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SLQ-6型测定仪法测定粗纤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粮食、饲料纤维素含量是评定粮食加工精度高低及饲料检测中营养评估的项目,将SLQ6型粗纤维测定仪应用到粗纤维的测定,具有准确、快速、省力、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膳食纤维测定方法应用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薯渣固态发酵产物为检测样品,对使用酶-重量法测定样品过程中的酶反应容器、预处理方式和助滤剂的选择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方法为:使用具塞刻度试管作为酶反应容器,样品酶解前需微波高火1 min,选用玻璃棉助滤,改进方法测定结果精密度小于6%,回收率接近100%.改进方法可以实现甘薯渣发酵型膳食纤维的准确测定,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3.
应用纤维素测定仪测定烟草中的纤维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石英砂为助滤荆,采用Fibertec2010型纤维素测定仪测定了31个烟草样品中半纤维素、纤维素、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和粗纤维素含量.结果表明:①该测定仪6根浸提柱同时分析烟叶中半纤维素、纤维素、ADL和粗纤维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82%、1.71%、4.79%、1.77%,1根浸提柱4次重复分析的RSD分别为1.61%、1.06%、3.72%、1.80%;②同一品种3部位烟叶的半纤维素、纤维素、ADL和粗纤维素的含量差别不大;③白肋烟中的纤维素和粗纤维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烤烟;④再造烟叶中的纤维素和粗纤维素含量远高于烤烟各组分的含量;⑤与低档卷烟相比,高档卷烟的半纤维素含量高,纤维素、ADL和粗纤维素含量低.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样品脱脂与不脱脂处理对稻谷中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脱脂处理,样品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显著高于未经脱脂处理的测定结果(p〈0.05,配对秩和检验),两者之间的估计转换系数为0.89,直线相关性显著,达到0.9584,回归方程为y=0.791x+1.7926。由此可见,不脱脂处理简化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是可行的,为育种和种子品质的快速评价提供了一种简化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纤维素粉和硅藻土助滤剂在过滤酱油,白酒,水解大豆等蛋白液方面的应用,目的在于推广纤维素助滤剂在食品方面的应用,并逐渐取代硅藻土助滤剂。采用真空布式抽滤杯,将种助滤剂对比过滤相同料液,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粉助滤剂在提高滤速,保持风味,再生利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过滤精度稍差于硅藻土,比较适合过滤精度要求不高,滤速要求较大的料液的过滤。  相似文献   

6.
以羽扇豆粉为原料,对其进行脱脂、研磨和气流分级处理后得到粗粉、腔细和细粉3个分级样品。然后对其蛋白含量、抗氧化性、颗粒形态、粒径分布和热稳定性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气流分级法能改变分级产物中蛋白含量,但对其抗氧化性的影响不明显。扫描电镜和粒径分布结果表明分级造成蛋白更多地集中在细粉中,粗粉中蛋白含量显著下降。热重分析表明,脱脂和气流分级不影响物料的热稳定性,是一种有效提高蛋白含量的方法。研究还对添加不同羽扇豆粉的面条进行糊化和消化分析,发现添加羽扇豆粉后导致面条的消化性能下降,脱脂会造成面条的消化性有所提高,添加细粉后样品消化性为最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声波脱脂与恒温干燥平衡水分方法,对国标法测定直链淀粉的前处理条件进行改进,利用配套的直链淀粉速测仪对大米中的直链淀粉进行检测,并用国标法进行验证,建立了以比色法为基础的直链淀粉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实验,确定了水温50℃,时间50 min为超声波脱脂样品的最佳条件;105℃干燥80 min为平衡样品水分的最佳条件。比对结果 T检验显示两种检测方法的测定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该方法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人为误差,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重复性与再现性。  相似文献   

