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以辣木籽壳作为吸附剂,考察了吸附时间、颗粒大小、温度、溶液初始浓度和pH对其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采用吸附等温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辣木籽壳加入量为10g/L时,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1.5h,颗粒大小80目,温度25℃,亚甲基蓝溶液浓度200mg/L,pH5;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理论饱和吸附量为94.25mg/g;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2.
以粉末状纤维素和丙烯酰胺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制备了纤维素柔性凝胶材料(MPCs),经疏水改性处理后得到疏水纤维素柔性凝胶材料(T-MPCs),并用于吸附分离溶液中的苯酚。通过改变苯酚溶液pH值、初始浓度和吸附剂添加量,研究T-MPCs吸附苯酚的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T-MPCs是一种表面多孔的柔性凝胶材料,在吸附温度25 ℃、溶液pH值7.0、吸附时间360 min、初始浓度200 mg/L的条件下,T-MPCs添加量为1000 mg/L时,其对苯酚的平衡吸附量为148.9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具有良好的再生能力,5次循环再生后,T-MPCs吸附性能下降15.2%。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大量散落的树叶作为原材料制备吸附剂,研究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通过单因素考察添加量、pH值、吸附时间、温度、初始浓度等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通过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拟合探究了吸附机理。研究发现,在添加量为0.1 g、中性环境、室温下的吸附效果最佳,1 h内去除率可达74.6%,最大吸附量为20.45 mg/g。拟二级动力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无水碳酸钾与麦草碱木素质量比4∶1、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1 h的条件下制备麦草碱木素基活性炭,探讨了麦草碱木素基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麦草碱木素基活性炭的得率为17.9%,碘吸附值为827.5 mg/g;用麦草碱木素基活性炭处理100 mL苯酚溶液时,当苯酚初始质量浓度250 mg/L、麦草碱木素基活性炭投加量0.1 g、吸附温度30℃、苯酚溶液pH值约7时,麦草碱木素基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于80 min时达到平衡。麦草碱木素基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行为可用Langmuir等温式描述。  相似文献   

5.
采用新生磷酸钙为吸附剂研究了对蔗糖溶液中芦丁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吸附时间、p H和芦丁的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根据对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的粒内扩散模型、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结果可知,在10%蔗糖溶液中,当芦丁的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和100 mg·L~(-1)时,新生磷酸钙对芦丁的吸附过程均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R~2=0.992 0~0.993 8)。最佳吸附p H在7.5左右;分别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表明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R~2=0.997 6),饱和吸附量为1.262 3 mg·g~(-1)。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2,4-二硝基苯酚(DNP)的毒副作用,延长药效时间,本文以α-淀粉酶催化水解玉米淀粉制备的微孔淀粉作为载体,负载DNP制成缓释制剂,并考察了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表明:微孔淀粉对DNP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 h,增加DNP的初始浓度及降低负载过程温度有利于增加吸附量。在DNP初始浓度为500 mg/L、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1 h时,微孔淀粉对DNP吸附量可达3.4369 mg/g。动力学及热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微孔淀粉对DNP的吸附是范德华力和氢键共同作用的表面物理吸附,为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释放介质的体外释放实验中,0.50 g的DNP-微孔淀粉缓释制剂(载药量为3.3085 mg/g)的释放时间可达12 h,释药量分别为91.18%和89.29%;而原料药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完全释放时间分别为4、3 h,DNP累积释放量分别为91.01%、92.23%。DNP-微孔淀粉缓释剂的释放动力学分析表明,DNP-微孔淀粉在模拟胃液中为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释药,符合Peppas动力学方程;在肠液中遵循Fickian的扩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因此,微孔淀粉对DNP具有良好的吸附和缓释性能,本研究可为DNP缓释制剂开发与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AgBr/Ag2CO3复合材料处理含碘废水.研究时间和温度对复合材料吸附碘离子的影响,模拟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投加量为0.2 g/L、碘离子初始浓度为500 mg/L时,反应在11 h达到平衡,饱和吸附量为844.7 mg/g.AgBr/Ag2CO3复合材料的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个多分子层吸附的化学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8.
用FeCl3、AlCl3、FeSO4对茶渣进行改性,研究改性后的茶渣对含酚废水的吸附性能。探讨了溶液的初始浓度、pH值和时间及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等温吸附过程。结果表明,FeCl3对茶渣的改性效果最好,用此改性茶渣对苯酚进行吸附,在溶液pH为9.0,苯酚初始溶度为200mg/L,投加200目改性茶渣2.5g,温度50℃下吸附60min时吸附效果最好,最大吸附量为8.5mg/g。  相似文献   

