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的上二叠统或中、新生界与下伏地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如褶皱削截(超覆)不整合、断块旋转削截超覆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等。其中,褶皱削截(超覆)和断块旋转削截超覆不整合分布于巴楚、塔北、塔东、塔中等地,超覆不整合发育于麦盖提斜坡,平行不整合分布于塔西南-阿满坳陷。褶皱削截、断块旋转削截、超覆不整合发育区不仅生、储、盖组合好,而且运、聚、保条件佳,因而是控油意义最好的不整合,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油田水具有复杂多变的有机地球化学特点,本文对其人机质、有机酸三维荧光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综合分类。初步建立了油田水与油气性质及油气藏的联系,讨论了该盆地油田水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提出“含油气流体系统”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博格达山构造演化以及油气生成、运移研究之后认为:自海西运动早—中期,博格达地区总体处于板缘裂陷至有限洋盆发育阶段,海西运动中—晚期,处于以裂谷槽为基础的陆相河湖的沉降中心,三叠纪—侏罗纪处于振荡式整体抬升期,可形成博格达山水下低隆起,沉积中心逐步向西北偏移。侏罗纪末—白垩纪早期,强烈的燕山运动使博格达山剧烈隆升进入剥蚀期,博格达山开始形成,并将原来统一的博格达沉积区域分隔成柴窝堡凹陷和昌吉凹陷,第三纪以后的喜山运动使博格达山急剧隆升,最终定型于现今的地貌格局。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地区主力烃源岩芦草沟组、红雁池组于三叠纪末—侏罗纪中期进入生烃高峰期,侏罗纪末期进入排烃高峰期,这正好是博格达山进入隆升期,使得博格达地区烃源岩及烃类都遭受了破坏,并将一个整体的生烃凹陷分隔成昌吉凹陷和柴窝堡凹陷,阻隔了昌吉凹陷的油气向达坂城次凹各背斜的运移。博格达山持续的活动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也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4.
酒东盆地营尔凹陷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酒东盆地营尔凹陷存在下白垩统和中、下侏罗统2套生油层。其中,下白垩统中沟组下段有机质丰度类型最好,但尚处于低熟阶段;成熟的、中、下株罗统是极重要的生油层。营尔凹陷内,2套生油层生物标志物分布截然不同;下白垩统和中、下侏罗统的原油是2类自生自储原油;3个异常高压流体带严格控制油气的纵向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5.
不整合类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不整合类型多种多样, 针对不整合的形态及形成机制将其分成7 种类型: 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伸展不整合和生长不整合。不整合附近的岩层在纵向上呈层分布: 从下至上依次为半风化岩石、风化粘土层和底砾岩。不整合在油气的运聚成藏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整合面可以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 古风化壳或古岩溶带能够改善岩层的储集性能, 形成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的负面作用为: 对盖层的破坏和烃源岩成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辽河坳陷冷东地区油所了的聚集与混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辽河坳陷冷冻油田原油分析显示:富4-甲甾烷、贫γ-蜡烷的原油主要分布于陈家洼陷内;贫4-甲基甾烷、富γ-蜡烷的原油(B类)主要分布于冷东断裂带中南部和雷家地区;具有中等含量4-甲基甾烷和γ蜡烷的原油分布于冷东断裂带中北部。  相似文献   