8.
自动脂肪测定仪在大豆脂肪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不同品种的大豆样品,经粉碎后分别用自动脂肪测定仪(FAFA)及索氏脂肪抽提器对照测定其脂肪含量。结果表明,大豆样品经Perten3100实验磨粉碎,用FAFA进行脂肪含量测定,浸泡时间30min,抽提时间60min,取得了与国标方法相同的结果,而且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利用甲基紫为示踪物,测定采用磁性金属物测定仪进行混匀的小麦粉样品的混合均匀度的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5min后,能够达到我们所要求的均匀度,并且不会对其他检测项目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用于食品过敏原检测的榛子标准样品缺乏的问题,将精选的榛子果仁经粉碎、正己烷脱脂、过筛处理制成呈松散状的脱脂细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进行验证,并比较脱脂前后榛子特性值的变化,进行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及定值分析。制备好的符合条件的脱脂榛子粉标准样品,用于qPCR 和ELISA 检出限的验证。结果表明,未经脱脂处理的榛子粉样品Oleosin 基因Ct 值为26.22±0.47,脱脂处理后的Ct 值为25.80±0.31;经方差分析,在95%置信概率下,两种方法测定值计算得到的F 比分别为2.17 和2.10,均小于F 临界值F0.05(14,15)=2.42,表现出良好的均匀性;两种方法测定值的|b1|分别为0.011 67 和0.000 24,均小于t(0.95,n-2)×s(b1),统计量p 值分别为0.08和0.054(p>0.05);群组间统计量p 值分别为0.14 和0.27(p>0.05),稳定性良好;经验证,ELISA 方法相比qPCR 具有更好的检测灵敏度,可检测到食品中0.000 1%含量的榛子残留物。  相似文献   

11.
为了指导生产,实现膨化大豆粉生产线在线检测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在膨化大豆粉生产线安装近红外光谱仪,并将在线检测数据与国标方法(人工取样)检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线近红外光谱仪测定膨化大豆粉样品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结果与国标方法接近,符合国标允许误差要求;配套的全自动镜头吹扫系统可有效去除黏附在采集窗口上的膨化大豆粉,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践证明,将在线近红外光谱仪应用于膨化大豆粉生产上,完全能满足膨化大豆粉加工行业在线实时监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辐照处理对大豆膳食纤维粉品质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0、2、4、6、8、10 kGy辐照处理大豆膳食纤维粉,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表征不同辐照剂量对其微观结构和基本结构的影响;并对比辐照前后膳食纤维组成成分、持水力、结合水力、黏度、色泽的变化,以及辐照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未经辐照处理的大豆膳食纤维粉相比,辐照后的大豆膳食纤维微观结构更为蓬松,理化性质明显改善。在4~8 kGy辐照剂量范围内,SDF含量增加了16.88%,IDF含量减少了13.74%,持水力最大为18.37 g/g,结合水力最大为32.84 g/g,黏度提高,色泽白度降低。经辐照的大豆膳食纤维粉,菌落总数减少,霉菌、酵母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制备豆粉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的复合酶酶解豆粉提高豆粉的溶解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复合酶酶解工艺制备高溶解性豆粉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优酶的添加量为1.2%,酶解时间为45 min,酶解温度为60℃,酶解pH值为6。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豆粉的溶解性为89.45%,与传统的豆粉以及单一酶酶解的豆粉溶解性相比提高了近15%,表明复合酶酶解工艺可以显著提高豆粉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14.
脱脂豆粉酶解与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营养丰富,发酵处理能提高其营养价值,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脱脂豆粉是大豆经冷压榨提油后磨粉得到的产物,粗蛋白含量高达40%,仍具有良好的食用加工性能。但脱脂豆粉口感较粗,豆腥味浓,难以直接应用到食品生产中。文中对脱脂豆粉的酶解和微生物发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酶解豆粉氨基酸态氮含量较高,达到2.26g/100g,但是,容易产生苦味,有小颗粒感;微生物发酵豆粉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1.82g/100g,口感细腻,稍甜,酸味柔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面粉、豆纤维粉、橙皮糖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豆纤维粉添加量、橙皮糖添加量、糖油质量比(黄油与糖粉的比值)对豆纤维橙味曲奇饼干的感官评分和硬度的影响。按Box-Behnken法设计试验方案,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多元二次非线性回归方程,以感官评分为指标,优化豆纤维橙味曲奇饼干配方,确定豆纤维粉添加量、橙皮糖添加量、糖油质量比。结果表明,豆纤维橙味曲奇饼干的最佳添加量为:豆纤维粉添加量为26%(以面粉与豆纤维粉的总量为基准)、橙皮糖添加量为16%、糖油质量比为2:1。在此条件下的曲奇饼干色泽均匀,硬度、甜度适中,并具有橙皮特有的清香以及豆纤维食品的独特口感,其感官评分为(87.3±1.1)分,与预测值87.7分接近,偏差为0.4%,说明该模型下确定的产品配方对实际生产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带皮豆渣为原料,分别通过正交实验、Box-Behnken实验方法对改性大豆纤维粉制备工艺中的脱腥、酶法改性工序进行参数优化,确定的脱腥工艺参数为:液料比1: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40min,pH5.0;采用纤维素酶进行酶法改性工艺参数为:酶浓度1.57%,酶解时间3.02h,酶解温度50.35℃,酶解pH5.13.  相似文献   

