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雷安妮 《规划师》2022,(11):50-57
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剖析了女性在全球城市中的生存与发展困境,详细解构了当下部分城市空间作为父权文化建构的空间载体是如何限制女性的生存与发展机会的。同为对空间领域的探讨,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概念性、建构性成果虽然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但是与城市规划实践之间仍然存在距离。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对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收集与整理,以空间对女性生存与发展的不同影响路径为分类逻辑,将城市空间对女性发展的限制因素分为活动模式限制、性别刻板印象限制和活动安全限制3种类型,并基于此分类,结合规划原理梳理了与女性权益相关的城市空间建成要素类型,提出了女性主义地理学对城市空间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从北京清真寺的建筑形态看建筑文化的适应性与包容性──北京清真寺建筑初探(二)吴玉敏,王岚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人造物,是某一特定地域中某一时代的人群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因此,它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形态、生存与发展要适应特定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以演进中的北京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并结合传统的统计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北京城市空间及功能模式在不同年代的演变进行系统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通过句法之空间分析方法对不同年代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逻辑的理解与模拟来尝试把握北京城市空间,相应结合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相关信息分析,应用空间句法之相关等理论,揭示北京城市空间模式系统的内在运行机制以及其城市功能模式演变的本质规律.这里空间句法将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描述与评测城市空间结构与模式的方法,可利用一系列变量客观评定城市空间的特征,并将其与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要素等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4.
北京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滔 《华中建筑》2003,21(6):46-49,53
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北京街头零散商摊空间的现状和发展,论证了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存在的合理性,分析了它对于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多层次的影响,提出了对于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将会提高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市民的生活质量的观点,推论出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提高应关注普通人的多样化日常生活和生存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城绿格局的不断演化,城市建成区内的绿色空间也发生新的变化,不断出现的超大型绿色空间便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新特征。这一类型的绿色空间以其超大的空间载体、生态容量及功能载荷,在很多方面突破传统城市公园的特征而自成一格,因此需要重新审视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技术路径。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规划为例,结合在规划方案征集过程中的思考,总结规划技术特点,研究该类绿色空间的规划策略,探索新时期城绿关系的新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6.
<正>经过几十年的大建设、大发展,中国城市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中,过去较少被关注的城市弱势空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瓶颈。20年前,我开始指导研究生针对当代北京城市中的弱势空间开展研究。该项研究希望通过对当代中国城市弱势空间状况的全面梳理,探索和呈现城市弱势空间的规律,进而从一个侧面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搭建理论研究平台。这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  相似文献   

7.
<正>一条城市中的街道,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城市的街道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大,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过程去感知。基地位于东四南大街,位于北京东城区中部,主要建筑古迹有东四清真寺。此地段人流量大,隶属于中高档消费,附近有地铁站、公交车站等(图1、图2)。经过调研发现,场地现状存在如下问题:缺乏适当隔离与疏导,人行道、车行  相似文献   

8.
清真寺在部分地区的城市社会结构演进关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机制,在城市经济快速席卷的大潮中,以城市文化脉络为主线的体系研究必然且必要。从城市学中的规划、建筑、社会、景观等不同视角出发,通过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实例论证等手段,发现清真寺在城市的对外文化展示与交流、维护区域和平稳定、坚定民族关系、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保持城市风貌与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世界建筑》2011,(5):72-75
修建在孟加拉国吉大港港口附近郊区的这座清真寺,既满足作为传统精神场所的功能,也能作为社区的集会空间。建筑师最初试图通过认识清真寺的某  相似文献   

