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锕系金属离子螯合剂的合成对于铀、钚等体内污染的螯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研究了水溶液中1,3,5-三苯甲酸酰氯与去铁胺(DFO)的反应。实验中,先将去铁胺保护成去铁胺铁,然后,让3摩尔的去铁胺铁与1摩尔的1,3,5-三苯甲酸酰氯混合。 相似文献
2.
采用pH电位滴定法研究了在25℃、离子强度为0.1mol/l(KNO3)条件下,铀酰离子和6种2,3-二羟基-5-甲氧羰基基胺羧酰胺合剂和乙二胺四乙酸的三元配位反应,用SCOGS2程序计算了所形成的配合物的累积生成常数,比较了混配配合物的稳定性,并通过模拟计算讲座了用双螯合剂联合促排铀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邻苯二酚氨羧酸螯合剂对放射性钍的促排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实验观察立即单次及连续给予单、双分子取代邻苯二酚氨羧酸螯合剂 760 1和 95 0 1、95 0 2对2 34 Th中毒大鼠和小鼠的促排作用 ,以大鼠尿、粪中2 34 Th排出量的增高、小鼠整体和肝、骨组织中2 34 Th蓄积量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作为评价指标 ,与DTPA相比较。体外实验采用凝胶色谱法测定 760 1和 95 0 1与牛血清白蛋白络合竞争Th的能力及ESR方法测定其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 .2 )的作用。结果表明 ,760 1和 95 0 1、95 0 2均有较高的促排效果 ,中毒后立即单次给药使大鼠尿、粪中2 34 Th排出量达 63 %~70 % ,连续 3天给药使小鼠整体2 34 Th蓄积量比中毒组下降 82 %~ 88% ,肝、骨中的蓄积量均明显降低 ,760 1和 95 0 1的促排效果明显优于DTPA。 760 1、95 0 1和DTPA三者促排效果强弱差别和三者与血清蛋白络合竞争钍的能力相一致。 95 0 1和 760 1具有较强的直接清除O- .2 的作用 ,达到BESOD的水平。初步探讨了 760 1和 95 0 1防护核素内照射损伤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5.
苯酚类螯合剂清除氧自由基及抗辐射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单分子和双分子取代苯酚类螯合剂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对大鼠肝线粒体辐射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取代苯酚类螯合剂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辐射脂质过氧化作用,其清除羟自由基和抑制辐射诱导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的IC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英文版)》2018,(0)
正近年来,~(177)Lu标记药物受到放射性药物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常用的双功能螯合剂主要是DOTA或DTPA。但~(177)Lu-DOTA标记抗体存在动力学较慢和标记率低的缺点,标记过程中需要加热,时间较长,因此不利于~(177)Lu-DOTA标记靶向分子的批量制备。虽然DTPA可缩短标记时 相似文献
8.
9.
新型螯合剂H-73-10是用于促排放射性核素:钚,钍和铀等的,其效果显著优于二十余年居于首位的Ca-DTPA。通过鼠,狗和猴的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其毒性不高于Ca-DTPA。为了研究此新药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碳-14和氚的标记。碳-14的标记方法,采用甲醛-~(14)C与四乙烯五胺和1,2-二羟基苯-3.5-二磺酸钠在冰乙酸溶液中反应。合成~(14)C-H-73-10的比活性为1.02μCi/mg,放化收率为43%。氚标记方法,采用放电曝射法进行不定位标记,比活性55μCi/mg;利用放电曝射法氚标记1,2-二羟基苯-3,5-二磺酸钠,再与四乙烯五胺和甲醛反应。合成定位标记的~3H-H-73-10,比活性为9.8μCi/mg,放化收率为50%。 相似文献
10.
