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碳捕集与封存的需求不断提高,CO2输送管道成为关键支撑,大规模发展趋势明显。相比气态输送,长距离CO2输送管道采用超临界输送模式经济性更好,但具有泄漏后压力台阶较高、管道止裂韧性要求较高、泄漏后果与油气介质不同等显著特点。尤其对于超临界CO2管道泄漏问题,受CO2密度大于空气、具有窒息性等特性影响,泄漏后果分析日益受到关注,值得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已经发布了相关CO2管道输送技术规范,但未见对泄漏后果定量分析方法与临界阙值指标的明确要求,对工程设计的详细指导尚显不足,且鲜有与实验测试结果分析比对的探讨。基于CO2相态特点,结合超临界CO2输送特点,探讨了超临界CO2泄漏后果的安全阙值选取问题,开展了国外超临界CO2管道破裂实验的深度调研,比对性地开展了超临界泄漏后果模拟分析。研究表明,推荐选择摩尔浓度4%作为CO2线路管道破裂影响范围评价浓度值;国外大规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碳捕集与封存的需求不断提高,CO2管道成为关键支撑,大规模发展趋势明显。CO2管道可采用气相、超临界相或密相输送的方式。相比气相输送,长距离CO2管道采用超临界输送模式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与常规油品输送相比,超临界CO2在输送过程中存在水击超压、热膨胀超压、降压相变、相变低温等问题,受超临界CO2物性特点、输送工艺等影响,超临界CO2流动保障值得系统性探讨。基于超临界CO2输送工艺与运行特点,识别了超临界CO2管道输送流动保障分析要点,探讨了超临界CO2与常规油品的水击超压、热膨胀超压问题,具体开展了超临界CO2计划性放空管体相态与温度分布研究。研究表明:超临界CO2管道水击超压影响相对较小,但存在水击点下游降压相变风险;超临界CO2管道停输后存在热膨胀超压风险;受地形影响,超临界CO2管道计划...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密相/超临界CO2输送管道的止裂性能,以密相/超临界CO2长输管道断裂控制为研究目标,针对实际工况,基于GERG-2008状态方程、BTC双曲线模型和X65管道,计算分析了燃烧后捕获、燃烧前捕获和富氧燃烧捕获三种捕获方式下CO2气质组分、初始温度、初始压力、管径和设计系数等对压力温度(P-T)状态、减压波曲线、止裂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杂质组分的增加以及提高初始温度、增大管径、增大设计系数会导致密相/超临界CO2输送管道止裂韧性增加;而提高初始压力会导致密相/超临界CO2输送管道止裂韧性降低;燃烧后捕获产生的CO2混合物输送管道所需的止裂韧性最小,富氧燃烧捕获产生的CO2混合物输送管道所需的止裂韧性最高。该结果可为CO2管道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碳捕集与封存(CCS)项目中涉及的大规模CO2适合采用超临界管道输送。然而超临界CO2管道泄漏过程伴随着复杂相变,因此对其最大泄漏速率进行准确预测是目前的研究难点。鉴于传统物理模型方法存在建模复杂、假设过多、计算耗时等缺点,研究提出通过机器学习方法预测超临界CO2管道最大泄漏速率,分别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PSO-SVM)和简化处理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对等熵阻塞泄漏模型所生成的泄漏特征数据进行学习,并测试了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和泛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物理模型、PSO-SVM、CNN的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平均误差为28.82%;(2)两种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精度相差不大,CNN的训练时间远短于PSO-SVM,但PSO-SVM的泛化能力强于CNN,因此,SVM适用于小样本数据精确预测,而CNN更适用于对大数据的学习和预测。本研究成果为超临界CO2管道最大泄漏速率预测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中的重要环节,由于超临界CO2水力热力特性与气液有明显差异,为满足实际CO2管道工艺方案设计要求,需要建立适用于超临界CO2的水力热力计算模型,为CO2管道工艺设计参数选择及方案优选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此,以考虑高程差的管道稳态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能量方程三大守恒方程为基础,结合相平衡实验选择适宜状态方程计算纯CO2或含杂质CO2的物性参数,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迭代数值求解,通过C++语言采用自适应步长设置来满足实际高程变化影响,自主编程得到了一维非等温考虑地形起伏的超临界CO2管输稳态水力热力计算模型,并分别通过实验和OLGA软件从多个方面验证了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利用建立的模型研究杂质含量及种类对CO2管道稳态输送过程的压降和温降的影响,得到杂质种类对压降...  相似文献   

6.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CO2驱油(CCUS-EOR)是其中最主要的CO2利用方式。梳理了CCUS-EOR整个流程,系统阐述了捕集技术、输送方式和驱油封存过程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针对捕集过程,着重分析了不同CO2捕集技术的优缺点、成本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了中国在大规模碳捕集成本和捕集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输送过程,着重分析了超临界管道输送面临的挑战如管道建设、管输工艺和管输设备等方面;针对CO2驱油过程,着重分析了中国在CCUS-EOR技术上的技术水平、应用规模及生产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CO2封存过程,侧重对埋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列举了可能的CO2泄漏监测方法。中国的双碳政策指引、主要产油盆地周边源汇匹配、储量丰富的低渗透油藏都为CCUS-EOR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大规模低浓度捕集技术、长距离超临界管道输送技术、规模化驱油埋存、智能化监测技术等方面与国外较为成熟的工业化C...  相似文献   

7.