7.
北三台地区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及油气运移聚集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油气聚集量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聚集量是油气资源定量议价中最重要的参数和依据。聚集量模拟需要在生烃量和排烃量模拟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油气生成、运移、散失和聚集的自然发展过程,作者提出一种全新和聚集量模拟系统。通过在渤海弯盆地某区应用,获得满意的结果,证明该模拟系统是聚集量模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西南部构造特征及油气聚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0.
义和庄凸起及其北部斜坡带油气运聚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运用石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在义和庄凸起及其北部斜坡带上区分出了七个不同族群的石油。油-源对比表明,它们分别来自加扣、郭局子、大王北和车西四个生油洼隐的沙四、沙三、沙一段烃源岩。根据成熟度、运移和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每个石油族群可以分为一个或期若干个组群。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指出了义地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方向,确定了石油的运移边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生油岩热演化,构造发育,地层沉积等特征,从油气运移和聚集角度分析台北凹陷已发现的油气藏。指出台北凹陷的油气藏以侏罗系统为油源,油气运移的最主要通道为断层,其次为裂缝和渗透性砂岩。由于其构造圈闭在燕山运动中期具雏型,只有在此以后的油气运移才有效。提出了台北凹陷的运聚模式有巴喀式,丘东一七克台式,胜金口式,鄯勒式。运聚模式不同的油气藏,其油气聚集特点和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2000年,在讨论长堤古生界潜山以及其披露构造东翼的含油气性时,曾对长堤地区的油源问题进行过初步分析。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与其他多源或混源的含油气区不同,五号桩洼陷和桩东凹陷“两位一体”的油源对长堤地区的供油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潜山烃源“泾渭分明”。该文应用科学通俗化和贴近生产实际的语言,系统地分析了两油源特殊的油气生,排,运,聚特点,并对该区的油气勘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文西断阶带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认识文西断阶带构造格局。方法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臁反向推理法,对文西阶带的构造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理顺了文西断裂与梁庄断裂的切割关系,探讨了文西断阶带的形成与演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构造特征与油气聚 的关系。结论:地垒带最大利于油气聚集,次为反向屋脊带。  相似文献   

14.
试探油气运移中的聚散及计算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5.
对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与苏北盆地洪泽凹陷中断层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层在静止状态对油气运移主要 起封闭作用,在断距大于储层单层厚度以及断开层序的净毛比较小的情况下,断层横向上主要起封闭油气的作用,而纵向上对油气的封闭能力与泥岩欠压实带有关,欠压实带的过剩孔隙流体压力可阻止其下方的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欠压实带之上的油气则可以沿断层向上运移,并引起油气差异聚集。  相似文献   

16.
在所有产油气盆地中,大部分油气储量集中在少数油田中,这是油气在全盆地范围内横向和垂向运移的结果。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可确定横向运移方面。本文采用石油系统概念,并以安第斯山前陆为例,利用布格重力图作为区域构造形态图,择优选取横向运移区,指明最大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7.
储集层和圈闭中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可能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在储集岩中二次运移的机理及其聚集是石油地质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广为接受的观点是油气二次运移及随之而来的油气藏形成受制于三种力,邓饱含水多孔岩中油气的浮力,毛细管压力和流体动力压头。作者认为质量扩散-渗透搬运是导致多孔地层中毛细管油移动的真正力。油气在储集层内运移的机理解释了油气藏下面高含盐水的成因,特别是氯浓度异常的成因,其浓度在储水层中比海水中高3 ̄6倍,渗透作用作为一种力因子,至少超  相似文献   

18.
断层侧向封闭性的粘土涂抹势研究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深入分析粘土涂抹成因及其发育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粘土涂抹势与断层侧向封闭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一套利用粘涂抹势研究断层侧向封闭性的方法,并将春应用于松辽盆地三站气田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的侧向封闭性研究中,其研究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气田内气水分布规律,表明该方法对于断层侧向封闭性的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研究区地质历史时期内的流体运动规律,了解油气运移、聚集及随后的再运移、再聚集、最后评价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及其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克拉通太古代福蒂斯丘群发现了油气生成运移的迹象,即铀,钍,独居石周围沥青结核的存在。研究表明太古界页岩在太古代生油,在晚太古代或早元古代早期变质作用以前生了运移,在太古代沉积盆地,原始细菌生物群落易生成I型干酪根,埋藏作用强,可发生油气生成和排出,且发育有渗透性岩石,即具备储层条件,因此在太古代稳定克拉通过可望找到有价值的油气藏,但大部分克近变形质作用强,圈闭,盖层已被破坏或热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