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除草剂~(14)C-绿磺隆的土壤吸附性、移动性、降解性、残留性及其残留物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对~(14)C-绿磺隆的吸附性较弱而移动性较强;它在土壤中降解缓慢;在旱地条件土壤中具有明显的土壤结合态残留,随时间延长,可提取态残留逐渐降低,结合态残留逐渐增加;土壤残留物的TLC表明,放射性降解物主要为均三氮苯胺类结构物;施于盆栽小麦的~(14)C-绿磺隆,经麦茬和麦-稻二茬后,土壤及其后茬作物中均具有明显的残留,并随其用量增加而增加;水稻植株中的残留水平明显高于土壤,且呈不均匀分布,按其转移系数,根系对绿磺隆具有高度的富集性;~(14)C-绿磺隆的土壤残留物,包括结合态残留,它们对后茬作物均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效应,抑制作物根系发育,影响植株生长;水稻幼苗期~(14)C-绿磺隆的土壤结合态残留最低致害剂量为10/μg/kg。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14)C标记的多菌灵,按常规用药量、时期和次数,喷施在小麦上,然后用冰醋酸浸提样品,测定样品中~(14)C-多菌灵(包括其代谢物)的强度,研究测定了多菌灵在小麦各部分的残留量,残留消失状况,初步摸索了它在植物体内的代谢情况;研究测定了多菌灵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将一定量~(14)C标记的多菌灵加入土壤中,再用冰醋酸浸提回收~(14)C-多菌灵,测定土壤对多菌灵的吸附能力等。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在小麦上使用多菌灵的安全间隔期为20天。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14)C-绿麦隆在模拟渍水和旱地条件下的水稻土和黑土中结合残留、其土壤结合残留物在腐殖质组分间的分布及对后茬水稻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14)C-绿麦隆在土壤中具有明显的结合残留,并且它随时间延长而加强;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水分的含量对结合残留有明显的影响,就结合残留物来说,有机质和粘粒含量高的黑土高于水稻土;渍水土壤高于旱地土壤;(2)~(14)C-绿麦隆的土壤结合残留物主要集中于腐殖质,其中,结合于胡敏素的>结合于胡敏酸的>结合于富里酸的;(3)~(14)C-绿麦隆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物可被后茬水稻经根系吸收,向上运转,并导致叶尖部受药害而呈现缺绿发枯。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14)C-绿麦隆在模拟渍水和旱地条件下的水稻土和黑土中结合残留、其土壤结合残留物在腐殖质组分间的分布及对后茬水稻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14)C-绿麦隆在土壤中具有明显的结合残留,并且它随时间延长而加强;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水分的含量对结合残留有明显的影响,就结合残留物来说,有机质和粘粒含量高的黑土高于水稻土;渍水土壤高于旱地土壤;(2)~(14)C-绿麦隆的土壤结合残留物主要集中于腐殖质,其中,结合于胡敏素的>结合于胡敏酸的>结合于富里酸的;(3)~(14)C-绿麦隆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物可被后茬水稻经根系吸收,向上运转,并导致叶尖部受药害而呈现缺绿发枯。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除草剂~(14)C-绿磺隆的土壤吸附性、移动性、降解性、残留性及其残留物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对~(14)C-绿磺隆的吸附性较弱而移动性较强;它在土壤中降解缓慢;在旱地条件土壤中具有明显的土壤结合态残留,随时间延长,可提取态残留逐渐降低,结合态残留逐渐增加;土壤残留物的TLC表明,放射性降解物主要为均三氮苯胺类结构物;施于  相似文献   

