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朱怿  关瑞明 《建筑师》2005,(3):62-68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传统民居地方特色显著,历史渊源深远,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体系的优秀范例。本文以古城泉州传统民居的两种基本形式——官式大厝和手巾寮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几何空间与存在空间的角度对其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探讨这些空间创作思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非少数之宅     
张兵 《城市建筑》2007,(1):51-53
本文介绍了南京市江宁区以南郊区的低层集合式住宅设计。设计师通过独特的建筑形式再现和发展中国传统居住模式独有的空间特征和人文特性,提出建设非少数之宅的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传统建筑屋面大体分为坡顶和平顶两种类型。坡顶建筑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平顶建筑有:顶、城台、月台等建筑形式。我国地处西南的藏族区域,干旱少雨,当地建筑大都做成平顶形式,  相似文献   

4.
陈力  杨昌鸣  朱淩 《新建筑》2011,(5):122-125
铺境作为县以下的城乡区划基层单位在泉州的遗存,是特定历史背景和地缘条件下的产物,泉州铺境是我国远古时期里社的(?)遗。在这一传统的居住模式中,自然要素受到应有的重视。各种自然元素被传统的营造手法完美地组织在铺境空间中,展现出一幅生态适应的美好图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以及由这种适应带来的城市和建筑的独特风格,对当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泉州传统建筑的生态性对其独特建筑文化形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它代表着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环境共生的建造与生存方式。它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创造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骑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住建筑形式,在多雨湿润、经济繁华的沿海地区形成,并作为一种建筑文化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广泛传播。笔者通过对位于闽南地区泉州晋江龙湖镇福林村通安古街上的杜安人医馆的研究,分析其在建筑形态、空间、装饰等方面的地域性特征,与泉州各地区骑楼和传统大厝建筑进行类比,研究该建筑形式在以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为主导的地区发展起来所具有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建筑空间设计的入门教案,"院宅"设计包含了空间与生活的双重性理解:既是一种内外空间的组织模式,也是一种应对自然和社会的居住模式,因此同时连接了抽象空间与具体生活两个重要方面。在此框架下,"院宅设计"以新的方式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方盒子"问题,将其置入当代中国城市之具体现实,引导学生从现实感知与体验出发,学习建筑空间的基本语言,由此步入空间设计之门径。  相似文献   

8.
李文阔 《山西建筑》2008,34(3):88-89
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斗拱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来探讨一种新的节地型民用建筑形式,指出居住模式高密度的新型居住模式铺作空间实现了在多层住宅中家庭庭院空间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甘南临潭西道堂的“大房子”是甘肃回族伊斯兰门宦之一——西道堂以一种宗教公社的形式组织临潭当地的一部分回族穆斯林群众集体生活的居住建筑,是甘肃回族穆斯林传统民居中最为独特的一种类型。它是伊斯兰教早期“乌玛”制度在中国近代建立并付诸实践的历史性建筑。“乌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墨动画作是现代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却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采用水墨动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形式的尝试。中国传统建筑与动漫创作两种艺术的有机融合,对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找到中国动画发展方向的突破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传统居住文化 在中国居住文化传统中,住宅空间的本源是庭院。梁思成先生说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宅中有院”是传统“四合院”住宅的特点。庭院作为住宅中心,是幼儿嬉戏的乐园,是老人聊天的场所,是居民感受自然、陶冶情操的空间。庭院藏风聚气,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恬静宜人的生活空间,更是人和万物相融的精神场所。  相似文献   

12.
传统合院住宅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形式之一,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居住生活的写照。但是,今天.合院住宅却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3.
“里”是指居住地域,“杜”是指祭祀活动.中国自古就有”社祭”活动.“里必立社”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促使“里”、“社”结合形成了最早的社区形式——里社.“铺境”作为县以下的城乡区划单位在泉州的遗存,是特定历史背景和地缘条件下的产物.泉州的铺境包括社祭活动和居住地域两个基本要素,是远古“里社”的孑遗.本文以泉州的铺境作为传统...  相似文献   

14.
张艳芳 《山西建筑》2007,33(12):25-26
对中国古代的几种居住建筑总体类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具体形式与生态区位,并对中国古代的居住习俗与环境生态进行了论述,对我国现阶段的居住建筑以及居住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入手,以城郡型传统商业聚落泉州古城为考察对象.研究当地以铺境单元为表征的祭祀圈对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从“社会-空间”过程的角度认识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通过分析泉州铺境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社区特性,探讨历史变迁中传统城市聚落的社会空间与形态空间的互动与变迁。本研究可作为一种新的聚落研究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福州金辉.莱茵城二期建筑设计的回顾,从艺术与实用,传统与现代上进行分析。并根据现代居住模式和居民的审美观念反馈到居住建筑的设计中,在现代技术为主导的建筑设计中寻找西方美学符号,探讨了如何在中国现代居住建筑中通过现代的技术水平实现西方的传统美学特征,并综合分析了支持西方美学形态得以实现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风水文化与泉州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源于古代确立城市的外部环境和人们选择住宅建筑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建筑环境因素综合评判的一种学说。它形成的风水文化对泉州传统建筑影响深远。具体反映在建筑择址和布局中的朝向,中轴线,造门,附属设施及装饰等方面,体现了泉州传统建筑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今天,我们探索风水文化与泉州建筑的关系,对加快泉州城市建设和丰富“泉州学”研究有较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黔城建筑类型繁多,主要有居住建筑、城防建筑、山墙,节约空间和建筑造价。多数建筑有马头墙,其檐建筑。另外还有少数的宗教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口多数用卷檐形式,线条优美,造型独特。。由于区域文化多元,建筑文化也体现出多民族融黔城建筑多为木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木结构房特征,保存良好的黔阳古城就是一座仍在使用的活屋以三柱两瓜为主,也有三柱三瓜、三柱五瓜、五瓜  相似文献   

19.
朱平 《时代建筑》1992,24(3):37-41
近代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震荡,使中国建筑起了很大变化。西方建筑形式与技术,在沿海大城市中兴起,尤其在上海,形式复杂多样,堪称建筑万国博览会。然而,至今中国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并未解决。上海近代建筑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西方复古主义的,二是早期现代派的,三是中国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结合的。由于受传统的建筑历史研究所限,人们的视角重点在于形式,这对初步的资料分类整理是很有效的。但是,无法深入反映出文化碰撞的具体机制所在。特别是由于从形  相似文献   

20.
泉州古民居建筑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玉水 《福建建筑》1995,(1):11-13,12
<正> 泉州的民居建筑历史悠久,既保持汉民族建筑传统的共同特征,又注意因地制宜,为了适应本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条件,逐渐形成独特的地方建筑风格,在我国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泉州古民居建筑特点世代沿承着。还随着泉人移居台湾,这种建筑风格也移植到台湾地区。可以认为泉州的古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有些建造形式如平面布局、造型体系、院落组合、空间处理、细部装修、木构承重体系、飞檐翘脊,以及大型住宅的中轴线对称、柱高梁粗、墙厚宅深等营建方法,在近代新建住宅时,仍被承袭运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