密相/超临界CO2管道止裂韧性预测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已有的止裂韧性预测模型尚不能准确预测密相/超临界CO2管道的止裂韧性。超临界CO2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是确定超临界CO2管道止裂韧性的最佳方法,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11次超临界CO2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国内尚属空白。从基本情况、试验工况和参数、试验目的和结果等几个主要方向细致分析、总结和对比现有CO2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为后续国内CO2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为CO2管道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吴文  钟桂香  黄卫锋 《焊管》2023,(12):64-71
2020年发生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一起CO2管道断裂事故,引发对CO2管道安全的广泛关注。该管道于2009年投产,输送超临界态CO2,最高设计压力14.9 MPa,管径610 mm,采用API 5L PSL2 X80 HFW钢管,是目前钢级最高的超临界态CO2长距离输送管道。该事故是大雨造成事故地点上游土壤移动引起管段轴向应变过大导致环焊缝失效,调查未发现钢管母材和环焊缝缺陷,母材和环焊缝性能均满足当时标准要求,但调查结果也显示环焊缝强度低于母材。编译并汇总了美国管道和危险品安全管理局(PHMSA)发布的事故调查报告及有关重要信息,介绍了事故调查采用的根本原因分析步骤及主要内容、分析结论、管道重新启用情况及CO2管道安全的工作措施等,供国内管道行业从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CO2超临界态输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CO2管道输送效率,一般采用超临界密相输送。为此,利用组分热力学模型以及水力学模型,分别对CO2液化管道输送、超临界输送和密相输送进行分析研究,对不同相态条件下的管道输送规律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压力、温度等在输送过程的变化规律,并就压降-长度关系、压降-二氧化碳摩尔流量关系和压降-内径关系对3种输送方式进行了对比,得到如下结论:在相同的情况下,超临界输送时的压降比液化输送和密相输送的压降值要大,而液化输送的压降比密相输送大;超临界输送和密相输送的压力都很高,输送过程中基本不会发生气化,而液化输送随着输送过程中压力的降低、温度的升高,CO2很容易气化;不同的输送方式无论从经济性还是能耗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输送状态的选择要根据整个系统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高压CO2管道运行过程中可能因为腐蚀或外部因素发生泄漏,由于CO2相态复杂,管内压力相应产生复杂动态响应变化,管内压力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减压波预测、管材韧性止裂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不同工况下管道泄漏过程中管内压力变化特性,基于等熵原理建立了高压CO2管道泄漏管内动态压力计算模型,并结合工业规模CO2管道泄漏实验数据以及HYSYS软件计算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比HYSYS软件,新建模型对于高压CO2管道泄漏过程压降的预测与实验结果更吻合,平均预测误差为3.9%,表明新建模型可以准确预测高压CO2管道泄漏过程管内压力的动态响应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高压CO2管道泄漏过程管内动态减压特征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CO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当CO2管道超压时可采用节流方式泄压,但节流易导致管内温度场骤变,有可能会造成干冰堵塞或管道低温损伤,因而研究CO2节流特性对于CO2管道安全泄放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立纯CO2等焓节流模型,给出了考虑相变的CO2节流后温度的计算方法,并与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对比,分析了CO2的焦耳-汤姆逊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处于正常输送工况(20 MPa以下)的CO2节流时将产生温降效应;由于CO2临界点温度和压力较高,其节流后容易进入两相区,使温度和密度发生突变。因此,进一步讨论了改变节流控制参数(入口温度、入口压力和出口压力)对节流出口温度的影响。结论认为:①在节流压力一定时,提高入口温度使超临界CO2不易进入两相区,但使密相CO2更易进入两相区;②若节流进入两相区,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入口压力对出口温度没有影响;③当节流入口条件一定时,出口压力为临界压力时是形成两相流的分界压力,出口压力为三相点压力时是形成干冰的分界压力。该研究成果对CO2管道的节流控制和干冰堵塞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CO2地质封存技术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地质封存系统泄漏风险的评价是确保CO2安全高效封存的前提。