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聚碳硅烷与钛酸丁酯的反应,合成了含钛聚碳硅烷 PTC-Ⅰ(Ti/Si 原子比=0.02—0.04)。PTC-Ⅰ的可纺性与熔点随 Ti 含量增加而有规律地变化。由二苯基硅二醇与钛酸丁酯的反应,可制得低聚体的聚钛硅氧烷,将其与聚碳硅烷反应,可以合成具有更高 Ti 含量的聚合物PTC-Ⅱ(Ti/Si 原子比=0.10)。PTC-Ⅰ与 PTC-Ⅱ都具有良好的可纺性,以它们作为先驱体制得了含 Ti 的 SiC 纤维。  相似文献   

2.
从聚硅烷(PS)与钛酸丁酯(Ti(OBu)_4)出发,不用任何反应促进剂直接合成了含 Ti 的 SiC 纤维的先驱体聚钛碳硅烷(PTC—Ⅲ)。在这一反应中,PS 裂解为含 Si—H 键的低分子聚硅烷(LPS)。LPS 的的 Si—H 键与 Ti(OBu)_4反应并伴随着发生 Si-Si 骨架向 Si—C 骨架的转化。从 PTC—Ⅲ出发已制得了有良好力学性能的含 Ti 的 SiC 纤维。本文研究了 PS 与 Ti(OBu)_4的反应及其对 PTC 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低电阻率SiC纤维先驱体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将聚二甲基硅烷(PDMS)与聚氯乙烯(PVC)共裂解合成制备低电阻率SiC纤维先驱体聚合物,并利用元素分析,IR、NMR等手段对该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结构与原料中聚氯乙烯有关,当聚氯乙烯含量较高时,生成的先驱体聚合物既有聚碳硅烷的结构特征,又具有-CH=CH-共轭结构特征的-(SiCH3-CH2)-n-(CH=CH)-m嵌段共聚物。而当聚氯乙烯含量较低时,生成的先驱体为高度支化的聚碳硅烷结构的聚合物,先驱体中的碳含量随原料中的聚氯乙烯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硼酸丁酯存在下由低分子聚硅烷(LPS)合成聚碳硅烷(PC)的反应。结果表明,硼酸丁酯具有催化聚合的作用,可在较低温度下合成较高分子量的产物。研究了合成条件对产物特性的影响,并对催化作用原理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SiC连续纤维增强Ti基复合材料界面反应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本课题组在TMC界面反应研究上的最新进展,预测了TMC界面反应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低比电阻Si—Ti—C—O纤维先驱体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液体聚硅烷( L P S) 与钛酸四丁酯 Ti ( O Bu)4 反应合成了不同钛含量的聚钛碳硅烷先驱体,经熔融纺丝、不熔化处理及高温烧结等工艺制备出比电阻为106 ~103 Ω·cm 的 Si Ti C O 纤维. 用 I R、 G P C、 V P O、 T G、 D T A 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聚钛碳硅烷的组成、结构与特性及其与含钛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SiC纤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驱体法制备的SiC纤维是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的关键增强材料. 在过去三十年里, 已发展了三代SiC纤维. 本文综述了三代SiC纤维制备工艺、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发展变化情况, 分析了SiC纤维的耐高温、抗氧化、模量和高温抗蠕变性能与其组成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总结了提高纤维性能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SiC纤维增强Ti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重点分析了C涂层对界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涂层可以明显改善纤维和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状况;SiC/C/Ti-6Al-4V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产物是主要为TiC,而无C涂层SiC/Ti-6Al-4V的界面反应产物为TiC,Ti5Si3和Ti3SiC2界面反应层生长受扩散控制,其厚度增长满足抛物线生长规律,SiC/C/Ti-6Al-4V由于C涂层消耗完毕前后的不同情况,其界面反应层生长并不完全符合这一规律,C涂层的存在可以有效的抑制界面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0.
SiC-C纤维有机先驱体流变可纺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SiC纤维的先驱体聚碳硅烷与碳纤维先驱体沥青共混得到叮制备SiC-C纤维的先驱体PC-P共混物。它的流变纺丝性与组份聚碳硅烷和沥青的性质相关,只有两组份的可纺丝温度区间叠合,才可以得到可纺性好的PC-P共混先驱体。此研究结果对SiC-C纤维选择聚碳硅烷和沥青组份及共混工艺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SiC-C纤维有机先驱体流变可纺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SiC纤维的先驱体聚碳硅烷与碳纤维先驱体沥青共混得到叮制备SiC-C纤维的先驱体PC-P共混物。它的流变纺丝性与组份聚碳硅烷和沥青的性质相关,只有两组份的可纺丝温度区间叠合,才可以得到可纺性好的PC-P共混先驱体。此研究结果对SiC-C纤维选择聚碳硅烷和沥青组份及共混工艺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SiC纤维增强Ti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重点分析了C涂层对界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涂层可以明显改善纤维和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状况;SiC/C/Ti-6A1-4V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产物是主要为TiC,而无C涂层SiC/Ti-6A1—4V的界面反应产物为TiC,Ti5Si3和Ti3SiC2界面反应层生长受扩散控制,其厚度增长满足抛物线生长规律,SiC/C/Ti-6A1—4V由于C涂层消耗完毕前后的不同情况,其界面反应层生长并不完全符合这一规律,C涂层的存在可以有效的抑制界面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柔性陶瓷三元层状碳化物Ti3SiC2的金属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i3SiC2兼有金属和陶瓷材料的优异性能,是新一代高性能高温结构材料、电工材料、自润滑轴承的理想侯选对象。重点介绍制备Ti3SiC2的主要方法:气相沉积法、自蔓延高温合成法、热压和热等静压法、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并论述了Ti3SiC2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聚硅碳硅烷和乙酰丙酮铝为原料,在反应装置的裂解柱中加入填料,在常压下合成了聚铝碳硅烷.结果表明:添加填料使合成聚铝碳硅烷的时间缩短46%,聚铝碳硅烷的从1008增大到2436,分子量的分布变窄,—Si—Si—键的含量低;在N_2气氛中,在400℃以下失重减少,在1200℃陶瓷的产率从65%提高到69%;加入填料可促进—Si—Si—链转化为—Si—C—Si—链,制备出的聚铝碳硅烷纤维在预氧化过程中氧的增重少,预氧化烧成后得到的Si—Al—C—O连续纤维强度为2.1 GPa,在Ar中1800℃烧结可得到致密的SiC(Al)纤维.纤维的结晶行为与不加填料时的类似.  相似文献   

