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夜间通风相变复合墙体动态传热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由相交混凝土复合墙体构造的房间在夜间通风下的热环境,利用焓法建立结合夜间通风的相变混凝土复合墙体动态传热和房间传热数学物理模型,模拟研究北京地区夏季和过渡季应用该相变复合墙体动态传热和室内热环境的时变特性.对该相变复合墙体传热的影响因素,如相变温度、相变层厚度、通风次数、通风时间以及相变层和绝热层的位置等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夜间通风改善办公建筑热环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哈尔滨市某办公建筑的房间利用夜间通风改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连续测试了室内、室外空气的干球温度,同时测试了墙体内表面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对北向房间(房间1、2)利用夜间通风每天可以少开空调2.75 h,则最大可节约电量4.95 kW h/d.对整个办公楼,平均节约空调运行电费0.073元/m2?d.并确定了夜间通风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夜间通风是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的有效方式,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夜间通风用于办公建筑的研究,然而关于夜间通风在居住建筑中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墙体的蓄热作用,夜间通风不仅能改善夜晚通风时段的室内热环境,而且可以改善白天非通风时段的室内热环境,但是对这两个时段的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潜力是不一样的,将按照通风时间的不同,将一天分为“通风时段”和“非通风时段”,通过TRNSYS软件建立了居住建筑自然通风的模型,分别研究夜间通风对这两个时段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潜力,重点考虑了围护结构参数、换气次数、通风时间以及墙体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西安地区为例,应用Fluent软件分别对有无墙体绿化建筑室内的热环境进行了模拟研究,并且通过实地测试得出在下午持续高温阶段,绿化墙体建筑室内温度较普通建筑降低了1.5~2℃,绿化墙西外墙壁面温度降低了15℃,论证了建筑外墙绿化能够改善室内热环境,是一种有效的、主动的隔热节能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相变储能房间夏季夜间通风的降温效果,在节能的前提下提高房间的舒适度.方法 笔者将癸酸和月桂酸质量比66:34的低温共熔物封装到PE管中制作相变储能墙体,吸收夏季夜间室外空气的冷量,以降低白天房间室内温度.结果 相变墙房间白天平均温度和温度波动情况都明显优于普通房间,相同通风策略下,相变房间白天降温效果比普通房间更加明显,平均温度降低了2.16℃,相变房间降温幅度是普通房间的2倍.结论 在白天使室内与相变墙之间进行气流循环,能更加充分利用相变材料贮存的冷量,维持室内温度;相变储能墙体与夜间通风技术相结合,有助于降低室内白天温度.  相似文献   

6.
玻璃围护结构蓄能特性直接影响其热工性能,其与材料本身有关.传统玻璃围护结构热惰性小、传热系数大特点,造成建筑能耗较大,并对室内热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以玻璃围护结构蓄能特性调控为研究目标,建立了填充多种材料玻璃围护结构建筑热分析模型,分析了玻璃腔内置空气、二氧化硅气凝胶、相变材料对玻璃围护结构蓄能特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其对...  相似文献   

7.
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西安市冬季室内热环境、居民满意度、改造意愿与动因、改造效果、改造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居民室内热环境较差,居民对室内舒适度不满意,改造意愿强烈.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对居民最希望改造的围护结构、供热计量装置、温度调节装置、热源改造等方面在5个示范社区中进行改造,实施改造后节能效果明显,从而明确了改造需求与改造重点.  相似文献   

8.
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的节能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湿度是影响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季室内热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过去单纯采取夏日通风隔热,冬季保湿防寒措施,改善室内环境以能耗剧增为代价;产生的大量污染物给大气环境造成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严峻问题,本文通过实测,计算,分析论证了除湿是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最为有效,节能的措施,采取合理的除湿方式,最大可降低的除湿空调能耗可达50%,可以明显的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利用大气环境质量的控制和改善,实现室内外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筑围护结构中采用相变材料可以有效地解决室内环境舒适度、节能和环保三方面平衡问题。本文介绍了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国内外在相变墙体、屋顶、窗和地板等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桂林冬季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适应性,2019年12月~2020年1月对桂林市居住建筑热环境和人体热感觉、热舒适进行现场测试,并收集了82人共181份主观调查问卷。通过温度频率法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冬季桂林居民中性温度为16.2℃,期望温度为18.6℃;适应性预测平均热感觉模型■,自适应系数λ=-0.26,与GB/T50785—2012《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的规定值有较大出入。  相似文献   

