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述欧美等国屠宰法规有关静养的规定,探讨其存在的基础,对比其优缺点,并结合中国屠宰法规宰前静养规定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宰前静养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宰前管理和屠宰工艺两方面论述了夏季生猪屠宰质量控制措施,重点对宰前运输、宰前静养、圈舍管理,致晕、烫毛、流转喷淋、冷却排酸等影响胴体温度的屠宰工艺进行论述,为企业提高屠宰管理和产品质量提供实施依据。  相似文献   

3.
影响羊肉品质的因素很多,包括品种、年龄、性别、解剖部位、饲养环境和饲料营养、屠宰前中后的处理方式等。除遗传与饲料营养外,屠宰前的处理和屠宰方式会对羊肉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合理的宰前处理和屠宰方式可以避免宰前应激的发生,从而给肉质造成不良影响。该文就屠宰前运输、宰前禁食、宰前静养、宰前致晕对羊肉品质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为正确选择肉羊宰前处理方式和优质羊肉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PSE猪肉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运输距离和宰前静养对PSE猪肉产生几率及严重度的影响,找出产生PSE猪肉的主要原因以及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宰前运输、禁食、静养及致晕方式对畜禽宰后肌肉pH、肉色、持水力及嫩度等肉质特性的影响。宰前处理产生的应激反应会改变畜禽宰前体内糖原含量,改变宰后肉中糖酵解和蛋白质降解程度。宰前处理也可能通过应激激素和宰后肉pH变化来影响肉中内源蛋白酶活性,从而导致肉质差异。其中宰前处理造成的宰后糖酵解改变是影响肉质的主要因素。开展针对不同畜种的宰前处理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生产实际的宰前处理操作规范,可以避免宰前处理对肉质造成的消极影响,为优质肉的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两个不同的屠宰场分别随机选取50头待宰的商品猪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屠宰前禁食6h和12h处理,测定背最长肌pH值和滴水损失率.结果表明,6h和12h不同的静养时间对肌肉滴水损失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升高了屠宰后24h肌肉pH值,表明宰前较长时间的静养有利于提高肌肉品质性能.另外对电击致晕屠宰和活体屠宰方式相比,前者滴水损失率明显低于后者,表明电击致晕的屠宰方式对提升肉品质量来讲是一种更适宜推广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猪肉屠宰过程中PSE肉产生的机理;PSE肉产生的原因,主要与生猪的品种、个体差异与遗传基因、运输方式、宰前静养时间和效果、烫毛温度、宰后胴体温度和p H值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外界环境中捆抓、长途运输、高密度装载、剧烈运动、噪音、驱赶、热、拥挤、斗架、高温、电至晕以及环境突变等应激均可以导致PSE猪肉。提出了从控制应激,改善宰前静养环境和时间,减少电刺激,优化屠宰加工及发货过程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规范生猪屠宰,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1998年颁布了国家标准GB/T 17236—1998《生猪屠宰操作规程》,并于2008年进行了修订(GB/T 17236—2008),自2008年10月1日起实施。GB/T 17236—2008主要规定了生猪屠宰加工各工序的操作规程和要求,其主要内容如下:1宰前要求1)待宰猪应来自非疫区,健康良好,并有兽医检验合格证书;2)待宰猪临宰前应停食静养12~24 h,宰前3 h停止喂水;3)应将待宰猪喷淋干净,猪体表面不应有灰尘、污泥和粪便;4)  相似文献   

9.
宰前管理是生猪进厂后到屠宰前这段时间内,对生猪进行宰前检验、宰前休息、停食饮水管理及驱赶等一系列管理称为宰前管理. 目前我国肉品安全还存在许多隐患,特别是大部分屠宰厂对宰前管理不重视,本文针对宰前管理影响肉品质量卫生安全发表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通过对生猪宰前禁食期间饮用不同时间的碳酸水,研究碳酸水处理对宰后猪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宰前禁食期间碳酸水处理,对猪宰后不同时间测定的pH值都具有显著影响(P<0.05),且宰前饮用120min碳酸水时最终pH值有所偏高;禁食期间饮用碳酸水对宰后猪肉的色泽和持水力、剪切力值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宰后猪肉的蒸煮损失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试验组相比宰前饮用60min碳酸水时宰后猪肉的蒸煮损失最小,因此,宰前禁食期间饮用60min碳酸水时,猪肉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