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陈耀东 《建筑创作》2007,(8):131-132
陈明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是继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二位学科奠基人之后,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学者之一。陈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建筑史研究队伍的一个损失,我们后学一直在深深地怀念他。  相似文献   

2.
殷力欣 《建筑创作》2007,(8):133-137
10年前.1997年8月5日下午2时.一个最炎热的夏季的最沉闷的下午.我第三次去北京西城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为我的舅父陈明达先生联系转院治疗。此时.这位83岁的老学者已经在一家区级医院的一间没有空调的病房里接受抢救多日了.那个病房里还躺着另外三个退休老工人.空气之恶浊是我这个没有病的年轻人都难  相似文献   

3.
周学鹰 《建筑创作》2007,(8):138-142
今年8月26日.是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陈明达先生离开我们10周年的忌辰。陈明达先生是继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贤之后,我国第二代建筑史学家中的佼佼者。陈先生以研究古建筑技术为著,其《应县木塔》.《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巩县石窟寺》等一系列学术专著,在我国建筑史.雕塑史及文物遗产保护等方面极具影响力.均属划时代的杰作。  相似文献   

4.
成丽  王其亨 《建筑师》2014,(4):106-116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法规性营造典籍,对建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该书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建筑史学的重要内容。陈明达先生在研究《营造法式》的学术活动中曾做出过突出贡献,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不仅成为后来相关研究的基础,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梳理陈明达先生研究《营造法式》的学术历程,探析其研究方法形成的过程,并对其研究特点和学术思想略作评价,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肖旻 《建筑创作》2008,(5):145-146
自本社承编陈明达先生遗著《蓟县独乐寺》于去年8月正式出版以来,陆续收到建筑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的反馈意见,从不同角度对该书予以评价,不啻为一个涉及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多方面问题的书面笔谈系列。为此,本刊拟自本期起陆续刊载期中有代表性的文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李华东 《建筑创作》2007,(8):142-145
上午翻阅《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注意到平时忽略的卷首上的内容.那页印有作者的肖像和简历。我才注意到陈明达先生是1997年8月逝世的,距今将满10周年了。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应该写下来寄给殷大哥看看。  相似文献   

7.
殷力欣 《建筑创作》2006,(6):142-149
在建筑学界,陈明达先生(1914—1997年)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原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康先生曾在纪念会上称他为“中国建筑历史学的一代宗师”,可他既不是科学院或工程院的院士,也没有赶在退休前当一回博士生导师;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工程院的院士傅熹年先生称他为“继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二位学科奠基人之后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的杰出学者”,可他在新闻界远远不是声名显赫的热门人物。  相似文献   

8.
2006年9月28日凌晨,在国庆节快要来临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张开济大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两天后,当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徜徉在天安门广场之中,从矗立在广场周围的天安门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这个时代,做媒体也许已经不再肩负多么神圣的使命,但我们仍然十分自豪于从事这份职业:我们是行业的观察者,亲历中国工程机械各个领域、不同层面的发展变革;我们是行业的记录者,用镜头和文字记述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壮大、走向国际的每个细节  相似文献   

10.
自1934年秋开始.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先生偕研究生莫宗江、陈明达、赵正之等先生.曾以平汉铁路为中心,先后三次踏查河北省西部的古建筑。其中第一次踏查自1934年九月下旬出发.先至定兴县,调查城内元大德十年所建的慈云阁:次赴县西二十五里同里镇.测绘调查石柱村北齐标异乡义慈石柱;再由同里往易县.经过燕故都北部.于易县逗留近半月.先调查测绘城内开元寺.  相似文献   

11.
李嘉珏 《中国园林》2012,28(8):13-15
2012年6月8日,恩师陈俊愉先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噩耗传来,令人悲痛不已。然而,先生并没有远去,因为他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作为一名由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培养的老研究生,回想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与先生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我往往情不能自已。想说的话,想写的事,很多很多。对我来说,他是终身的导师!也是一块丰碑,一个楷模,一面旗帜,一位具有大家风范的伟人!  相似文献   

12.
莫涛 《建筑创作》2006,(12):150-152
父亲是位儒雅的学者,慈祥又多才多艺。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看父亲画画。吃过晚饭,父亲刚刚坐到写字台前,我就迅速地爬上他的膝盖,给他戴好老花镜,母亲拿来一块可以画水彩的纸和笔,父亲按照我要画的主题挑选出合适的水彩颜料……我屏住呼吸,兴奋地看着他神奇的笔尖在水、调色盘和画纸上有节奏的轻轻拂过,魔术般地在纸上浮现出各种梦幻般的风景和神奇的房子。此时,全家早已融入了那画意中……父亲很瘦,身体又差,每次我都是坐到他抱不动我才下来。在我熟睡后,父亲才在灯下伏案工作、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陈占祥先生是我国著名规划专家,曾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总工程师。本文回顾了陈先生在解放初期对首都规划的重要思想和在设计院中的活动,以表示对已故陈先生的怀念。  相似文献   

14.
正In the 1980s,when China was experiencing the unprecedented tid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which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I had the honor of working along with Chen Zhanxiang,also known as Charles Chen,for many years after my studying in the UK.I was  相似文献   

15.
马国馨 《建筑创作》2006,88(10):166-170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60周年.由梁思成先生创建的建筑系,毕路兰缕.岁月荏苒.转眼已是一个甲子。我们这批清华学子虽然比不上那些“黄埔一期、二期”的老前辈,但均已年过花甲,渐趋古稀.虽记忆力日见衰退.但40多年前在建筑系的6年生活仍犹如昨日。我们清楚地记得当年安静美丽的校园.循循善诱的老师.亲如手足的同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当然也有打上时代烙印的红专辩论.教育革命、清理思想、困难时期等等.其中临毕业那年去四川参加三线建设的经历更是让人终身难忘。  相似文献   

16.
金柏苓 《中国园林》2007,23(10):36-36
周维权老师去了。先生病重期间适逢我膝骨骨折出不了门,等到终于能站到先生病榻前的时候,他已经不能讲话了。我只好和护工交谈让他听。当得知我已为他的《中国古典园林史》修编  相似文献   

17.
钟晓青 《建筑创作》2006,(12):140-142
“12月8日上午,接左川电话,得知莫先生于早上7时35分去了,一时黯然。前几日还在商量着再去看望先生,计算时日,也认为先生必然亲见2000年的到来,现在竟都是见不到了。含悲忆往,不意却未感沉重,而是觉得先生并无精神之累,飘然仙逝,也一定不愿后人承受苦痛。我这样想,希望先生不会怪责。  相似文献   

18.
费麟 《建筑创作》2006,88(10):164-166
1953年我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面临了考大学选志愿的时刻。我想学建筑.是留在上海还是去北京一时难以定夺。这时.听说梁思成先生正在清华主持建筑系,我很快就下了决心,还是去北京拜梁先生为老师吧。妈妈有点舍不得我离开身边.但还是鼓励我考清华建筑系。就这样我走进了清华校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