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采用一种新的退火方式,将Fe73.5Cu1Nb3Si13.5B9合金薄带在铜环上卷绕成铁芯,研究在这种方式的退火过程中Fe73.5Cu1Nb3Si13.5B9合金薄带晶化时产生的张应力对其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退火相比,这种张应力使退火后合金的剩磁Br明显下降(最低为0.22T),形成的感生磁各向异性的易轴垂直于张应力的方向.这种横向感生磁各向异性起因于纳米bccFe(Si)晶粒内通过内应力和负的磁滞伸缩引起的磁弹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研究了Si含量对Fe87-xCu1Nb3SixB9合金经不同方式退火后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Si含量的增加,Fe87-xCu1Nb3SixB9合金经普通退火后软磁性能逐渐得到优化;经磁退火后可感生出单轴磁各向异性,且磁退火特征随Si含量的增加而逐渐明显。根据横磁退火实验结果计算出的感生磁各向异性值Ku,则由26.7J/m3(Si=9.5at%)降低至14.1J/m3(Si=13.5at%)。由实验数据的分析认为Fe87-xCu1Nb3SixB9合金在高Si含量时经普通退火或纵磁退火后呈现优异的软磁特性,归因于析出的α-Fe(Si)相晶粒具有小的磁晶各向异性K1,从而导致合金具有更低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K所至。 相似文献
5.
预退火对Fe73.5Cu1Mo3Si13.5B9纳米晶合金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及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Fe73.5Cu1-xMo3Si13.5B9非晶合金410℃预退火对随后480℃退火所形成的纳米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预退火对Fe73。05,Cu1Mo3Si13.5B9合金纳米晶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当预退火时间从0小时增加到3小时,合金在480℃,小时退火形成的晶相化α-Fe(Si)的晶粒尺寸从15nm减小到8nm。预退火使α-Fe(Si)相的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了Fe76-xC7.0Si3.3B5.0P8.7Cux(x=0、0.3%或0.7%(原子分数))非晶合金中Cu的添加及纳米晶的形成对其软磁性能的影响,对合金的微观结构进行了X射线衍射实验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观察,对合金的热稳定性和晶化激活能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合金退火之后的饱和磁化强度与合金中α-Fe纳米晶粒的密度和大小密切相关。Cu的添加可以影响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热稳定性和晶化激活能,添加少量的Cu(少于0.3%(原子分数))可以有效地提高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抑制退火过程中α-Fe纳米晶粒的析出,增强合金的热稳定性,而当Cu的添加量达到0.7%(原子分数)时可以降低合金的晶化激活能,促进α-Fe纳米晶粒的形核,提高α-Fe纳米晶粒的密度,使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达到1.79T。 相似文献
8.
从磁性材料的磁性性能参数开始介绍,阐述退火处理对Fe-Ni-B-Si非晶合金软磁性能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在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以及磁化曲线上等磁性具体性能参数上。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单辊熔融旋淬工艺制备了Fe_(75.5)Si_(12.9)B_7Cu_1Nb_(1.8)V_(1.4)Co_(0.4)非晶合金薄带,分析了合金的晶化保温时间(t)、最终退火温度(T_a)和横磁场强度(H)对纳米晶合金高频软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选定T_a=550℃,当t为150 min时,有效磁导率(μ_e)最高、铁损P_(5/20k)(测试频率f=20 kHz,设定磁感B=0.5 T)和矫顽力(H_c)最低(f100 kHz),当f=1 kHz时,μ_e=80 900,H_c=3.17 A/m,P_(5/20k)=37.64 W/kg,T_a为530~610℃,对纳米晶合金进行真空普通退火,当T_a分别为550和610℃时,P_(5/20k)有两个谷值,分别为37.64和35.28 W/kg。对于某一特定T_a,随着电流强度I增加,P_(5/20k)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对于某一特定I,P_(5/20k)在550和610℃均具有谷值。实验发现,当t=150℃,T_a=610℃,I=40 A时,磁芯获得最佳高频软磁性能(P_(5/20k)=20.26 W/kg,B_r=0.3 T)。 相似文献
11.
12.