6.
~(14)C-绿黄隆的土壤降解研究表明:~(14)C-绿黄隆在室外自然条件旱地土壤中,随时间延长,其可提取态残留逐渐降低,结合残留逐渐增加,而消失较为缓慢,(175 d时可提取态占51.43%,结合态为25.19%,消失为12.50%;300 d时分别为26.22%、31.45%和29.59%;470d时分别为16.05%、39.40%和30.59%)。按可提取态放射性残留,其降解动态方程为Y=109.599 e~(-0.00436X),r=-0.9826,残留半衰期为179.9d,基于绿黄隆具有随水迁移性,和其降解物转为结合态后迁移性减弱的特点,其残留物主要分布在上层,一部分随水下移而被淋脱,其中175 d的淋脱量约占11%,300 d约为13%,470 d约为14%;~(14)C-绿黄隆在三种不同土壤以旱地条件室内暗培养,其残留动态与室外条件下的基本一致,~(14)C-绿黄隆在三种土壤中,因其pH值不同其降解半衰期也不同,酸性的红壤中残留半衰期为149d,在性的黄棕壤中为165 d,碱性黄潮土中为252 d;~(14)C-绿黄隆在土壤中残留物TLC分离及其层析谱放射性活度检测结果,按Rf值其放射性降解产物主要为三氮苯胺类结构物,并随时间延长其量明显增加,不同土壤间残留物组成比因降解速度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7.
~(14)C-绿黄隆的土壤降解研究表明:~(14)C-绿黄隆在室外自然条件旱地土壤中,随时间延长,其可提取态残留逐渐降低,结合残留逐渐增加,而消失较为缓慢,(175d时可提取态占51.43%,结合态为25.19%,消失为12.50%;300d时分别为26.22%、31.45%和29.59%;470d时分别为16.05%、39.40%和30.59%)。按可提取态放射性残留,其降解动态方程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4)C-甲霜灵在不同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包括吸附、移动、残留和降解动态。结果表明,甲霜灵在黑土中属不易移动、在褐土和粉砂土中属于中等移动。同一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随施药浓度呈正比增加,而其吸附率是一个常数。甲霜灵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降解速率和甲醇提取残留的降解半衰期与土壤类型有关。在甲醇提取相中发现一种降解产物,在甲醇展开系统中的P_f值为0.65,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4)C-甲霜灵在土壤中的行为符合两室一阶动力学模型,理论数据与实验数据能很好拟合。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壤对春小麦吸收~(90)Sr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我国六种不同土壤研究了土壤农化特性对春小麦吸收~(90)Sr的影响。证实了土壤pH和代换性钙含量对~(9O)Sr从土壤进入小麦植株有显著的影响。随土壤种类的变化,小麦对~(90)Sr的吸收及浓集系数均变动在1—7倍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应用~(14)C示踪测定了氯化苦薰蒸剂在稻谷中的残留。参照生产上薰蒸的用药量和时间,即粮堆为40~61g/m~3,空间为20~30g/m~3,薰蒸时间三天。贮藏60天后,~(14)C-氯化苦在稻谷中的残留量为4.46~8.87mg/kg。在稻谷各部的残留量是随着薰蒸时间的增长残留量增高,随着贮藏时间的增长残留量降低。~(14)C-氯化苦在稻谷各部的残留分布是谷壳>米皮>糙米>精米。从放射性自显影看出:~(14)C-氯化苦在不同深度的薰蒸稻谷中的分布是不同的,粮堆上层>中层>下层;贮藏90天后,~(14)C-氯化苦未渗透到糙米的中心部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14)C-甲霜灵在不同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包括吸附、移动、残留和降解动态。结果表明,甲霜灵在黑土中属于不易移动、在褐土和粉砂土中属于中等移动。同一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随施药浓度呈正比增加,而其吸附率是一个常数。甲霜灵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降解速率和甲醇提取残留的降解半衰期与土壤类型有关。在甲醇提取  相似文献   

12.
氯化苦用作粮食的熏蒸杀虫剂,学名:三氯硝基甲烷。~(14)C-氯化苦用于杀虫药剂在粮食中残留毒性的示踪研究。该标记化合物是由~(14)C-碘甲烷与亚硝酸银作用生成~(14)C-硝基甲烷,再进一步与次氯酸钠水溶液在常温下反应而得到的。  相似文献   

