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松花江流域是国家重要的农业基地,科学认知松花江流域吉林段农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能为优化国土空间、提高地区耕地利用效率等提供依据。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界定出农业生产空间,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等研究方法从数量和空间上分析了松花江流域(吉林段)农业生产空间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里,农业生产空间转为其他类型空间的面积为934.93km2,其他类型空间转入面积为1092.7km2,整体农业生产空间动态度为正,农业空间面积从2000—2020年整体上处于持续增长趋势,主要转换空间为绿地生态空间与乡村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2.
郭婉琪  王顺涛  李晖  高伟  陈燕明 《园林》2022,(3):113-121
桑基鱼塘景观具有多维度的水陆交互作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在于提升基塘系统蓝绿空间的“融合性”。将基于蓝绿空间的基塘农业景观作为整体进行保护,为基塘农业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以西江下游江门市睦洲镇至大鳌镇段及周边基塘为研究区域,通过1980-2020年土地转移矩阵分析基塘农业景观各组成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基塘农业景观“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定量相结合划定基塘农业景观的“三生空间”。结果表明:1980年研究区蓝绿斑块呈镶嵌状,融合性较好;2000年起至今的沿江蓝绿空间要素逐渐割裂分离。水域、基塘、林地草地、耕地园地面积均不断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改变了基塘蓝绿空间结构和功能,使得基塘系统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降低。优化后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占比分别为30.19%、35.15%、34.66%,空间融合性更强。可得到以下结论:珠三角基塘蓝绿空间体系是由“江—驳岸—涌—渠堑—基—塘”镶嵌交错而成的复杂景观格局空间结构,是人与珠江复合三角洲地貌相互适应之后的结果,体现了先民长期适...  相似文献   

3.
在长期无约束、无限制的人类开发行为下,人地和谐共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而构建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便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国土空间适宜性分析评估过程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体系的基奠,文章以优化瑞安市国土空间格局为最终目标,基于农业生产保障、建设发展潜力、生态屏障约束三方面的辨析,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特色化发展为主要导向,进行三生适宜区的划分与界定,旨在为构建可持续的国土空间格局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杜也  雷钧钧  卢幸芷 《城市建筑》2022,(1):90-94,12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区域内"三生"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重心迁移等方法,分析18年来长株潭城市群"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①18年来长株潭城市群生活空间以扩张为主,生产空间保持稳定,生态空间则有明显缩减;②三类空间景观破碎程度均不...  相似文献   

5.
聚集提升类村庄作为我国乡村的主要类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这类型的村庄往往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对其规划建设的思路在于就地更新。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研究,从空间格局、产业前景、居住环境三个方面梳理对乡村更新规划的启示。结合上高县泗溪镇洋港村乡村更新规划实践,通过对其“三生空间”现状特征的分析,发现农旅供给不足、公共空间衰败、水系形态破坏的问题,确定产业规划发展、空间功能重构、整体风貌整治、乡土文化延续、农业生态保护的“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为当下洋港村乡村更新建设指明方向,亦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聚集提升类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保护农业生产格局、细化农业空间、落实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当前,“双评价”指南主要应用于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其适宜性评价侧重于自然地理特征,未考虑地方农业生产结构、现状条件等因素,造成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适宜区高度重叠,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过大、精度不足,对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缺乏指导意义。本文将“优势农业空间”概念引入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适宜性评价,在镇域尺度上明确其定义、内容和特征,创新提出镇级“优势农业空间”的评价方法体系,并以成都市白头镇、隆兴镇国土空间规划为例,探索“优势农业空间”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方法及成效,以期为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基于了解乡村国土空间现状为村庄规划提供依据的目的,以昆明市庄房村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选取相关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的方法,利用ArcGIS与Fragstats42对庄房村国土空间现状进行实验,得出2015年、2018年,庄房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以转出为主,转出面积分别为21716.94 m2、14293.36 m2、0.18 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转入为主,其中林地转入面积最大,达到105343.52 m2.庄房村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聚集度减弱但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呈均匀化趋势分布,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  相似文献   

8.
基于了解乡村国土空间现状为村庄规划提供依据的目的,以昆明市庄房村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选取相关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的方法,利用ArcGIS与Fragstats4.2对庄房村国土空间现状进行实验,得出2015年、2018年,庄房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以转出为主,转出面积分别为21 716.94 m~2、14 293.36 m~2、0.18 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转入为主,其中林地转入面积最大,达到105 343.52 m~2。庄房村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聚集度减弱但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呈均匀化趋势分布,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省日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日照市1990—2020年4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使用Landsat-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各期数据的遥感解译,通过ArcGIS、转移矩阵模型,从日照市绿色空间格局动态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动态度分析、空间转移特征三个方面对日照市1990—2020年绿色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日照城市群空间类型在总体上呈现绿色空间缩减,非绿色空间扩张的趋势。(2)土地利用类型总体上变化较大,其中变化较大的有建设用地和灌草等。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不仅对日照市绿色空间的总体水平和动态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同时有助于各级政府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绿色空间保护和经济发展措施,对促进日照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地为主”的项目式整治模式对国土空间格局整体优化作用不足。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期,要求实现跨区域统筹、多途径实施、多措施保障,亟须以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驱动乡村生态优化、经济发展与功能提升。基于此,文章剖析了现有国土空间整治相关规划的特征与问题,构建耦合三层尺度、“三生”空间与“三规”技术的乡村国土空间精细化整治规划框架,建立“规划—设计—工程”有效衔接的规划策略与路径,面向实施提出完善组织协调、制度管理、资金运营等保障措施,以期为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宋云辉  陈一 《风景园林》2022,29(3):37-42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更具地域特色、更高建设水平的乡村景观为基础.选取成都市82个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系统分析了成都市乡村景观的营建手法与空间结构特征.首次提出农旅综合休闲模式、花卉园林观光模式、生态风景度假模式、人文民俗保护模式与特色产业体验模式5种乡村景观营建模式,总结出组团式、平行式、围合式...  相似文献   

