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新建的5kt/a硫磺回收装置的基本情况,对开工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对应措施并提出今后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
硫磺回收装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宇 《硫酸工业》2004,(5):43-45
由于原料气波动大及二氧化碳、烃类物质含量偏高,在线分析仪表故障及部分工艺条件选择和控制不合理,硫磺回收装置尾气排放二氧化硫超标.鉴此,增设酸性气进料压力控制阀和流量控制阀,稳定装置硫化氢进料;确保在线分析仪表工作状态完好,保证装置配风和配氢操作自动、灵敏;优化控制条件,实现总硫回收率由原来的92%提高到99%,排放尾气二氧化硫含量由2800mg/m3降到343mg/m3.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普光天然气净化厂自投产以来对20万t/a硫磺回收装置进行的各项优化措施,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安全平稳性和硫磺回收率,解决了装置生产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节约了运行成本,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有助于硫磺回收及尾气处理工艺流程的深入开发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硫磺回收及尾气处理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系统地介绍了硫磺回收及尾气处理技术的新进展,分析了我国硫回收及尾气处理技术的现状,指出应针对性的引进技术并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5.
我国硫磺回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我国硫磺回收行业的环保达标、装置规模及技术现状,对行业在环保达标、技术管理和自动化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国内外硫磺回收技术的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新工艺和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解国宏 《当代化工》2007,36(1):40-43
介绍了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二厂3 000 t/a硫磺回收装置建成投产以来的运行状况,对硫回收率低、尾气排放超标及液硫管线堵塞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采取了有效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并结合公司目前具体情况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普光气田高含硫净化装置20万吨/年硫磺回收和尾气处理单元,解决了装置开工及生产运行工作中的一系列复杂的难题,提高了硫磺回收率,减少了尾气中SO_2的排放量,降低污染,达到了环保生产的目的。降低了生产运行成本,缩短了开工周期。确保装置安全平稳生产。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20 kt/a硫磺回收联合装置为千万吨炼油项目工程中的配套环保装置,是炼油厂第二套硫磺回收装置,装置于2010年5月18日投料开工一次成功。介绍了装置的工艺流程、工艺原理及开工运行情况,对装置开工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20 kt/a硫磺回收联合装置自投产以来运行平稳,装置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设计标准,尾气中SO2排放满足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李军 《河北化工》2012,35(3):44-46,64
叙述了硫磺回收尾气处理技术发展的概况,对不同尾气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并提出尾气低温加氢催化还原吸收工艺是目前炼厂硫磺回收装置的首选工艺。  相似文献   

10.
冯卫权 《广州化工》2010,38(8):241-244
介绍了镇海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ZHSR硫磺回收工艺和KTI公司的CLAUS加RAR硫磺回收工艺,并以镇海10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及天津20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为例,从工艺流程、装置能耗、占地面积等方面对比这两种工艺的优缺点,提出大型硫磺回收装置工艺技术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王正方  王勇  石斌  曲大伟 《化工机械》2007,34(6):341-345
介绍了苯乙烯装置换热器组在生产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对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评述了历次设备改造过程。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改进的结构以及借助先进的手段实现了设备的国产化制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中国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日益严格,相关行业纷纷建设硫磺回收装置.作者结合国内硫磺回收装置的工艺技术和产能现状,介绍了不同行业的硫磺回收工艺技术,着重讨论了克劳斯法硫磺回收工艺技术,为硫磺回收装置的改建和扩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晓明  王磊 《化工机械》2006,33(6):325-328
采用传热量测量法测定了不锈钢和铜管两种换热器在不同污水水域温度下的结垢热阻,研究了这两种换热器的污垢热阻随着时间和水域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测得污水换热器中污垢的主要成分是微生物垢。  相似文献   

14.
一项评价污垢对换热器传热性能影响的指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双应  李友荣 《化工机械》2001,28(3):144-146
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 ,提出了一项评价污垢对换热器传热性能影响的指标———单位传热量的熵增率 ,讨论了洁净状态下的传热单元数Ntuo、冷热流体热容率比R、冗余面积a等参数对换热器在考虑污垢时的传热性能的影响 ,并把不同流型换热器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螺旋折流板冷凝器壳程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翠翠 《化工机械》2010,37(3):266-269
对螺旋角为25、30、40°的螺旋折流板冷凝器壳程传热性能和压降性能进行实验测试,40°螺旋角的螺旋折流板冷凝器的综合传热性能要优于25、30°螺旋折流板冷凝器的,40°有泄流槽螺旋折流板冷凝器的传热综合性能又优于不开槽螺旋折流板冷凝器的。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方法,以防吸附处理的Restek Sulfur(φ2mmφ2000mm)填充柱,5μL定量管,程序控制,自动阀进样方式对二氧化硫标准气体进行采样分析,拟合绘制标准曲线,得到曲线的线性方程为log[SO2]-0.6672log(Peak Area)-1.2653,R=0.9963。通过对吸收液的吸收及再生过程进行采样分析,得出此方法可对实验气体的连续采集,实时测定,这将为后序的气液平衡数据的采集提供数据来源。该方法操作简便,能够准确、快速的测定气体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减少了人为注样过程引起的误差。  相似文献   

17.
滴形管换热器壳程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热质比拟原理及萘升华技术,对滴形管换热器壳程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了排列方式对管束平均放热的影响以及放热系数随流动方向上排数的变化规律。给出了计算管束平均换热系数的实验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滴形管束和圆管管束相比具有强化传热的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8.
徐斌  王启杰 《化工机械》2003,30(3):134-139
在常温常压下 ,应用电导探针对无泄漏的TEMA -E型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气液两相流的局部含气率进行了测量 ,研究发现在壳侧错流区折流板的迎流面和背流面附近 ,气液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 ,而且两者均不等同于错流区中心区域的气液分布。通过对局部含气率的加权体积积分得到了体积平均含气率 ,并采用马蒂内利参数及全液相佛鲁德数进行关联 ,得到的关联式与实验数据较吻合  相似文献   

19.
《Ceramics International》2020,46(6):7279-7287
The nano-sheet assembled NiO/ZnO microspheres with a diameter of ca. 2 μm have been synthesized via facile hydrothermal method followed by a thermal treatment process. The gas-sensing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nsor using nano-sheet assembled NiO/ZnO microspheres exhibits improved response to sulfur dioxide gas compared with the pure ZnO microspheres sensor. In particular, the sensor with a Ni/Zn molar ratio of 0.5 (0.5 mol% NiO/ZnO) shows high response value (S = 107) and superior selectivity to 10 ppm sulfur dioxide at a low operating temperature of 160 °C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of the NiO/ZnO sensor toward sulfur dioxide is down to 1 ppm (S = 6). The enhanced sensing performance is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p-n heterojunctions on the interface, the catalytic function of NiO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microspheres composed of the lamellar structure with a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The three-dimensional microspheres provide more active sites for gas adsorption, and the interlayer gap facilitates the diffusion of gas in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resulting in high sensitivity and superior selectivity. This work provides a simple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NiO/ZnO heterojunction microspheres with superior gas-sensing performance, which can be used as a potential material for sulfur dioxide det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