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从高铜金精矿提取铜和和金的工艺方法,高铜金精矿经浮选分离含金铜精矿和含金硫铁矿,采用类似密闭鼓风炉熔炼的工艺处理含金铜精矿,铜和金的回收率均可达92~96%,冰铜品位可达20%左右,采用预处理-氰化工艺处理含金硫铁矿,金的氰化率可达79%,研究表明采用选、冶联合工艺提取高铜金精矿中的铜和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福建某铜金矿为典型的含铜金多金属硫化矿,矿石中可综合回收的主要有价元素为金、银、铜、硫。针对该矿石性质,进行了混合浮选—粗精矿再磨—铜硫分离工艺研究,考察了磨矿细度、抑制剂、捕收剂等因素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闭路试验获得的铜精矿铜品位23.61%、金品位185.00 g/t,铜、金回收率分别为95.77%、85.86%;硫精矿铜品位仅为0.03%、金品位3.30 g/t,铜、金回收率分别为0.47%、5.97%。研究结果对该矿石中铜、金的回收利用及工业生产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庆雨  董冰凌  张国刚 《黄金》2012,(11):56-58
针对湖北鸡笼山铜金矿矿石性质复杂,铜、金回收率偏低,尤其是铜精矿铜品位较低的问题,筛选出新型高效的组合捕收剂Z-200和丁铵黑药对该矿石进行浮选试验。最终得到的铜精矿指标与生产指标相比,铜品位提高6.36%,回收率提高2.57%,金品位提高11.37%,回收率提高2.09%。  相似文献   

4.
李守业  刘文  段展  闫灿坤 《黄金》2005,26(10):4-6
通过对南山矿段11号主矿脉和24号支矿脉中铜金矿体的金品位系统研究,发现矿脉中存在富金矿柱,且沿着铜金矿体的侧伏方向分段产出。富金矿柱地质特征及赋存规律的分析研究,对矿山开采及探矿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某铜金矿的铜品位为1.11%,金品位为1.05g/t,选厂建成后铜、金回收率较低,本文通过分析选矿试验并结合现场情况提出增加“一精一扫”,现场经技术改造后,铜回收率提高了5.17%,金回收率提高了5.31%。  相似文献   

6.
含铜金矿普遍存在氰耗高、尾渣金品位高的问题,影响矿山的经济效益。我们通过试验研究,查明了含铜金精矿的纯氧氰化浸出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高氰化钠浓度、纯氧或富氧浸出等改进工艺的技术措施,使氰渣中金品位和单位氰耗降低,明显缩短了氰化时间  相似文献   

7.
根据沈阳冶炼厂密闭鼓风炉炼铜生产实践,论述了影响阳极粗铜中金含量的诸因素,指出金精矿是影响粗铜金产量的决定性因素。通过计算绘制出金精矿投入量与粗铜金、矿石铜产量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以沸腾焙烧—酸浸—氰化浸出工艺从高铜金精矿中综合回收铜、金等有价元素。试验确定的最佳条件为:1)高铜金精矿沸腾焙烧预处理温度为650℃,焙烧时间为2h;2)焙砂用硫酸浸出铜,硫酸质量浓度为50g/L,浸出时间为2h,浸出温度为80℃,液固体积质量比为4∶1~5∶1,浸出后渣铜品位降至0.286%;3)硫酸浸出渣与静态焙烧渣用氰化钠浸出金,金浸出率为96.5%,银浸出率为63.5%。该工艺对高铜金精矿中Au、Ag、Cu的综合回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属通报》2011,(36):14-14
澳大利亚企业Minotaur Exploration Limited在昆士兰西部的Cormorant探矿区发现了一个大型的铜金矿化系统。最新的钻探确定了矿化的宽度,大幅增加了矿脉范围。经钻探证实,Cormorant是一个大型的氧化铁型铜金探矿区,矿脉长度超过10公里。公司正计划进行更多的地球物理研究和钻探,以期在新的矿化中辨识出更多的富铜部分。  相似文献   

10.
采用沸腾焙烧—酸浸—氰化工艺处理高铜金精矿。工业实践表明,对于铜品位7%~10%的金精粉,全流程铜的回收率达到97%,酸浸渣含铜低于0.3%,氰化金浸出率96.84%,银浸出率75.45%,烟气SO2总转化率平均98.74%,处理后的烟气SO2浓度0.061%。  相似文献   

