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在聚乳酸纺丝中添加抗菌剂三氯卡班(TCC),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聚乳酸超细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溶剂的组成及配比、TCC质量分数等对纤维微观形貌的影响。研究了掺入抗菌剂的量对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纺丝液所用溶剂为二氯甲烷/聚乙二醇(400目)时TCC的溶解性及TCC/PLA的成丝情况均较好,所用溶剂配比为CH2Cl2:PEG(400)=9:1(V:V);当聚乳酸纺丝液中TCC的质量分数从0.1%增加到0.6%时,纤维形态分布基本保持不变,超细纤维的直径稍有增加;所用抗菌剂TCC质量分数为0.5%时,制得的抗菌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8.6%和94.2%。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聚乳酸纤维混纺产品的定量化学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化学试剂对聚乳酸纤维和其它纤维的溶解性能,筛选出合适的试剂进行试验,测定聚乳酸纤维与常见纺织纤维混纺产品的含量。结果表明:聚乳酸纤维/羊毛、聚乳酸纤维/桑蚕丝混纺织物可用1mol/L次氯酸钠溶液法,聚乳酸纤维/棉、聚乳酸纤维/粘胶纤维、聚乳酸纤维/腈纶混纺织物可用75%(质量分数)硫酸溶液法,聚乳酸纤维/锦纶混纺织物可用88%(质量分数)甲酸溶液法,聚乳酸纤维/涤纶混纺织物可用65%~68%(质量分数)硝酸溶液法或二氯甲烷法,聚乳酸纤维/氨纶混纺织物可用80%(质量分数)硫酸溶液法。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可以准确、安全、简便地测定聚乳酸纤维与常见纺织纤维混纺产品的含量,可满足纺织服装面料纤维含量标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将药物阿司匹林、聚乳酸(PLA)和丝素蛋白(SF)同时溶解在三氟乙酸、二氯甲烷(体积比7:3)的二元溶剂中,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药PLA/SF复合纳米纤维。借助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纤维形貌,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其成分,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释放在磷酸盐缓冲液中药物的吸光度,并计算其释药速率。结果表明:复合纤维的平均直径随着药粉质量分数的增高而减小且PLA和SF能很好的复合;SF质量分数为3%时复合纤维释药速率最大;释药速率随着药粉浓度的增大而加快。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丙酮、乙酸、丙酮/乙酸(体积比为2∶1)三种溶剂体系下静电纺醋酸纤维素(CA)。研究了溶剂组成、溶液的黏度、表面张力、电导率、浓度对纤维形貌和平均直径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分析表征纤维的形貌和直径。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以丙酮或乙酸为溶剂静电纺CA都不能连续得到光滑纤维。在丙酮/乙酸(体积比为2∶1)溶剂体系下,CA质量分数为10%-12%时可连续得到无串珠纳米纤维。溶液在一定的黏度范围才具有可纺性,黏度越大串珠数量越少,纤维越光滑。纤维的直径随着CA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溶液电导率的增加引起纤维直径的减小。改变溶液的组成,纤维的直径可以从1.2μm变化到400nm。  相似文献   

5.
以水性聚氨酯为分散体系,硼氢化钠为还原剂,硝酸银为前驱体,利用化学原位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溶液,所制备的纳米银粒子粒径在10 nm左右。将制得的纳米银溶液与聚氨酯溶液混合后,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三种不同载银量的载银纳米纤维膜。结果显示,将300μL的4 000 mg/kg纳米银溶液加入到由150 mL丙酮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体积比1∶1)混合溶剂溶解的质量分数为25%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溶液中,通过静电纺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99.99%,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纳米级到微米级的聚砜(PSU)纤维,通过扫描电镜图分析了溶剂、溶液质量分数、纺丝距离、电压和流量等对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纯DMF溶剂中添加丙酮后,纤维上的珠状物消失,纤维直径略有下降,但随着溶剂中丙酮比例的增加,纤维直径又略有增加。当PSU/ D9A1溶液的质量分数从13%增至20%时,纤维中的珠状物逐渐消失,平均直径逐渐增加;由质量分数为15% 的PSU/D9A1溶液纺得的纤维,随着纺丝距离和电压的增加,纤维上的珠状物数量减少,纤维直径先增加后减小;同样条件下,质量分数增加为20%时,纤维上没有珠状物,纤维直径在1.1~1.7μm之间;当溶液流量从1.5ml/h增至4.0ml/h,纤维直径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7.
探究了利用静电纺丝方法对二醋酸纤维素纤维(CDA)进行纺丝的可纺性能。通过对丙酮(AC)、丙酮/二甲基乙酰胺(AC/DMAC)和丙酮/水(AC/H_2O)_3种溶剂体系的溶解时间进行比较,排除溶解最慢的丙酮(AC)溶剂体系;对丙酮/二甲基乙酰胺(AC/DMAC)和丙酮/水(AC/H_2O)_2种溶剂体系的二醋酸纤维素纤维(CDA)溶液静电纺丝试纺,最终选择可以纺丝成形的丙酮/水(AC/H_2O)溶剂体系。通过多次试纺得出丙酮/水混合溶剂的适宜体积比为5∶1,在此体积比下二醋酸纤维素纤维(CDA)质量分数为10%时纺出的样品性能最好:成膜纤维细度均匀、表面光滑,未见颗粒状物质粘结,纤维膜保温效果好、透气性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纤维表面和内部均具有孔隙结构的超细聚乳酸(PLA)纤维,研究PLA溶液的质量分数、二氯甲烷/N,N-二甲基乙酰胺(DCM/DMAC)溶剂质量比、电压、纺丝液流量等参数对纤维表面孔隙覆盖率及孔隙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PLA溶液质量分数和DCM/DMAC溶剂质量比对纤维表面孔隙结构的影响较大,纺丝电压的影响次之,纺丝液流量的影响最小。在PLA溶液质量分数为7%、DCM/DMAC质量比为10∶1、电压为16 kV、流量为1 mL/h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的PLA多孔纤维膜具有高效低阻的过滤性能,其对直径为75 nm的氯化钠气溶胶颗粒的过滤效率达99.964%,压降仅为197.9 Pa。  相似文献   

9.
以聚乳酸(PLA)为原料,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溶剂制得三种纺丝液并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乳酸纳米纤维。探讨了溶剂、电压、溶液质量分数对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是决定PLA超细纤维形成的关键因素,三氯甲烷(CHC l3)与二甲基甲酰胺(DMF)混合溶剂(体积比为9∶1)是PLA静电纺丝较为理想的溶剂。在PLA质量分数为6%、极距15 cm、电压25 kV,流量2.5 mL/h的工艺条件下,可制备直径为1 200 nm左右的PLA纤维。  相似文献   

10.
静电纺聚乳酸纤维毡的微观结构及力学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静电纺丝可以制备由直径为数微米的聚乳酸纤维构成的多孔状材料。在确定纺丝工艺条件的基础上,分析接收基底对PLA纤维毡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11%的聚乳酸/二氯甲烷溶液可以利用静电纺纺出连续光滑且比较均匀的纤维;当以纳米级的静电纺丝素或锦纶纤维毡为基底时,可以使PLA纤维的分布均匀化,同时纤维的直径下降;经过复合后,PLA复合纤维毡承受负荷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