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德镇御窑是明清时期专为帝王制作陶瓷器物的机构。设计学为御窑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别具一格的视角。在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巨大历史机遇之下,本文从御窑文创产品开发的意义入手,着重从形象思维、辐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面论述御窑文创中的创意性思维方式,并进一步从多个层面阐释其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人们对于设计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其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需求方面,也越来越看重设计作品里蕴含的情感表达,日用陶瓷作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载体,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用陶瓷也开始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生活器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包含了更多的情感意蕴在其中,使用者可以通过陶瓷设计品的造型、色彩和装饰等感受到其独特的美感。所以日用陶瓷艺术设计慢慢也使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拥有了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人们对于设计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其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需求方面,也越来越看重设计作品里蕴含的情感表达,日用陶瓷作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载体,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用陶瓷也开始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生活器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包含了更多的情感意蕴在其中,使用者可以通过陶瓷设计品的造型、色彩和装饰等感受到其独特的美感。所以日用陶瓷艺术设计慢慢也使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拥有了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王跃伟 《江苏陶瓷》2024,(1):7-10+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及空间中器物的选择更加的精细化,突显个人审美的多元化趋势。室内空间相较于紫砂器物来说,紫砂器物体积虽小,却存在一种包容共生的状态,同样也是空间中的再空间。通过两者的比较分析找到一些共性和差异,为紫砂器物在室内空间中的合理搭配与应用探讨更多的可能性,为紫砂器物守正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更多符合人们在空间中实用与审美并举的作品,为紫砂器物的创新和发展注入可供参考的人文活力。  相似文献   

5.
新博物馆学带来了传统博物馆研究范式的转型,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文章从新博物馆学的视角入手,简述御窑博物院的历史,在强调对御窑进行专业化保护与研究的基础上,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发御窑资源的潜质,积极拓展其教育、传播的社会化功能,使之成为国民教育的课堂,成为创意性思维的生发地,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与社会。  相似文献   

6.
清中期以后的官窑彩绘瓷御窑厂图像展现出清帝对于御窑陶冶非同一般的兴趣和控制欲望。从清初到清中晚期,清帝对于御窑及窑业的兴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我们掌握有限的几个图像来说,在乾隆初年的《陶冶图》是着重对于制陶工序和工艺本身的了解,着重于制陶内部因素,而到嘉庆道光年间,清帝对于御窑及窑业的兴趣,不仅仅限于制陶的内部因素,也渐渐扩大到御窑制陶的外部环境,及御窑厂整体环境。这也是上述几件景德镇御窑窑业图像之所以制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陶瓷文化是景德镇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景德镇学是基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基础上引入系统机制来研究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种学说。谈及景德镇陶瓷文化,其核心文化莫过于御窑文化。御窑文化的主要载体便是御窑厂,其遗址集中了元明清三代的瓷业精华。21世纪以来,御窑厂遗址历经多次改造维修,现已全新面貌示人。文章就基于景德镇学视野下的御窑厂遗址公园的改造设计与景观提升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分析。旨在对文化与旅游城市的景观设计与形象塑造提供一个景德镇范例。  相似文献   

8.
国家文物局今年遗址保护规划的重点项目———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下拨专门经费委托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承担,文博考古学院副院长孙华教授率领的专家组一行4人,已先期赴瓷都考察了御窑遗址以及周边街区历史。该市文物局也配合做了大量的前期考古调查、资料搜集事项。名列景德镇市十大旅游景观之一的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一期工程即将竣工;届时,原市政府大门口矗立起气势恢宏、造型古典的“御窑厂”大门与能充分体现御窑文化的照壁。据了解,此工程在5月16日开工,由国内专业古建筑队伍———湖北大冶市楚天园林建筑装饰工程有…  相似文献   

