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黄辰璐 《烹调知识》2008,(12):10-10
清代大诗人袁枚(1716—1797),不仅在文坛上享有盛名数十年,而且也是以爱吃、懂吃、善烹饪著称的大美食家而闻名江南,其所著《随园食单》就是中华民族烹饪文化史上的瑰宝。“食单”里有一道“随园”名肴叫“鸭糊涂”,据笔者查考,其莱名与郑板桥的著名书法“难得糊涂”题词有关。  相似文献   

2.
吴梅森是相交已有十多年的好朋友,原先是卢湾区工人俱乐部主任,也是书生一介。不过彼书生非此书生,梅森一旦踏入餐饮界门槛后,突飞猛进,今非昔比。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在淮海路开出“糊涂餐厅”,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相号召,整日里高朋满座。后来得益于贤内助的创意,在新民晚报中缝连刊几十天“吃蟹到名都”五个大字,座落于茂名南路复兴中路口的“名都酒家”一炮打响,其夫人也终于成为“上海滩上蟹吃得最多的女人”之一。到“名都”吃蟹的有聂卫平、陈逸飞等名流以及德、日、美、意等国老外,更无论港、澳、台观光客、寻根人。“名都”者,真是“名”人相会之“都”也。  相似文献   

3.
61岁的中国烹饪大师杜广贝非常欣没赏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他喜欢自嘲自己是个“没有理想”的人,简简单单做人,简简单单做菜。即便获得了中国烹饪大师金爵奖的殊荣,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袁枚,不仅是著名的文人,而且也是位爱吃、懂吃的老饕,所著《随园食单》成为世界烹饪文化的瑰宝。食单中有一道“鸭糊涂”菜,其名与郑板桥颇有干系。 袁枚比郑板桥小24岁,两人会晤前就彼此倾慕,建立了深厚的文字之交。郑板桥对袁枚的才华十分赞赏,有《赠袁枚》诗曰,“宝藏美妇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贪”。《清史稿·郑燮传》载:郑板桥听传言袁枚死了,“顿首痛哭不已”。1763年,两人相会于两淮都转卢雅雨的宴席上,论诗画,诉衷肠,此后交情更深。袁枚有  相似文献   

5.
健康要诀     
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两个基本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做到小事糊涂,大事清楚。郑板桥说:"难得糊涂"。三大忘记:忘记自己的年龄,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过去的恩怨。四个有:有个老伴,有些老本,有群老友,有间老屋。五个最好: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许广崇 《中国酒》2009,(10):66-67
“难得糊涂”酒文化品牌确实已经落入俗套,当然仍然有可贵之处,贵在“难得”。红楼梦酒应该全面导入《红楼梦》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个性,实现红楼梦酒品牌文化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三绝之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这三真的发挥,酒起了微妙的作用。他从什么时候开始喝酒的,无从考证。有一封从范县衙中寄出的家书,要他弟弟买下“鹦鹉桥至杏花楼一带隙地”做宅子,信中说:“幼时饮酒其旁,见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心窃乐之。”可见他年岁很小就开始喝酒了。71岁的时候,应邀与诸名人泛舟红桥,各记以诗,有“红桥酒影风灯乱,山左官声竹马  相似文献   

8.
酒与才子     
褚灿 《酿酒科技》2000,(6):89-89,91
清初才子张潮 ,江南名士 ,多才多艺 ,性情旷达 ,交游甚广 ;一生科场不利 ,仕途蹇塞 ,又曾遭陷害入狱 ,因而纵情山水园艺 ,有隐士之风。才子有著作多种问世 ,小品文集《幽梦影》为其佳作之一。该书内容极其广泛 ,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山水花鸟、生活文化 ;文辞优美 ,雅趣盎然。书中短文219则 ,谈酒话题散见于22处 ,虽不能据此说才子对酒情有独钟 ,也算得上性有偏爱 ;而由酒所引发之妙语隽思 ,颇觉耐人品味。才子远离官场 ,淡泊名利 ,然而他说“千般易淡 ,未淡者美酒三杯” ,“无酒则已 ,有则必饮” ,他与李白“莫使金樽空对月”唱的…  相似文献   

9.
宴饮时,所行的饮酒之规则,谓之酒令.以行酒令而助饮兴的历史,最早起于周期,时有“酒官”之制,而饮酒设官,则在《周礼·天官》中已有记载.自汉以后,饮酒之风遍及民间,酒令也就由等级森严的饮酒礼仪变成了一种罚人饮酒的游戏了.  相似文献   

10.
民以食为天,历代文人也不能免俗,所以,文人中不仅出了诸如李白,白居易、皮日休这样一些豪饮的酒客,也留下许多有关“食”的轶事,这里信手拈上几则: 清代名盛天下的书画大家郑板桥,以爱吃狗肉而遐迩闻名,他对狗肉偏爱到“宁可三日无饮,不可一日无此尤物”的地步。朋友中有谁家杀了狗,他即使手中的公务再急,也会推置一边不顾,赶去大啖一顿,以快朵颐。他在山东潍坊  相似文献   