针对CO2泄漏风险,系统论述了CO2地质封存系统中井筒和盖层因素对CO2泄漏风险的影响机理,包括固井质量、CO2腐蚀及井筒组合体受交变应力损坏等,以及盖地比、盖层厚度、岩性等对盖层低速渗漏和高速泄漏的影响。最后,论述了基于上述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井筒泄漏风险评价方法、盖层泄漏风险评价方法和CO2封存系统泄漏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并指出了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该研究可为CO2地质封存工程中的选址、选层和泄漏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碳捕集与封存(CCS)是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在CO2地质封存过程中,由于地质原因造成的封存泄漏会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和影响,因此亟需寻求一种对CO2封存的安全性进行持续监测的方法。本文针对我国第一个咸水层CO2封存全流程CCS项目—神华10×104t/a CCS,基于鄂尔多斯盆地CO2封存的地质条件,通过对各示踪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可行性的比较分析,建立了一种用于监测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泄漏的气体示踪剂优选标准,优选出化学性质稳定、环境背景值低的六氟化硫(SF6)作为鄂尔多斯盆地CO2地质封存的气体示踪剂,并考察了SF6-CO2体系在咸水层和空气中的吸附扩散行为。结果表明,SF6具有咸水层吸附量少,示踪配伍性好的特点,可作为神华CCS项目的CO2封存泄漏监测的一种气体示踪剂。  相似文献   

14.
CO2的埋存与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相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2捕集与埋存可实现大气中CO2的有效降低,但成本高昂,而处于特定温度压力范围的气藏可保证超临界CO2的稳定埋存,是其理想的埋存靶场。研究认为:气藏中所储存的具有开发潜力的天然气会挤占超临界CO2的地层空间,影响其稳定埋存;选择适合的超临界CO2稳定埋存深度,在埋存的同时利用CO2驱替开采天然气,有利于CO2埋存并降低成本;在向气藏注入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过程中,CO2驱替地层天然气的过程是“混相驱替”。根据PY干气藏温度、压力条件,在CO2与天然气混合体系PVT相态特性实验测试基础上,运用状态方程模拟方法,分析了3种不同流体带特别是超临界CO2天然气过渡带的偏差系数、地下体积比、密度、黏度的变化,明确了利用气藏实施超临界CO2稳定埋存与注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相互配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据此给出PY气藏在实施注入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时,超临界CO2可行的注入深度和采气压力范围。  相似文献   

15.
在含CO2的天然气藏中实施CO2长期稳定埋存并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实现CO2的规模化综合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以一个真实的含CO2浅层废弃气藏为埋存靶场,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设计了纵向非均质气藏剖面模型,用于研究气藏储层在正韵律、反韵律以及复合韵律条件下气体运移对超临界CO2稳定埋存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了重力分异和地层非均质性条件下的流体运移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韵律剖面模型在注超临界CO2埋存及开采剩余天然气过程中,作为反韵律的目标气藏注超临界CO2埋存过程在生产井突破最晚,吸入的超临界CO2量最大,天然气累计采出量最多,其超临界CO2埋存潜力相对最大;重力分异可引起超临界CO2与天然气之间产生非平衡态相的分离,天然气向气藏高部位运移,CO2最终趋向于形成“超临界CO2垫气”,可以很稳定地沉积在气藏下部形成“垫气”埋存。该成果为实现CO2减排、降低CO2捕集与埋存技术(CCS)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O2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其中CO2管道输送是最重要的一环。从CCUS技术和CO2管道设计两个维度综述了国内外CO2捕集、CO2运输、CO2封存和CO2利用的研究进展,针对运输过程,着重从工艺设计、杂质、含水量、止裂控制和风险评估等方面梳理了CO2管道设计的研究成果。中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CCUS技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等机构分别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聚焦CCUS发展的各个环节。虽然中国尚处于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相信随着科研人员的努力会很快赶超发达国家,跻身第一方阵。研究结果旨在为中国的CCUS技术发展提供参考,促进中国CCUS技术的推广实施和CO2管道的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17.