大鼠急性铀中毒的螯合剂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几种螯合利(8102、7601、811、7603、8307、DTPA)对大鼠急性铀中毒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肌肉注射500mg/kg螯合剂.除DTPA外均有明显的促排铀效果,表现为尿铀排出量增加,肾铀蓄积量降低.其中以8102效果最好;8102不同时间给药(中毒前1h至中毒后48h),观察到中毒前1h,中毒后立即及中毒后1h给药均有明显的促排铀效果;8102对铀所致肾脏损伤的病理改善,以中毒前1h给药组最佳。此时仅见肾曲管上皮细胞轻度水样变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辐射法合成了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水凝胶,利用索氏提取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以及原子光谱仪分别对其溶胀性、pH值敏感性、凝胶含量及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在剂量率约为83 Gy/min,吸收剂量为15、25、35和45 kGy条件下,明胶/CMC-Na/PVP质量比为4∶1∶2、4∶1∶5和2∶1∶5的明胶/CMC-Na/PVP水溶液经辐照均能交联合成水凝胶。在高纯水中,该类水凝胶溶胀率分布于11~56之间;在pH=1的高氯酸溶液中,所有凝胶的溶胀率较之水溶液中均有所下降,说明这类水凝胶对pH值敏感。不同原料比例生成的水凝胶,其溶胀率并未随吸收剂量的增大而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比例为4∶1∶5的水凝胶溶胀性能最为优良,其溶胀率最大值为56。合成的明胶/CMC-Na/PVP水凝胶可在1个月内完全腐化分解,说明在PVP中添加明胶和CMC-Na后,引入了天然高分子材料优良的降解性能,加速了凝胶分解,缩短了降解时间。同时,发现该类凝胶具有极强的吸Cr(Ⅵ)能力,可达0.539 g/g。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与对比了螯合剂8102与DTPA和碳酸氢钠在ICR小鼠体内促排浓缩铀的效果,以及不同剂量的8102促排浓缩铀的效果。结果显示,8102促排效果优于DTPA和碳酸氢钠。当剂量为400mg/kg时,排除量可占摄入量的86.6%,生物半排期由对照组的79.7h降至28.1 h。主要蓄积器官内的浓缩铀的滞留量与对照组相应器官的相对比,肾脏仅为0.247,肝脏为0.259,骨骼为0.370。此外,8102还具有明显的缓解浓缩铀急性中毒的毒性反应。在观察期间实验组动物无因染毒而死亡,而对照组在观察终点的死亡率近100%。延时30min给药仍有较好的促排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国核科技报告》1994,(1)
研究与对比了螯合剂8102与DTPA和碳酸氢钠在ICR小鼠体内促排浓缩铀的效果,以及不同剂量的8102促排浓缩铀的效果。结果显示,8102促排效果优于DTPA和碳酸氢钠。当剂量为400mg/kg时,排除量可占摄入量的86.6%,生物半排期由对照组的79.7h降至28.1h。主要蓄积器官内的浓缩铀的滞留量与对照组相应器官的相对比,肾脏仅为0.247,肝脏为0.259,骨骼为0.370。此外,8102还具有明显的缓解浓缩铀急性中毒的毒性反应。在观察期间实验组动物无因染毒而死亡,而对照组在观察终点的死亡率近100%。延时30min给药仍有较好的促排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中,PET/CT(或PET/MRI)是灵敏度最高、分辨率最好的医学影像手段。PET/CT(或PET/MRI)依赖于PET药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18F PET药物。然而,随着世界上第一个68Ga药物(68Ga-DOTATATE)获得美国FDA批准进入市场,68Ga及其药物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镓的基本核性质和化学性质,然后提出了金属双功能螯合剂的设计要求,并讨论了一些常用镓螯合剂的优缺点。由于3-羟基-4-吡啶酮基团对三价镓离子具有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因此,特别重点关注了3-羟基-4-吡啶酮多齿螯合剂在镓放射性药物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还对3-羟基-4-吡啶酮多齿螯合剂在镓放射性药物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促排动物体内锕系元素螯合剂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新型锕系元素螯合剂的研究进展,并且对锕系元素螯合促排剂发展前景作了预测。指出:目前,锕系元素特效螯合剂和广谱螯合剂不可能完全相互取代,只能各自发展。锕系元素配位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研究对于新型锕系元素特效螯合剂的设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17.
18.
酰胺类三足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离子选择性,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用于对镧系和锕系离子的萃取。三足配体是一种半刚性结构的化合物,3条侧链可自由翻转形成大小合适的空腔以便与不同的客体分子或离子结合,加之侧链取代基的多样性,使其具有丰富多变的立体配位结构。长期以来,它在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等研究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为进一步研究此类配体的萃取性能,本工作合成了以N-羟甲基水杨酰胺为末端基的三足配体2,2’,2”-三[2-(N-羟甲基甲酰基)苯氧基]三乙胺,并用红外、核磁、紫外、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有关它的萃取性能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9.
20.
铀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形态及分布是评价铀毒性的基础。文章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方式研究螯合剂对染铀小鼠体内铀分布的影响。通过建立包含主要体液金属离子、小分子配体及UO22+与螯合剂的热力学平衡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UO22+在血液中的形态。实验结果表明:DTPA易与UO22+形成[(UO2)2(OH)DTPA]2-,对小鼠血液中的UO22+有明显的促排作用,但在促排的同时对小鼠的肾脏和骨骼有损伤;抗坏血酸对小鼠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铀促排几乎无作用,但形成的[(UO2)2(OH)Ascorbate]2+会阻碍肾脏中U(Ⅵ)的代谢;NTA对小鼠体内各组织器官铀的促排作用小,并会促使体内出现固相(UO2)3(PO4)2·4H2O,对骨骼有较强的损伤作用,不适合作为铀的促排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