计了三步法控制器。该控制器由类稳态控制、考虑参考变化的前馈控制和状态相关的误差反馈控制3部分构成。通过对线控主动四轮转向汽车的前、后轮转角进行控制,保证实际的车辆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对理想的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的状态跟踪。采用非线性八自由度汽车模型对控制器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跟踪上理想模型输出值,提高了线控主动四轮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车辆在实际沙地上行驶的特点,应用将PI控制与门限控制联合起来的控制方法设计了沙地牵引力控制油门控制系统。在某沙矿场的沙地上进行了基于目标控制器的汽车直线行驶牵引力控制实车道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PI控制和门限控制建立的油门控制系统能够消除驱动轮的过度滑转,防止驱动车轮在沙地上下陷,从而减小汽车行驶的推土阻力,提高汽车在沙地上的通过性和牵引性。  相似文献   

15.
车辆的主动安全性问题和操纵稳定性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自主辨识道路附着条件可有效提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实时识别道路的状况,有利于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防滑控制系统充分利用极限驱动力或制动力,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性.以冰雪及湿滑等路面的附着条件辨识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采集相关参数,利用模糊控制器对车辆动、稳态操控输入条件下车辆的响应辨识路面附着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测量连续切变率下的粘度和更容易实现粘度的自动化测量,解决传统粘度测量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速度衰减的锥板粘度测量新方法,对其测量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测量公式和参数算法,并着重探讨了相关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解决了测量过程中数据处理问题.该方法适合多种流体粘度测量,具有快速、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前轮驱动车辆在低附着或对开路面上的加速性能,设计了基于节气门与制动干预联合控制的驱动防滑系统.车速较低时选择前后轮速差作为ASR控制量,车速稍高时选择驱动轮滑转率作为ASR控制量.应用扭矩传感器测试了低附着路面的最佳滑转率,设计了基于车轮滑转程度的ASR工况识别方法,开发了针对低附着和对开路面的节气门与制动干预联合控制逻辑,进行了基于捷达GTX轿车的实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控制逻辑合理,能够对工况做出准确识别,车速较低时将前后轮速差控制在7km/h内,车速稍高时将驱动轮滑转率控制在20%附近,提高了车辆的加速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四轮动力学模型,对装用机械摩擦片式限滑差速器的后轮驱动车辆在对分路面上的动力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将自主研发的机械摩擦片式限滑差速器装车进行了道路动力性试验研究。仿真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在装用普通差速器的后轮驱动车辆无法起步的对分路面上,装用限滑差速器却可以顺利起步加速;以一定初速度在对分路面上加速行驶时,装用限滑差速器可以缩短加速时间和提高最大爬坡度;其改善的程度随锁紧系数的增加而提高,但当锁紧系数大于某一数值后,其改善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cavity shape variation regularity in the acceleration phase of supercavitating vehicle.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Homogenous Equilibrium Flow,with Mixture Muhiphase Model,by ...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he vehicle-road dynamic model, the roa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which depends on different types of road surfaces, is introduced and a new method of road surface identification for automotive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ABS)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hicle-road dynamic model, a simple math resolution method of the model‘s factors is established. Only using the information of wheel speed, the vehicle reference velocity and the wheel slip ratio are estimated real-timely. And based on the wheel dynamic model, the roa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is determined to identify the road surfac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resholds of ABS regulative parameters. With this new method, the road surface identification can be accurately obtained and calculation time is short that it can meet the ABS real time control need, and it also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AB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