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回质回热的活性炭-氨吸附制冷循环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天非  王如竹  王文 《化工学报》2001,52(4):301-305
回质是改善吸附循环性能的重要手段 ,回质过程大幅度提高了每循环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量 ;根据工况的不同 ,回质过程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或降低系统的性能系数 ;回质过程对循环的作用对金属及流体热容变化不敏感 ;回质回热复合循环具有较高的性能系数  相似文献   

2.
潘权稳  王如竹 《化工学报》2016,67(Z2):262-268
吸附式制冷常采用回热回质循环来提升系统性能。研究了一种采用串联回热和类回质方式的回热回质循环吸附式制冷系统,并对其进行仿真。系统的主要部件(含作为储液器的蒸发器)采用3层换热法建立数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制冷时间的延长,系统性能系数(COP)单调增大,单位质量制冷量(SCP)单调减小。随着回热时间的延长,COP和SCP是先增大后减小,最佳的回热时间为10 s。随着回质时间的延长,COP和SCP波动性下降,回质过程未提高系统性能。COP和SCP随着热水、冷冻水温度的升高以及冷却水温度的下降而增大。热水温度对SCP以及冷冻水、冷却水温度对COP和SCP的影响,呈现线性变化,而热水温度对COP的影响呈现二次变化。  相似文献   

3.
固体吸附-蒸汽喷射式联合制冷循环热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吸附发生器产生的制冷剂蒸汽先进行蒸汽喷射制冷后再进行吸附制冷 ,形成的固体吸附 -蒸汽喷射式联合制冷循环具有较高的性能系数 .对联合循环的热力过程进行了分析 ,并对工作参数对联合循环制冷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这种联合制冷循环较适用于由高温余热驱动的制冷系统 .  相似文献   

4.
气液两相分离技术已应用于很多行业,但在制冷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介绍制冷系统气液分离的主要机理,同时应用液滴动力学理论,对分散相在连续相中受力和运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根据重力分离机理,给出了理论计算的气液分离器结构形式,还依据实际应用,给出了外形结构的设计计算表达式.研究气液分离的理论,有助于开发和研制出更高效的设备,因此,对制冷系统气液分离理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在求解扩散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描述气 液界面吸附的动态吸附量Γ(t)表达式,并重点讨论了吸附的初始阶段和最终阶段两种极限情况。试验测定了25℃下表面活性剂C12E7[分子式CH3(CH2)11(OCH2CH2)7OH]水溶液的平衡及动态表面张力,结合理论推导,考察了C12E7在气 液界面的吸附过程。试验结果表明,气 液界面吸附过程在最初(极短时间)阶段是扩散控制,在吸附过程的后期(长时间)则出现了扩散 吸附混合控制。  相似文献   

6.
许松林  刘富善 《化工学报》1995,46(5):621-624
<正>蒸馏塔板上气、液两相流局部气含率的测定对于研究塔板上流体的流动状态、塔板清液层高度、两相传质性能和设备优化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过去,测量塔板上气液两相流的气含率主要采用γ射线吸收法。该法能检测总体的气含率,但无法测局部气含率,且使用复杂。热膜风速仪是检测气、液两相流速度和气含率的先进仪器,本文采用先进的智能热膜风速仪(IFA-100),并配以微机采样系统,用于测量大型塔板上两相流的局部气含率。  相似文献   

7.
胡纪华  沈断斌 《化学世界》1989,30(11):508-510
<正> 吸附分离法目前已在工业上广泛应用,而以分子筛来作选择性吸附分离的技术亦广为使用,被分离物质在分子筛表面上的吸附作用与其表面性质密切相关。吸附热是表示分子筛与吸附质分子相互作用大小的物理参数,是评价分子筛吸附性能的重要指标。现代测量吸附热的方法主要有量热法和气相色谱法,量热法是一种经典方法,是在由  相似文献   

8.
气液固三相循环流态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五更  吴群伟 《化工学报》1995,46(1):117-122
<正>由于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在石油化工、湿法冶金、环境工程和煤的液化等工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对传统的三相流化床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以往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低液速(u_l相似文献   