13.
1982和1984年用~(14)C-葡萄糖标记水稻白叶枯细菌(OS_(14)和勃利菌种),对水稻进行田间人工接种,翌年用液体闪烁测量技术检测带菌杂草15种。从水稻三叶期开始,由杂草、病稻株进入田水中的病菌侵染秧苗根系,沿植株n 2叶片向上侵染,七叶龄后,病菌侵染植株各器官。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机制及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作用机理等工作中,经常需要用~(14)C-氨酰-tRNA作为标记底物进行示踪实验。~(14)C-氨酰-tRNA无市售产品,一般都是各实验室自行制备。迄今为止,在国内文献中尚未见制备此类标记物的报道。我们结合有关的工作,以天然tRNA和L-~(14)C-氨基酸作为底物,用酶促法制备了几种~(14)C-氨酰-tRNA。  相似文献   

15.
1982和1984年用~(14)C-葡萄糖标记水稻白叶枯细菌(OS_(14)和勃利菌种),对水稻进行田间人工接种,翌年用液体闪烁测量技术检测带菌杂草15种。从水稻三叶期开始,由杂草、病稻株进入田水中的病菌侵染秧苗根系,沿植株n+2叶片向上侵染,七叶龄后,病菌侵染植株各器官。  相似文献   

16.
粉锈宁又名三唑酮,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高效内吸杀菌剂。它主要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 首先合成~(14)C-1,2,4三唑,以其为中间体与a,a,a-二氯片呐酮和对氯粉反应,制备了~(14)C-  相似文献   

17.
~(14)C-代森锰锌可被蕃茄根叶吸收,在叶片上和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分别是9.5和7.6d,在土壤中两周内的淋溶距离可达28cm,但90%的代森锰锌残留仍滞留在0—6cm的表层内。代森锰锌在果皮上的沉积和在体内的转移特别是包括乙撑硫脲(ETU)的水溶性代谢物的转移是导致蕃茄果实污染的重要原因。果皮上的代森锰锌残留水平比果肉高,但水洗可除去50%以上。也发现烹饪过程中,20—30%的代森锰锌残留降解生成ETU。  相似文献   

18.
用相转移催化方法,标记合成了1-对氯苯基-2-[(5-~(14)C)-1,2,4-王唑-1-基]-4,4-二甲戊-3-醇(~(14)-PP333)。其步骤包括:在相转移催化剂(PEG800)的存在下,(5-~(14)C)-1,2,4-三唑与一氯片呐酮在乙酸乙酯溶液中反应,生成(5-~(14)C)-α-三唑基片呐酮(2);后者在苯溶液中再与对氯氯苄反应,生成~(14)C-三唑酮(3);最后在甲醇溶液中~(14)C-三唑酮用硼氢化钠还原得到~(14)C-PP333,其总放化收率为20.9%(以~(14)C-三唑计),放化纯度大于99%。  相似文献   

19.
多糖的放射性标记物是进行示踪代谢和化学结构研究等重要的工具之一。迄今为止,用~(14)CO_2的生物学方法或植物合成法较为复杂;而利用~(14)C-氰化物与多糖起缩合反应,制得~(14)C-标记的多糖,可获得满意的结果,也是目前较为实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14)C-喹胺酸(~(14)C-811)在小白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给小鼠一次注射~(14)C-811后,药物吸收良好,血中能迅速达到一定浓度,但持续时间短,较快地转移到组织中。肾、骨中~(14)C 含量最高;脾、肺、胃、肠、皮毛、肝、胆中含量次之;脑、肌肉、心脏含量最低。给药后组织中~(14)C 含量以1小时时为最高,以后大部分组织中~(14)C 的含量逐渐降低。~(14)C 主要从尿中排出,24小时排出44%。连续8天肌肉注射,药物在大部分组织中有一定的蓄积。灌胃给药吸收不良,绝大部分药物由粪中排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