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城市大气环境中PM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治理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大气PM2.5浓度的时间、空间和区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PM2.5浓度在不同时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特征,且在城市内部存在空间异质性。此外,不同城市和地区的PM2.5浓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工业排放、交通污染、气象条件等。本文对城市空气PM2.5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居民健康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估算和比较山东省“十三五”规划中不同削减比例下的健康效益,根据PM2.5卫星遥感数据和第4版世界网格化人口(GPWv4)数据,应用福利映射和分析计划社区版(BenMAP-CE)以及综合暴露-反应(IER)模型估算了PM2.5质量分数分别削减10%、20%和30%时可避免的死亡人数、患病人数和相应的经济损失。其中,削减30%时的PM2.5质量分数与2020年的PM2.5质量分数几乎一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终结果。研究显示,10%、20%和30%减排目标下的健康效益依次呈倍数递增关系,同时可避免的患病人数是可避免死亡人数的16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厦门市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季节污染特征及来源,2022年7月—2023年6月文章利用位于厦门杏林片区的空气监测站进行空气样品的采集,采集频率为每3天1个PM2.5样品,并对样品中水溶性离子组分质量浓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厦门市水溶性离子年均值为9.83μg/m3,主要水溶性离子为SO42-、NO3-NH4+,占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的80.9%;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呈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的特征,受季节影响NO3-浓度变化较大,其他离子变化小;NH4+主要以(NH4)2SO4、NH4HSO4、NH4NO3的形式存在,NO3 相似文献
4.
配制细颗粒物(PM2.5)含量不同的两种氧化铝粉尘。结合对聚苯硫醚(PPS)针刺滤料、水刺滤料与覆膜滤料面密度、厚度、透气量及过滤性能测试,分析实际应用中不同滤料对粉尘的拦截效果,以及PM2.5含量对滤料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M2.5含量高易导致滤料运行阻力快速上升,清灰周期缩短,滤料过滤性能相对不佳。 相似文献
5.
6.
选取2021年钟楼区全年逐小时的NO2、O3、PM2.5和风速风向数据对NO2的污染特征做分析,并探讨站点周边潜在的污染源。结果表明,钟楼区二氧化氮和臭氧质量浓度在全市污染相对较突出;小风情况下(<0.5 m/s)钟楼区站点的西北偏北和东南偏东方向存在影响站点氮氧化物质量浓度的污染源,在1.5~2 m/s风速情况下,偏南方向存在可能的氮氧化物污染源。钟楼站点东面的龙江路高架桥快速路位于该站点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交通早、晚高峰时段该路段较为拥堵,须针对该路段机动车尾气加强管控。同时,在交通高峰时段对站点周边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的车辆进行疏导,加强对该区域大货车进行尾气抽检。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机动车在文明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人类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机动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并且迅速发展为物质近代文明中的重要支撑,机动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在机动车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不断增加的机动车保有量,同时产生了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机动车尾气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环境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机动车尾气污染中PM2.5来源,机动车尾气中PM2.5对人产生的危害,机动车尾气污染中PM2.5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能更有针对性的控制PM_(2.5)浓度,对2000-2017年间全国31个省市PM_(2.5)浓度数值和由专家先验得出的影响PM_(2.5)的六种人为因素分别建立了基于BIC评分函数、K2评分函数进行结构学习的两种贝叶斯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K-近邻模型进行分析。利用5-折交叉验证对四种模型进行评估。发现在样本量不太大的情况下,贝叶斯网络表现出更好地稳健性与优越性,而基于K2评分函数进行结构学习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具有更好地分类性能。为政府相关部门对我国PM_(2.5)浓度更加有效的控制,以及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提供了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利用厦门市2021年9月—2022年8月的降尘监测数据,分析厦门市降尘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厦门市春季和秋季降尘污染较严重,冬季和夏季降尘污染较轻;降尘量最大的月份为2021年11月和2022年7月,降尘量最小的月份为2022年8月;各行政区降尘量由大到小排序为湖里区>翔安区>集美区>思明区>同安区>海沧区;降尘与颗粒物PM10和PM2.5具有同源性;降尘与风速、降水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厦门市降尘主要污染来源为道路扬尘、工地扬尘、港口扬尘等。 相似文献
15.
林源野秦冰段中山彭伟袁馨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21-123
近地面臭氧是目前我国最严重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本文在归纳和总结近年来我国各地区臭氧浓度和气象因素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梳理了疫情(COVID-19)期间,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封闭政策对臭氧污染的影响。最后,阐述了臭氧污染的相关防控措施,探讨了PM2.5和臭氧联合防控,为“十四五”期间我国臭氧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17.
18.
近年来,臭氧已然成为沈阳市春季、夏季和秋季空气的首要污染物和近地表生物健康的“隐形杀手”。掌握臭氧污染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科学防范和治理臭氧污染的重要方法。本文根据沈阳市2021年国控站点城市臭氧监测数据,分析了4~11月沈阳市臭氧污染的特征,以及温度、湿度、风力等气象因子对臭氧浓度的影响。最终研究结果表明,5~8月份的臭氧污染最为严重,而高温、低风速是导致沈阳市发生臭氧污染的主要气象原因,这为该地区春末、夏季和秋初臭氧污染的精准治理提供了更加科学、准确的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广西轻工业》2016,(6):119-120
目的:研究不同实验因素对颗粒物洁净空气量测试结果的影响。方法:参照《APIAC/LM 01-2013室内空气净化器净化性能评价要求》和《GB/T 18801-2015空气净化器》对比计重法和计数法、用不同仪器(粒径谱仪和激光粒子计数器)、实验过程是否开循环风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实验数据表明,实验时采用的测试方法、采用的测试仪器对颗粒物洁净空气量实验结果影响很小;开循环风扇会对颗粒物洁净空气量较小的实验有影响,对颗粒物洁净空气量较大的实验影响不大。结论:开循环风扇一项对颗粒物洁净空气量较小的实验结果有影响,对颗粒物洁净空气较大的实验结果影响很小,而采用不同仪器,不同的测试方法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