研究了在不同温度(370~660℃)退火后Fe83Nb6B11合金的初始磁导率ui与温度T的关系。结果表明,退火温度Ta对ui~T曲线的开状有较大的影响。Ta=370℃,ui~T曲线出现尖锐的Hopkinson峰:Ta=420℃时,ui~T曲线尖锐的Hopkinson峰消失,但温度高于非晶居里温度时,ui迅速下降:Ta在460~660℃的范围内,ui随着Ta升高先以一定的斜率直线下降,降到非晶相的居里点后缓慢下降。分析了这三种类型的ui~T曲线对应的合金相结构、讨论了ui随T变化的原因及双相纳米晶合金中晶体相体积分数、剩余非晶相的磁特性及晶粒间的磁耦合作用对ui~T曲线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用XRD和TEM研究了Fe_(73.5)Cu_1Mo_3Si_(13.5)B_9非晶合金在520℃,20-120min退火后形成的纳米晶结构。结果表明,晶化相为局部具有DO_3超结构的α-Fe(Si),尺寸约为14nm,α-Fe(Si)晶粒由DO_3有序区和无序区组成。随退火时间的延长,α-Fe(Si)的体积分数,Si含量及DO3有序区尺寸增加。在退火时间为60min时,残余非晶相处于一特殊结构状态。α-Fe(Si)相和残余非晶相结构对合金的起始磁导率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新型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平均晶粒尺寸为30 nm的铌酸钾钠粉体为原料, 采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工艺, 在烧结温度为900℃, 压力30 MPa, 烧结时间1 min的条件下, 制备得到纯正交相, 相对密度高达99%以上, 平均晶粒尺寸为40 nm的纳米铌酸钾钠陶瓷, 并对该陶瓷的相结构、微观形貌、介电性能和铁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普通微米晶陶瓷不同, 纳米铌酸钾钠陶瓷的室温介电常数仅为341, 并且随温度变化不明显, 表现出明显的介电弛豫现象, 弥散因子γ为1.60, 并具有明显的电滞回线, 矫顽场强度为13.5 kV/cm, 剩余极化为1.5 μC/cm2。尺寸降低所引起的纳米铌酸钾钠陶瓷中晶界相所占的比例增大是其性能变化的主要原因, 并且可以推断, 如果铌酸钾钠陶瓷具有“临界尺寸”, 那么其值应该在40 nm以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460~640℃等温退火后纳米晶(FexCo1-x)73.5Cu1Nb3Si13.5B9(x=0.5,1)合金的初始磁导率麒随温度变化。与双相纳米晶Fe73.5Nb3Si13.5B9合金相比,(Fe0.5Co0.5)73.5Cu1Nb3Si13.5B9合金室温下的磁导率降低,但晶化相和非晶相居里温度明显升高,并显著提高了合金在高温下的软磁性能。初步探讨了改善纳米晶合金高温磁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Fe72.5Cu1Nb1.5Mo1.5V1Si13.5B9合金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磁性能的变化及其晶化过程。在FeCuNbSiB合金中用Mo,V部分替代Nb仍能获得软磁性能良好的纳米微晶。其最合适的热处理退火条件为535℃,保温1小时。与用机械合金法合成纳米晶相比较,佐证了非晶晶化法形成纳米微晶,其优异的磁性能是由于微晶中同时存在晶粒和晶界两种磁相,晶粒与晶界之间有交换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退火温度对(Fe0.2Co0.8)76.9Cu0.6Nb2.5Si11B9纳米晶软磁合金磁谱(频率范围在100Hz~110MHz)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退火温度与(Fe0.2Co0.8)76.9Cu0.6Nb2.5Si11B9纳米晶软磁合金初始磁导率、弛豫频率及品质数的关系.发现在673~873K范围内,退火温度只改变(Fe0.2Co0.8)76.9Cu0.6Nb2.5Si11B9纳米晶软磁合金磁谱中μ′-f曲线高低,而对磁谱曲线的形状几乎没有影响;当退火温度Ta=673K时,该合金在高频下有优良的软磁性能:μ′i(0.05A/m,1MHz)=420,弛豫频率f0=3.5MHz.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含Co的Finemet型(Fe..5Co0.5)73.5Nb3Si13.5B9Cu1和(Fe0.5Co0.5)73.5Nb2V1Si13.5B9Cu1合金在不同温度纳米晶化后的磁性.结果表明,用V部分替代Nb对淬态(Fe0.5Co0.5)73.5Nb2V1Si13.5B9Cu1非晶合金的居里温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形成(Fe0.5Co0.5)7a.5Nb2V1Si13.589Cu1纳米晶合金使剩余非晶中Co的含量降低,导致初始磁导率在高温下快速衰减;用V部分替代Nb使(Fe0.5Co0.5)73.5Nb2ViSi13.5B9Cu1纳米晶合金中的晶体相含有更多的Co,增大了材料的饱和磁感应强度B8并显著提高了初始磁导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