9.
一、陶瓷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价值 1.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陶瓷文化是千年沉淀下来的与陶瓷生产相关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融合而成,是集地方文化、时代特征、特定政治背景、文化时尚、工艺水平、美学思想等诸多因素在内的手工业文化,包括原料开采、工艺流程、行业制度、名匠名人、器物形制、装饰风格、作坊、瓷行、生产习俗、行规、市场、窑神崇拜、御窑、民窑等内容,具体表现为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装饰文化、工艺文化和与陶瓷行业有关的民风民俗等。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陶瓷是中国文化的名片,中国仍是世界头号的陶瓷生产大国,但在高档陶瓷设计生产及品牌方面,中国远非世界强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代表御窑精英式设计模式的消失及中国高雅贵族设计精神的消失。在景德镇设立"国家陶瓷文化特区",就是动用国家力量,整合行业资源,突出国家陶瓷文化精英设计产业的优势发展,从而带动整体文化产业及生产力发展,建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上新的官御窑及民窑的发展模式,这在陶瓷文化产业体制上是一种全新的探索,也是对未来五十至一百年的国家陶瓷中长期发展战略的一种积极思考。全文分为"国家陶瓷文化特区"之提出、内涵、实施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陶瓷器物实用造型,从整体上揭示出了一般器物实用造型的基本规律,即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对于启迪我们进行现代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器物实用造型的设计、制作和研究,都有很大的益处。现代器物实用造型,虽然使用的材料越来越广、工艺制作的条件、设备、方式越来越现代化;以及它接触到人民的生活面(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器物实用造型的基本规律,却是一致的。从现代众多的器物实用造型来看,不仅没有削弱这个规律的实质,反而使它更加充实、更加完善,形成一门跨学科的硅酸盐科学。造型结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艺术作品除了表达情感,也可以融入一些对于艺术趣味的这种追逐和处理。审美者能够被审美的器物感动,产生兴趣,这种趣味性应该是很重要的。艺术作品的趣味性,和作者的个人审美趣味、情绪的表现,具有想象力的创造也是密不可分的,艺术作品的趣味性也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种物化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间美术是在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中孕育而生的,它把劳动人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对先祖的无限眷恋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地制宜采用各种特性材料,塑造了大量种类繁多、造型生动、功能积强的原生态的美术作品。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独特的视觉审美,同时使我们也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通过长久积累传递,演变出的无与伦比绚丽多彩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民间美术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记载和诠释各民族所具有的特征文化和心理审美价值。文章以此脉络从自然情怀和人文精神方面着手来分析民间美术造型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文化渊源以及独特观察事物、表现事物的方法等对民间美术进行探究。并结合现代设计教育的特点将继承保护发展民族文化为重任。教育培养学生学习中国民间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国民间优秀文化的认识、修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其相关专业的学习提供艺术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可以有效缓资金筹集问题,实现双方共赢,推进项目的顺利开发及运营。本文对景德镇御窑遗址保护的PPP模式进行了必要性分析、可行性分析和风险分析,并对如何防范风险提出建议,以确保景德镇御窑遗址有效保护的资金链,推进遗址保护项目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5.
陶瓷和木材这两种材质结合,流行于清中后期的清式家具中,主要用于日常用具,如桌椅、屏风和床靠等,两者材质结合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观赏性。陶瓷和木材的结合在中国传统器物文化中,对器物文化的造型、视觉和物性审美也具有影响力。分析中国传统器物中的审美造型,陶瓷与木材这两种材质结合,体现器物的空间造型和材料语言个性,形成对材料表现和造型形式的一种主观感悟。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对于物的要求一直都是美与用兼顾,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发现有不少精妙绝伦的功能性器物。它们有着简约大方的外形、华丽的装饰、以及耐人寻味的功能用途,从这些器物中,能够领略到古代手艺人的设计意匠,同时也能窥见古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与审美情趣。本文将以宋代瓷粉盒为例浅谈其装饰的设计意匠。  相似文献   

17.
明代是景德镇瓷业走向顶峰的重要时期,究其原因,与皇家御窑在该地的建立密不可分。有明一代,为了保证御窑产品的高品质以及保密性,朝廷为御窑研判出了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基本涵盖了御瓷的设计、发样、生产、拣选、运输以及使用等方方面面。本文以明代御瓷的设计与发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考古材料、史料文献以及现代研究的系统爬疏,初步厘清了明代朝廷对御瓷的设计与发样这两个环节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明清御窑厂是皇家窑场,其产品的消费者、支配者是皇帝,几乎所有的御窑产品一直都处于皇帝的视野之内.皇帝对瓷器的任何诉求,只要在当时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材质、工艺技术水平等允许的情况下,都会通过督陶官传递到御窑厂得以实现,从而达到以满足皇帝意志为目标的审美最大化.笔者通过对传世瓷器,特别是御窑遗址出土瓷片、窑具等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文化,历史传承,因此中国陶瓷纪录片与社会、文化、美学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出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也广泛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在"一带一路"全球语境下,研究中国陶瓷纪录片的社会和美学价值不仅能够帮助中国陶瓷纪录片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公众的凝聚力,还有助于塑造国家形象,加强我国陶瓷文化域外传播,让更多的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正>"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出了这个精妙的譬喻。无论是陶瓷、紫砂,还是雕塑、砚台,在中国文化里,水和泥之间似乎在器物上存在着某种骨肉相连的共生关系。御窑金砖、陆慕泥盆、苏派砖雕—经袁中平之手,泥的终极形态在不断发生改变。从方寸之间的文人雅玩,再到产业化之后的金砖雕刻,阳澄湖畔的澄泥,既见证了袁中平自省与求新的手艺之道,也浓缩了他从艺近40年的品牌打造心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