9.
徐长绘 《针织工业》2014,(12):46-50
介绍了无机混合酸改性黏土的制备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改性黏土制备的最佳工艺。并将改性黏土用于印染废水处理,测试并分析了初始p H值、改性黏土加入量、废水浓度以及温度对废水脱色率的影响。同时,对改性黏土进行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改性黏土制备的最佳工艺为:固液比1∶10,加热温度100℃,加热时间为60 min,搅拌速度为1 000 r/min;废水处理最佳工艺为:50m L自制印染废水中(20 mg/L亚甲基蓝),改性黏土的加入量为150 mg、p H值为9~11、静置沉淀时间为2h、废水初始浓度低于30 mg/L、反应温度为30~50℃;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吸附过程为吸热、自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时间、初始pH值、芫荽用量和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芫荽吸附重金属Pb(Ⅱ)的影响。结果表明芫荽对Pb(Ⅱ)的吸附是一个快速吸附过程,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约为20 min,且初始吸附速率随温度上升而增加。随着初始pH值在一定范围内增加,Pb(Ⅱ)的吸附量从0.51 mg/g迅速增加至7.21 mg/g,去除率由2.02%增加至28.84%;其次芫荽添加量增加,Pb(Ⅱ)吸附量由20.00 mg/g降为6.13 mg/g,去除率则由20.00%升高至73.52%;随着Pb(Ⅱ)溶液的初始浓度的增加,芫荽对其去除率由83.00%下降到50.46%;而吸附量则由4.15 mg/g增大至22.71 mg/g;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芫荽Pb(Ⅱ)吸附等温曲线属于Langmuir模型,且利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较好描述其吸附动力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研究松香淀粉酯(Rosin Starch Ester,RAS)对原花青素(Proantho Cyanidins,PC)的吸附性能,以酶为催化剂在两相体系合成取代度(Degree of substitution,DS)为0.002 44、0.008 11、0.016 5的RAS,考察了RAS在不同条件下对PC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梁志  胡鑫鑫 《印染助剂》2021,(3):41-44,53
通过吸附实验考察Cu2+初始质量浓度、溶液pH、时间等因素对罗非鱼鱼鳞吸附水中Cu2+性能的影响;通过FTIR、BET、SEM、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分析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溶液pH为5、温度为25℃、吸附剂用量为3 g/L、吸附时间为3 h、Cu2+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吸附效果最好,Cu2+的吸附率可达79.82%,吸附量可达26.63 mg/g;鱼鳞对Cu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化学吸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3.
以微波和磷酸双改性制备的冰糖橙皮渣吸附剂与未改性吸附剂对比,研究其对染料结晶紫和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考察了吸附时间、pH、吸附剂用量、染料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对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影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SIR)表征了吸附剂的特性。结果表明,当pH为7时,分别投入吸附剂0.1 g于浓度为50 mg·L-1的结晶紫溶液中和浓度为100 mg·L-1的亚甲基蓝溶液中吸附1.5 h,30 ℃时对结晶紫去除率由改性前的66.5%提升到99.4%,40 ℃时对亚甲基蓝去除率由改性前的57.1%提升到96.3%。改性冰糖橙皮渣吸附结晶紫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吸附亚甲基蓝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吸附动力学均遵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表明改性吸附剂比未改性吸附剂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X1对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的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的方法测定菌体对米酵菌酸吸附率。实验考察了时间、温度、pH、菌体浓度、米酵菌酸浓度及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下对米酵菌酸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过程进行热力学与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菌株吸附米酵菌酸短时高效,1 h后达到饱和;温度、菌体浓度与米酵菌酸浓度升高均促进吸附进行且吸附后不易解吸。温度37℃、菌体浓度6 g·L-1与米酵菌酸浓度10 mg·L-1为最佳吸附条件,其吸附率分别为52.70%、54.12%与48.53%;酸性环境有利于米酵菌酸的吸附,pH为3时,吸附率与单位吸附量最高;在模拟胃液与肠液环境中吸附效果减弱。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为单分子层吸附。综合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可得,吸附为自发、放热的过程,并且同时存在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因此,植物乳杆菌X1作为米酵菌酸吸附剂有潜在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用壳聚糖包覆羧基化Fe3O4磁性纳米粒子制备了Fe3O4-壳聚糖磁性微球,分别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探讨了时间、pH值、Cu2+浓度等对Fe3O4-壳聚糖磁性微球吸附溶液中Cu2+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e3O4-壳聚糖磁性微球粒径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110 nm;Fe3O4-壳聚糖磁性微球能够吸附Cu2+,最大吸附量可达21.3 mg/g.随着吸附剂用量的增加、温度的升高,单位吸附量减小,室温下吸附较佳;Cu2+初始浓度、pH对吸附的影响很大,Cu2+初始浓度在120 mg/L,5.0相似文献   