11.
冬季工况下相变墙对室内环境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行相变墙房间与普通墙房间温度场与热流变化的对比实验。分析冬季工况下相变墙房间和普通墙房间室内环境的变化规律,探讨相变墙对改善室内热环境,减少建筑能耗的可能性.方法 以电热膜为热源,建立相变墙房间和普通墙房间。利用温度和热流巡检装置对其进行温度和热流测试,分析相变墙房间和普通墙房间温度场和热流的变化规律.结果 通过相变墙房间与普通墙房间对冬季工况下室内热环境影响的实验分析,得到在相近的室外环境下,相变墙房间的室内温度波动幅度小于普通墙房间,相变墙房间与室外的换热量小于普通墙房间的测试结果.结论 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加入相变储能构件,具有减少室内温度场的波动,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建筑能耗的作用,同时可以节约设备的规模和配套的投资费用;对于电力采暖系统有一定的“移峰填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的相变热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进行了相变过程中热力学参数的测定,得出聚乙二醇的贮热能力在一定聚合度范围内随聚合度的增加而增强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一个太阳能蓄能通风系统的理论模型,以计算该系统白天蓄热量和夜间通风量.以昆明市气象参数为依据,分析了采用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分别为38、44、50、63℃时,该系统通风量与烟囱倾角的变化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相变材料,无论在何倾角下,他们的蓄热量大小趋势都是一致的,即相变温度越高,蓄热量越小.综合考虑通风量和通风时长2种因素,系统最佳倾角应该为45°,而最佳相变材料应为38℃十四烷酰.  相似文献   

14.
相变材料在建筑节能及其它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变材料可制成具有储能和调温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具有储能密度大及近似恒温下的吸热放热等优点,能有效维持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并降低建筑采暖制冷所需的能耗和费用,在建筑节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相变储能材料在废热回收、冷却、控温等多个领域也都有所应用.本文主要论述了相变材料的分类、蓄热机理及相变建筑材料的复合工艺等,重点介绍了相变材料在国内外建筑节能及其它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来实现能量的贮存和利用,有助于开发环保节能型复合材料.通过将相变材料与建筑材料基体复合,可以制成相变储能建筑材料.本文介绍了相变材料的发展过程、相变蓄能围护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对用混凝土、石膏板、保温隔热材料及砂浆等建筑材料与相变材料复合制成的相变储能建筑材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相变储能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了编制“中国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需要得到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室内非采暖空调环境下的可接受温度范围。以重庆地区为代表,于2007—2009年期间,针对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进行了为期2年的热环境逐月现场测试和问卷调查。在了解该地区非采暖空调室内外热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热环境满意度的主观评价以及热适应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定夏热冬冷地区非采暖空调室内环境的可接受温度范围的方法。通过对获取数据按温度段进行回归分析,结合实验室人体生理和心理实验结果,获得了重庆地区建筑室内非采暖空调环境下根据全年室外空气温度变化而确定的可接受空气温度范围框图。最后,对比讨论了国际相关标准非采暖空调环境下的室内可接受温度范围及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运用Fluent软件对圆形储热单元内部LiCl高温相变材料熔化过程进行二维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的LiCl都会出现恒温"平台",其平台的长度和出现的时间间隔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随时间的增加,储热单元储热量在相变区明显增大,其储热功率也相应出现了最大值。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变储热单元的形状和空间尺度以及其恒温隔热装置是改善相变储热系统储热性能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甘南农区藏式传统民居热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哇曲村典型藏式民居冬、夏季室内外温湿度的测量,分析得出了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热环境状况。结果表明:结合当地的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哇曲村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构成和单体民居建筑构造。藏族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具有较好的热工性能,建筑热环境的被动式调节使室内热舒适状况需要通过综合的、节能的手段来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