11.
闲话酒令     
自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出现酒以后,酒文化就随之发展起来,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酒法、酒德、酒文、酒令等。酒令是人们饮酒时助共取东的一种游成。酒个脱胎于西周的酒官制度,当时除有主管全国酒类监造和供奉的酒官外,还有专门监督饮酒礼仪的酒官,又称“酒监”“酒史”等,最初是监督酒利,责人少饮,以避免酗酒乱德,后来渐渐演变为使人尽兴而饮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人聚饮的流行,酒夺得到充分的发展,盛行于唐代,极盛于清代。唐代以后,大多数酒令B益通俗、灵活、大众化,酒令发展到现在,几乎是以俗分为主了。酒令是活跃气氛…  相似文献   

12.
和茶结下不解之缘 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1693-1765),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故事。在各地流传的有关郑板桥的故事中,有不少都是关于他饮食生活的佳话。郑板桥一生和某结下不解之缘,他不只善于饮茶,而且善于评茶和讲究茶道。可以说茶还帮助塑造了郑板桥“粗茶淡饭”的典型文人形象。 这方面,饶有趣味的是他的一些“茶诗”。诸如,《寄松风上人》:“云补断桥六月雨,松扶古段三时寒。笋脯茶油新麦饭,几时猿鹤来同餐”;《赠博也上人》:“黄泥小灶茶烹陆,白雨的窗字学颜。独有老僧无一事,水禽沙鸟听关关”。郑板桥笔下的茶…  相似文献   

13.
张岩 《中国酒》2011,(11):9-9
祝贺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会员代表大会暨换届选举大会胜利召开 一位诗人说过.“诗是水中酒.酒是文中诗“。他对诗酒文化关系的诠释.十分令人折服。而家喻户晓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古诗名句,则更为贴切、更为透彻、更为清晰地道出了诗与酒的血肉之感、之情.之亲。  相似文献   

14.
九两酒(九)     
从前有个摆渡的艄公心术不正,每每船到江心就要向乘客敲竹杠,激起公愤,合计教训他.有位聪明的老人受众人之托,要惩治这个贪心的艄公.一天,他带了九两酒去赶渡船,船到江心,艄公插篙停船,要老人再付一份船钱.老人说:“我现在腰无分文,只有这九两酒,就给你  相似文献   

15.
记忆中的推汤圆已是近20年前的事了……如今,吃汤圆早已不再是春节仅有的隆重“待遇”了酒米·元宵推汤圆撰文:李祥林后新感摄影:唐跃武老四川们把日常煮饭用的米称作“饭米”,而把春节做汤圆用的米称作“酒米”。酒米者,糯米也,那是稻米家族的一个变种,以粘性忒强著称。但“酒米”之名,《辞海》无载,《现代汉语词典》也难觅踪影,显然它不登全中国认同的大雅之堂,应是土头土脑、土生土长的老四川方言。“药酒浓无敌”(杜甫)、“万里桥边多酒家”(张籍)、“益州官楼酒如海”(陆游),地灵人杰的巴山蜀水,酒文化自古发达,米…  相似文献   

16.
《上海调味品》2008,(1):8-9
老馋属猴,年逾花甲,之灵感往往是在同聪明的老板“天山论道”中得来的。如老馋很愿意同雍福会的汪兴政先生交往,他极聪明,一言一行,一个“动作”,总会透露出超人的睿智。他另一个品牌鲜墙房,一款“十八鲜”,多少店家学来学去学不像。他有一家叫“乾门”的店中,以有几十道门而著称。鲜墙房永安店有一道”瑶柱焖葱”太好吃。当然,最精彩、最神秘的大手笔应该是雍福会了。在餐厅北面壁上的对联说的是:  相似文献   

17.
初秋的一天,我驱车来到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在市中心一座仿古式建筑的大门上方,由中国前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所题“郑板桥纪念馆”几个大字,历历在目。纪念馆不大的天井内有郑板桥塑像(见图),还有水池、喷泉、花卉等,显得特别雅观。郑板桥生平事迹展览分为:读书教馆、卖画仕游、作吏山东、罢官归里、艺术成就等几大部分,每个大部分内又分几个小部分,介绍得十分详细。以前我只知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以画竹闻名,参观后才对郑板桥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郑板桥是他的号,他本名郑燮,字克柔,生于1697年,卒于1765年,江苏兴化人,是清代…  相似文献   

18.
1752、汪曾祺每次外出买菜,都要带小酒瓶到小酒馆喝酒,然后再打一瓶带回晚饭时喝。有次买菜回来,找不到小酒瓶,整晚闷闷不乐。次日再去,发现小酒瓶在酒馆货架顶上。他激动地说:“那是我的。”服务员说:“知道是你的!昨天喝糊涂了吧?我打了酒一回头,你都没影儿了!”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除兰竹外,郑板桥对芦荟也情有独钟。许多人喜欢郑板桥,在很大程度上是喜欢他的芦荟画、芦荟诗,乃至芦荟一样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365~427)是我国东晋后期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中曾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就是这位著名的田园诗人,平生却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单《饮酒》诗就写了二十首。南朝文学家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可见陶渊明是个以酒为题来抒情写意和寄托抱负的清逸之士。陶渊明不但喜欢喝酒,到了“不可一日无酒”的地步,而且他还很会喝酒,“觞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