16.
对乳酸乳球菌富硒工艺进行优化以及对其最优条件下提取的硒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接种量、培养时间、亚硒酸钠浓度是影响乳酸乳球菌富硒量的主要因素;当接种量8%,培养时间24h,亚硒酸钠浓度14μg/mL,温度37℃,pH6.6时,乳酸乳球菌的有机硒转化率为59.87%。当最优条件下提取的硒多糖浓度达2mg/mL时,硒多糖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78%和59%,较同等条件下多糖的清除率分别提高了19%和18%。  相似文献   

17.
宋应华 《食品科学》2012,33(19):138-140
研究大孔树脂HZ818对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吸附性能。静态吸附特性研究表明:HZ818树脂对原花青素的吸附为吸热过程,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1.07mg/mL时,静态吸附容量为73.55mg/g,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iur方程,用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解吸时效果最好。动态吸附特性研究表明:当溶液上样质量浓度为1.36mg/mL,流速为2BV/h时,动态吸附容量为109.13mg/g,当50%乙醇溶液流速为1BV/h,4BV洗脱液情况下洗脱率为93.81%。  相似文献   

18.
对印刷废水中重金属Cr6+离子的去除,及绿色、高效的废水处理剂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碱性条件下和壳聚糖反应,制备了交联壳聚糖,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离子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Cr6+离子吸附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Cr6+起初浓度≤100mg/L,交联壳聚糖的加入量为0.1g,pH值为3,振荡2h时,吸附剂对Cr6+离子的吸附容量为9.91mg/g,一次吸附率可以达到99.1%.为了达到国家标准中关于Cr6+的排放浓度的标准(< 0.5mg/L),又进行二次吸附交联壳聚糖的用量调整实验,结果表明:二次吸附后能很好地将Cr6除去,并达到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2种沙棘为研究对象,使用分光光度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黄酮(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铁离子自由基、还原力、总抗氧化能力、铁离子螯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沙棘A黄酮、多酚含量分别为(7.02±0.19)、(5.48±0.42)mg·g-1,沙棘B黄酮、多酚含量分别为(9.56±0.53)、(24.33±1.44)mg·g-1,沙棘B的黄酮、多酚含量均高于沙棘A。沙棘A、B的DPPH清除率IC50浓度值分别为(128.953±0.098)和(7.521±0.027)μg·mL-1;当沙棘浓度为1 mg·mL-1时,沙棘A的FRAP值、T-AOC值、还原力测定值和铁离子螯合测定值分别为(0.5611±0.0042)mmol·L-1、(6.0457±0.3402)U·mL-1、(0.2071±0.0113)和(0.3003±0.0164),沙棘B的FRAP值、T-AOC值、还原力测定值和铁离子螯合测定值分别为浓度为(0.4853±0.0067)mmol·L-1、(4.5318±0.1553)U·mL-1、(0.2399±0.0104)和(0.8851±0.0077);由此可见,二者抗氧化活性差别不大,沙棘B略高于沙棘A;沙棘A的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分别为(0.6708±0.0410)、(0.0788±0.0292)和(1.5814±0.0372)mg·g-1,沙棘B的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分别为(0.9438±0.0403)、(0.1194±0.0153)和(1.0727±0.0406)mg·g-1;沙棘B的槲皮素、山奈酚含量均高于沙棘A,而沙棘A的异鼠李素含量明显高于沙棘B。综上,沙棘B具有较高的黄酮、多酚含量及略优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