11.
碲渣综合回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碲渣综合回收金银等的工艺试验碲渣经磨矿水浸碲产出粗二氧化碲,用离子沉淀和络合净化法提纯;浸碲渣用氯盐浸出铜铋,中和水解回收氯氧铋,置换回收海绵铜;残留渣中的金银可返回金银冶炼系统回收。对该工艺综合回收碲、铋、铜、金、银的经济效益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2.
某金铋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芬兰  张佶 《云南冶金》2011,40(4):20-24
某金铋矿含有铋、金、钼、钨、铜等有价组分,通过选矿试验研究,确定采用优先浮钼.等可浮铜,细磨后混浮铋、金,浮选尾矿重选回收白钨方案,可获得主要回收对象Au、Bi的选矿回收率分别为73.83%、75.77%,综合回收对象Cu、Mo、WO3的选矿回收率分别为82.92%、93.29%和71.44%。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锡矿石伴生钼铋铜的综合回收试验研究,根据钼、铋、铜矿的密切共生关系及可浮性特点,制定了钼铋铜混合浮选,混合精矿再磨脱药,最后进行抑铜浮钼铋,钼铋分离的选矿工艺流程,获得钼精矿品位46.07%、回收率75.04%,铋精矿品位16.27%、回收率32.62%,铜精矿品位24.65%、回收率63.03%的良好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14.
对紫金山低品位含铜金矿进行生物浸出—介质转换—氰化提金摇瓶试验,考察不同生物浸出周期铜的浸出率以及生物浸出渣中铜的品位对后续氰化提金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浸出12d,含铜金矿中73%的铜溶出,浸出渣铜品位降至0.096%。生物浸出渣铜品位对氰化浸出有显著影响,随着铜品位的升高,氰化钠耗量、氰化过程铜的浸出率以及贵液铜浓度均升高。为降低铜对氰化提金的影响,生物浸出渣中铜的品位应降至0.1%以下。  相似文献   

15.
钨矿伴生硫化矿铜铋分选工艺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西某钨矿伴生硫化矿为试料,试验采用重-浮-重流程,铜铋分离试验采用优先浮选-浮铜抑铋工艺流程,小型闭路试验结果为:铜精矿品位为25.03%,回收率为93.93%,铜精矿中铋的损失率7.08%;铋精矿中铋品位15.08%,回收率为79.42%,铋精矿中铜的损失率1.84%。  相似文献   

16.
针对西藏某大型选矿厂在处理高海拔复杂氧化铜浮选精矿时存在品位不合格、回收率不理想的问题,对矿物开展工艺矿物学研究,基于此开展磨矿细度及浮选药剂制度优化试验。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原矿铜氧化率为36.80%,其中结合氧化铜占16.59%,铜品位为0.51%,金品位为0.25×10-6,银品位为14.24×10-6,矿石中含铜量较高的次生铜矿物砷黝铜矿多与黄铁矿连生或共生,影响到铜精矿的质量和铜的回收率;矿石中含有一定的白云母、长石、石膏和方解石等,在磨矿过程中极易产生泥化现象,影响铜矿物上浮。为此现场在选矿中通过添加大量石灰,利用高碱度和新型药剂T506来抑制黄铁矿的上浮。试验室闭路试验表明:采用现场一粗三扫三精浮选流程,在粗选作业段采用新型抑制剂T506替代部分石灰,并适当增加Na2S用量,精选作业段在pH=11的基础上适量增加T506用量,可获得精矿铜品位为19.72%,金品位为2.66×10-6,银品位300.36×10-6,铜回收率为65.50%,金回收率为18.36%,银回收率为35.92%的试验指标。精矿品位较现场生产条件提高了9.18%,铜选矿作业回收率提高了4.87%。  相似文献   

17.
刘春奇 《有色矿冶》2005,21(5):31-33
研究了处理BK铅厂阳极泥的湿法冶金过程。试验过程包括三部分:氧化浸出阳极泥,对浸出渣进行了处理回收银和金,对浸出液进行处理回收铜、铋和锑。试验结果表明,银和金的回收率分别为96%和86%;银产品的纯度达99.6%;锑、铋和铜的回收率分别为93.2%、90.0%和86.3%。最后的含砷溶液加入石灰和铁盐加以处理,废水达到了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浸脱铜渣的分金过程,进行浸出有价金属的优化试验,重点研究反应时间、工业硫酸加入量、工业盐加入量、水浸脱铜渣的粒度、液固比、终点电位对碲与铋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银浸出率很低,全部富集在脱金渣中,金、铂、钯的浸出率很高,水浸脱铜渣的粒度对碲与铋的浸出率影响不大。在保证贵金属高浸出率与生产成本控制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提高碲与铋的浸出率,得到比较理想的控制条件为:液固比5∶1,加入NaCl量达到50 g/L,浓硫酸达到10 mL/L,缓慢加入氯酸钠,终点电位为1110 mV,恒温85℃,反应时间4 h。碲的浸出率达到96.56%,铋的浸出率达到80.19%。  相似文献   

19.
陇南铜金矿石回收铜、金堆浸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蕊霞  徐小军  王金祥 《黄金》2009,30(4):35-37
对陇南矽卡岩型铜金矿石提铜、金堆浸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含铜0.56%、含金1.46g/t矿石,经过试验采用的堆浸工艺流程处理后,铜的浸出率达86.82%,金的浸出率达82.10%,酸耗38kg/t,氰化物耗量0.32kg/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