9.
相变热控技术具有设备性能可靠、质量轻、耗能低等优点,在工业和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利用固-液相变恒温吸热和气-液相变超高导热特性,可实现多相耦合的高效储热传热过程。本文针对固-液/气-液多相耦合热控技术提出多相耦合概念,以典型相变材料和热管耦合系统为切入点,首先介绍相变及多相耦合的工作原理,归纳了两者之间的典型耦合方式:相变材料分别置于热管蒸发段、冷凝段、绝热段,或热管整体嵌入相变材料作为导热骨架;然后着重评述了目前国内外多相耦合热控技术用于电子器件冷却和电池热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他领域(如蓄热/冷)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最后从材料改性、器件耦合、系统协同等角度提出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香兰素基聚氧乙烯醚(VAEO)的动态表面张力,利用Word-Tordai方程研究其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VAEO在吸附前期为扩散控制吸附,在吸附后期为混合动力控制吸附;质量浓度大于cmc时,为混合动力控制吸附,胶束不影响吸附行为。VAEO_(10)和VAEO_(20)的扩散系数D的数量级为10~(-11)m~2/s,比文献报道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_9)低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研究了双床连续吸附式制冷系统在间歇热源驱动下的动态运行性能,获得了系统各参数在间歇热源驱动下的变化规律.对有蓄热和无蓄热两种条件下系统在间歇热源驱动下的动态运行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热源切断时间长短对系统解吸过程的影响,并讨论了蓄热在热源切断期间的作用,指出添加蓄热设备是减小间歇热源不利影响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吸附式制冷新技术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如竹 《化工学报》2000,51(4):435-442
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是充分利用低品位热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结合国际上吸附制冷研究的最新动态以及作者实验研究成果 ,对吸附式制冷系统及其在能量综合利用中的一些新技术进行了总结及探讨 .  相似文献   

13.
吸附-吸收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以沸石 -水为工质对的单效吸附式制冷单元为高温级、以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单元为低温级的吸附 -吸收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 .高温热源首先加热吸附式单元 ,通过能量在系统中的多效利用 ,从而提高系统性能系数 (COP) .相比于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 ,复叠式循环中吸附式单元工质对温度高于 2 0 0℃时 ,也不会腐蚀材质 ,因而是一种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新型制冷循环 .对该循环的热力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根据非平衡吸附条件下系统的动态方程计算了系统各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 ,并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 ,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同时通过计算确定了吸附床传热系数、吸附床滞留传热介质量、吸附床加热与冷却介质热容、热源温度、冷却水温度、循环周期等对连续回热型吸附式空调 /热泵系统运行 p -t-x图的影响以及它们对系统运行SCP与COP的影响 ,分析了产生这些影响的机理 ,为该类机型的优化设计与运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固体吸附制冷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固体吸附制冷系统的基本循环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吸附制冷吸附剂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选用安全、无毒吸附质,开发适合于吸附制冷特点的吸附剂,研究性能良好的、环保型吸附工质对是推动固体吸附制冷技术工业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从高炉煤气中的主要成分N2,CO和H2O在A型分子筛上的吸附机理出发,构造出A型分子筛的八元环微观模型及与上述气体的吸附作用模型.运用Gaussian98软件包,对模型结构采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的方法(ab initio),在HF/3-21G水平上进行结构优化,然后在优化后的平衡构型上,进行MP2/6-31G相关能校准.由MP2能量得到A型分子筛对N2,CO和H2O的吸附热:-26.8 kJ/mol,-28.7 kJ/mol和-81.8 kJ/mol.  相似文献   

17.
吸收冷冻机系统可看作为由五个热交换单元所组成的热交换器网络。本文应用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对既定系统的不确定性参数的变动进行系统柔软性分析的方法,并有效地应用于设计容许预想的参数变动范围的吸收冷冻机系统。  相似文献   

18.
以连续回热型吸附式空调 /热泵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系统循环特性的分析 ,给出了吸附床、热源、冷凝器、蒸发器等主要部件的动态方程 .并充分考虑了吸附床回热过程中方程的变化 ,同时考虑了吸附床解吸吸附过程的非平衡吸附特性 ,引入了非平衡吸附方程 .给出了系统各主要性能参数的计算方法 ,为系统循环特性与动态性能的进一步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