利用计算 流体力学方法模拟了超临界CO2喷射压裂过程中的孔内流场,对比和分析了超临界CO2喷射压裂与水力喷射压裂的增压效果,并研究了各参数对超临界CO2喷射压裂增压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喷射压裂在相同条件下具有比水力喷射压裂更强的孔内增压效果,在喷嘴压降为30 MPa时,其增压值比水力喷射压裂高2.4 MPa;超临界CO2喷射压裂的孔内增压值随着喷嘴压降和喷嘴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套管孔径的增大而减小,且不受环空压力和超临界CO2流体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低渗致密气藏采收率,探索研究将CO2注入气藏中,实验与数模相结合论证超临界CO2驱替天然气的驱替机理。首先,通过超临界CO2-天然气相态实验研究CO2与天然气混合规律。平衡相行为实验定量测定了储层条件CO2与天然气的物性参数,结果表明CO2与天然气的物性差异有利于CO2驱替天然气提高采收率以及封存。超临界CO2-天然气扩散实验论证了CO2与天然气混合过程中驱替前沿的混合程度,结果表明CO2在天然气中的扩散度不高,可形成较窄的互溶混相带,实现CO2有效驱替。在分析了CO2与天然气混合特征的基础上,开展致密储层CO2驱替天然气长岩心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12%,超临界CO2驱可有效提高致密气采收率。最后,以相态及驱替实验为基础,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长岩心模型,单注单采倾角机理模型及背斜模型,系统证实了超临界CO2驱替天然气的驱替机理。通过分析认为,CO2与天然气驱替前沿部分混溶,一方面保持了气藏压力,另一方面超临界CO2沉降在气藏圈闭下部形成“垫气”提高了天然气采收率。从实验及数值模拟两方面系统论证超临界CO2的驱替机理,为探索注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选区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超临界CO2在水平段环空的携砂性能,分析关键施工参数对其携砂性能的影响,根据相似原理设计了超临界CO2水平环空携砂试验装置,试验研究了超临界CO2注入质量流量、砂比、出口压力和流体温度对砂粒在水平环空中运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能够以悬浮输送的方式在水平环空内有效携砂,增大其质量流量,会增强环空内流体的紊流强度,进而提高悬浮携砂效果;在较高砂比下,水平环空底部更容易出现砂床,使过流面积减小,从而使砂粒运移速度增大;在相同注入条件下,环空内砂粒运移速度随出口压力升高而降低,但降低幅度逐渐减小;在合理温度范围内提高流体温度,有利于减少环空内砂粒的堆积。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2钻井和超临界CO2压裂优化设计关键施工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四川省长宁县双河镇燕子村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研制的三轴渗流装置,开展了考虑注入压力和体积应力影响的页岩中超临界CO2渗流及增透规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页岩中超临界CO2渗透率随着孔隙压力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当孔隙压力较小时存在Klinkenberg效应;随体积应力的增大渗透率逐渐减小,曲线基本呈现负指数变化规律。开展不同增透条件下页岩中CH4渗流实验,宏观量化分析超临界CO2注入压力对于页岩增透效果的影响,可以得出随着超临界CO2注入压力的增加,CH4渗透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先上升后下降,即超临界CO2注入压力为9.5MPa时增透效果最为明显。通过微观分析页岩元素含量得出超临界CO2可以萃取和溶解页岩中的O、Ca、Mg等矿物元素,有效促进页岩内部微孔隙的发育,致使页岩渗透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