15.
汪长安  汤珂 《材料导报》2000,(Z10):256-258
从TiC和Ti3SiC2的晶体结构出发,分析了析出的TiCx晶粒与Ti3SiC2晶粒的位相匹配关系和析出行为,研究了TiCx晶粒的析出对Ti3SiC2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TiCx在Ti3SiC2的基面上析出,二者之间的界面分别为TiCx和Ti3SiC2中Ti原子的密排面,而且错配度较低。从TiCx与Ti3SiC2晶粒的位相匹配关系,推断出TiCx{111}∥Ti3SiC2{0001}、TiCx{111}∥Ti3SiC2{202^-5}、TiCx{001}∥Ti3SiCz{101^-5}。TiCx相的析出会降低Ti3SiC2材料硬度和韧性。  相似文献   

16.
刘伟峰  王亦菲叶飞 《材料导报》2007,21(F05):237-238,255
采用先驱体转化法(PIP)以酚醛和沥青为先驱体在SiC纤维表面涂覆碳层,并制备SiCf/SiC复合材料;优化了两种碳涂层制备工艺;分析了涂层后纤维的表面形貌并测试涂层厚度;研究了两种碳涂层对两种SiC纤维(普通和含铝)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先驱体转化法连续SiC纤维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现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比较了连续SiC纤维的四种主要制备方法,着重介绍了先驱体转化法制备工艺,并就先驱体转化法生产连续SiC纤维国内外研究历程、开发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SiC纤维补强微晶玻璃基复合材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 Nicalon SiC 纤维对铝硅酸锂(LAS)微晶玻璃的补强,发现 SiC 含量为30 v.-%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力学性能,抗折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高达502 MPa 和10.2MP·m~(1/2)。在1000℃,复合材料的抗折强度高达480 MPa。  相似文献   

19.
李斌  张长瑞  胡海峰 《材料导报》2005,19(Z1):363-365
从CVD法制备SiC的传统先驱体的缺陷和不足出发,较详细地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先驱体体系及先驱体的发展趋势,并归纳新型先驱体应具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反应热压烧结法制备了SiC/Ti3SiC2复合材料,研究了热压温度、SiC含量及粒度对SiC/Ti3SiC2复合材料相组成、力学性能以及应力-应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压温度影响SiC/Ti3SiC2复合材料相组成;随着热压温度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提高;随SiC含量的增加,SiC/Ti3SiC2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