13.
岳峰  傅凡  戴菲  袁满  曾辉 《中国园林》2021,37(9):83
气溶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绿色空间 被认为是缓解气溶胶污染的重要生态设施。既往研究集中于单 个污染因子与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但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与 综合空气污染物空间规律的定量化研究较少。以武汉市为例, 基于遥感影像,利用ENVI、ArcGIS提取绿地和AOD数据, 运用Fragstats计算绿色空间景观指数,从统计学规律和空间 分布规律两方面研究了绿地景观格局与AOD的关系。研究发 现:1)绿色空间景观指数和AOD都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 征;2)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缓解气溶胶污染的核心景观指数指标 为CA、PLAND、LPI、COHESION、AI;3)基于地理加权 回归的绿色空间核心景观指数对AOD浓度分布影响具有空间 差异。提出了绿色空间核心景观指数缓解气溶胶污染的调控策 略,旨在从缓解气溶胶污染角度出发,为绿色空间类生态规划 设计等提供参考,为人居健康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建设提供理 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美化的要求及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绿化景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居住区的品质和特征。因此,居住区绿化应从其功能出发遵循一定的规划原则,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根本,创造自然、舒适、健康、宜人的绿色空间。本文结合银沙小区的绿地景观设计,谈谈居住区绿地景观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植物品种选择上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三生融合是乡村景观空间的基本格局,识别生态格局、优化生境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乡村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方法】基于土地覆被类型遥感解译,识别乡村三生空间及生境类型分布;依托MSPA方法识别生态斑块,采用InVEST模型评价斑块的生境质量,并结合三生空间类型提取生态源地;综合运用ArcGIS的栅格计算器及Linkage Mapper工具箱进行生态廊道、夹点、障碍点的识别。【结果】进一步整合出江宁区四片区-五组团-多廊道-多节点的多层级复合式生境网络格局,将其作为构建区域乡村生态本底的基础。【结论】在尊重三生空间融合的前提下,基于定量及空间定位与定性研究,初步形成乡村生境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presents means and models of city-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structure construction on the aspect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subjects, which is called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aesthetic structure and in short as LCAS. In this paper, the steps of LCA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Describes the concepts of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aesthetic structure (LCAS), and expounds the LCAS properties: systematic quality, temporal and spatial quality, and virtual existence.Learns from typology research methods, discusses the elements and types needed in a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aesthetic system, and constructs research method for LCAS pattern. As for the temporal dimensi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and interaction expressed in LCAS between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landscapes conflict. As for the spatial dimens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CAS patterns in macroscopic scope of city group, the middle scope of single cities and the microcosmic scope of urban spaces with questionnaires and examples research.Uses pattern language to express different LCAS types i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system.We develop the patterns of various LCAS types with graphical patterned representation, as well as construct the LCAS research method and theory which is based on the general people's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sensibilities to build city characteristics and urban landscapes as a guidance.  相似文献   

17.
从契合城乡建设发展新理念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园 林绿化评价的部分指标进行更新和验证。蓝绿空间占比、蓝绿 融合度、蓝绿用地连通度3个指标,不局限于绿地范畴,从生 态系统服务角度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水平。深入分析不同 类型绿地乔、灌木所占比例,能够促进城市绿地提质增效。为 提升城市公园体系的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市民休闲游憩需 求,分别评价公园体系的服务半径。上述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新 指标由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徐州的建设实践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生态空间萎缩、景观破碎化等 问题,极大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存储能力。在此背景下, 探究城市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变化趋势及与景观格局 的空间关联性意义重大。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 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PLUS-InVEST模型对土地利用和 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设定多种情景发展模式,对不同 模式下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变化进行预测模拟。最后,结合双 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储量与景观格局的关联性及空间集聚特 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深圳市碳储量呈下降趋势, 耕地、林地等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是区域碳储量下降的 根源;2)未来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和生态用地面积均明显下降, 其中生态优先情景下碳储量下降最少;3)在高度城市化区域, 碳储量与生态面积、景观破碎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三者综合指 数的空间布局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开发程度息息相关。研究结果 为土地紧缺的城市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态风景道受国土空间规划的影响因素较多,应结合生态、生活与生产空间发展需求,提出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的定量评价方法.在梳理风景道内涵与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三生空间视角下的生态风景道功能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思路与方法.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对张家口市崇礼区冬奥生态风景道进行功能适宜性评价,并提出景观规划策略.研究结果作为冬奥...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仍然是个未受到足够重视的薄弱环节。在社会格局剧变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隔离区域生态与文化特征的规划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民对生活质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更高追求。实现生态与文化视角的融合既是社会实践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以福建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实施研究区生态与文化区划的基础上,以空间统计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验证了研究区生态与文化类型区的空间关联性,并据此构建了乡土景观分类及区划方法体系。对乡土景观区划成果在区域风景道规划及旅游资源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应用途径做了初步探讨。本研究可视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有关乡土景观资源整合保护的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