17.
研究低能量高蛋白饼干的制作工艺以及大豆纤维粉和大豆分离蛋白对饼干品质和质构性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饼干的感官以及质构测定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饼干的最佳配方是面粉100 g、大豆纤维粉10 g、大豆分离蛋白6 g、油脂20 g、水55 mL,零卡糖15 g、小苏打0.6 g、碳酸氢铵0.6 g、葡萄糖酸内酯1 g、单甘脂0.85 g、食盐1 g、2~3滴香精。  相似文献   

18.
运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豆饼粉和玉米浆粉浓度。回归分析表明,培养基中豆饼粉、玉米浆粉的含量及其配比对多糖产量有显著影响。通过岭脊分析寻优得出:豆饼粉浓度为16.5g/L、玉米浆粉浓度为3.5g/L时,胞外粗多糖产量最高达3.31g/L。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豆粉的致敏性,扩大其应用,采用限制性酶解制备豆粉。以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为限制性酶解用酶,研究不同的酶制剂及酶解时间对豆粉的致敏性、溶解性、表面疏水性及乳化性的影响,并对豆粉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豆粉的致敏性降低,溶解性、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增加;其中利用木瓜蛋白酶酶解30 min制备的豆粉致敏原含量最低,为1. 95%,溶解性最高,为88. 55%,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最大,分别为182. 4 m2/g和120. 8 min;利用SDS-PAGE电泳发现,酶解作用使豆粉蛋白质中的7S和11S降解,生成小分子的肽类,从而降低豆粉的致敏性;利用木瓜蛋白酶酶解20 min制备的豆粉口感与传统市售豆粉相似。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豆渣利用率,改善其风味和口感,拓宽豆渣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本研究以豆渣为主要原料,与低筋粉进行调配后制得复配粉,并对其进行挤压膨化处理。以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挤压膨化工艺。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和粒度仪对挤压膨化前后复配粉的官能团及粒度进行分析,差示量热扫描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挤压膨化加工参数为物料水分30%、挤压温度180℃、螺杆转速160 r/min。此时复配粉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由3.11%提升至15.47%,挤压膨化后复配粉的持水性由3.45 g/g提升至4.86 g/g,复配粉的持油性由2.27 g/g提升至4.85 g/g;挤压膨化后复配粉中的膳食纤维,红外光谱图具有显著的糖类特征吸收峰;挤压膨化后复配粉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粒度减小;挤压膨化后复配粉具有高度的热稳定性。综上,经过挤压膨化改性后豆渣复配粉的理化性质有着明显的提升,本研究为豆渣改性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