10.
基于街景图片数据,通过将人工打分与机器学习结合,文章试图建立城市非正规性这一非物质环境要素在街道中的空间表征识别与评价方法体系。在北京老城街道的实证分析中,对于街道上哪些建成环境要素更能准确反映城市非正规性,基于人工打分的图像识别结果比机器学习的结果更加准确。城市非正规性在北京老城街道中的空间表征间接反映出北京老城非正规性就业群体和居民日常生活行为发生地点的微观空间分布特征。经过街景图片与实际地点的比对,三种类型的街道不具有城市非正规性特征:一是两侧已经过老旧平房改造,现状为现代居住小区或单位用房的街道;二是历史上达官显贵居住的地区,现留存有较多文保单位;三是环境较为破败的胡同,其中没有商贩经营,也没有居民自发在街道上形成的休闲空间。这一结论可作为后续城市非正规性和城市贫困关联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圈作为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手段已经在城市中被广泛应用,但目前自上而下进行乡村生活圈规划的方法在圈层划分和范围界定方面过于武断,存在忽略村民的时空间行为规律、难以落地和缺乏可实施性的问题,亟需自下而上的乡村生活圈空间识别和模式剖析方法。研究以张公垡村为案例,采用GPS数据采集法和问卷调查法自下而上的对乡村生活圈空间范围进行识别,并通过“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进一步剖析其空间模式,最后尝试提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北京市周边乡村生活圈空间范围由村庄向市郊辐射拓展具有明显方向性,空间模式由基本生活圈、扩展需求圈、高级需求圈和替代需求圈四圈层构成,规划策略一方面需要基于圈层进行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层级配置,从而强化圈层差异性需求的空间匹配,另一方面需要优化各圈层获取空间设施的道路系统和交通系统以强化时间匹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陕西武功人居空间要素的关联性生长,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探究人居空间要素在武功山水人文空间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审视当代城市问题,即传统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是人居物质、文化需求的整体观照;而包括武功县城在内的当代城市人文空间建设,常忽视根源探讨与整体思维,以致历史空间的碎片化消解。基于武功历史人居环境古今演变的认知,思考历史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脉络,以指导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下空间属于城市空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为了拓展城市空间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以国内10个城市(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的地下空间开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和表征城市地下空间需求的人口密度及表征地下空间开发能力的地均GDP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强度预测模型,揭示了不同条件下影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强度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有助于不同城市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和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对于消减城市空间真菌、细菌的种类和数量,进而提高城市人居物理环境质量、维护居民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例,选定典型试验样点,基于多年连续动态持续测定结果,分析该公园绿地区域的空气真菌和细菌粒度数据。结果表明,常绿针叶林植物群落类型具有最低的空气真菌及细菌粒度;乔灌草复层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最高的真菌粒度和较低的空气细菌粒度。研究结果可为功能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向心性空间图式是东、西方普遍存在的空间原型,而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环境同构的自然观使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背后存在着某种力场,既塑造着空间形态,也影响着人们的感知与行为。厘清了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的历史溯源,揭示其背后存在的“空间力场”,从居住与生活、精神与仪式、秩序与效率和权利与象征四个方面阐释其当代流变,梳理其对古今建筑营建活动的深远影响,以期进一步理解空间形式原型,为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旧城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下空间作为潜在而丰富的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北京面临的土地资源、生存环境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与现状,着重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探讨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文章在研究了北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殊性、原则及措施后;并通过对北京四合院地下空间利用、地下共同沟、地下车库等地下空间利用的具体设想,探讨了北京旧城地下空间的开发策略,以期在地下空间开发的契机下寻求古城保护的更好出路.  相似文献   

17.
周海燕 《城市建筑》2014,(2):212-212
“功能、结构与美”是建筑生存的条件和原则,同时也是对建筑内部空间的要求。不论是哪个时期、哪种流派的建筑,都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否则它就不是建筑。在这里笔者主要是以北京鸟巢为例来概述后现代建筑空间功能、结构、美方面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8.
张婷 《世界建筑》2007,(1):64-83
业主/Client:北京当代集团主持设计师/Principal Architects:Steven Holl,李虎责任合伙人/Partner-in-Charge:李虎项目经理/Projectmanager:董功项目建筑师/Projectarchitect:HidekiHirahara技术指导/Technicaladvisors:TimBade,ChrisMcVoy项目设计师/Projectdesigners:GarrickAmbrose,陈俨灵,RodolfoDias,GuidoGuscianna,YoungJang,EdwardLalonde,JamesMacgillivray,MatthewUselman设计团队/Projectteam:ChristianBeerli,JohnnaCressicaBrazier,Shih-IChow,CosimoCaggiula,蔡可非,FrankCottier,ChristianeDeptolla,Mat…  相似文献   

19.
老城的街巷空间从发生到发展,均由生活于其间人们的需求而成就。当代老城街巷的空间更新和品质提升,建设的规则与逻辑亦当如此。就北京老城的物质空间而言,其保护与更新从整体到合院有多个层级,各层级涉及到的价值和内涵又存在差异,由此落实到空间更新中所聚焦的关注点就各有侧重,并使得老城空间更新在方法上有了类型乃至流程的差别。北京老城的保护与空间更新,在街巷和合院层级与人群日常生活的对应最为紧密。基于此,在这两个层级的空间更新中,将关注点从硬环境的“器物”转向软环境的“人群”,即从器物空间更新转向对基层居民需求的关注,以延续老城空间在街巷和合院建造上的规则。老城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层级不同,关注点和类型的多样,利于形成各层级之间的相互协同,以完善老城空间更新的规则逻辑和持续管控。  相似文献   

20.
社区绿地空间建设对美化生活环境、增强邻里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社区为例,综合实地调研与网络开放数据,应用空间句法模型分析关联性空间影响因素和局部影响因素对社区绿地空间使用效率的影响,目的在于促进邻里交往,优化社区绿地空间布局。结果表明:1)小尺度范围的空间拓扑可达性和座椅、健身器械等基础设施的分布数量均与社区绿地空间使用效率有正相关关系。2)相较于社区绿地空间样本总量和居住小区绿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公园绿地的使用效率对座椅、健身器械等基础设施的分布数量依赖最为明显。3)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得出社区绿地空间使用效率主要受座椅设施分布数量和小尺度空间拓扑可达性的综合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绿地硬化铺装面积、基础设施数量等局部影响因素对绿地使用效率影响最为直接但不稳定,受社区类型和不同季节影响差异较大,而以小尺度空间拓扑可达性为代表的关联性空间影响因素对绿地使用效率影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