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刘文 《江苏建筑》1997,(3):11-16
转换梁与上、下层的墙、柱、梁一起组成巨型框剪结构体系;转换梁做成三跨连续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大梁,预应力筋采用直线有粘结和曲线无粘结两种形式。实现了高层建筑3×15.6m跨的柱网改变,取得了改善结构受力性能,减少挠度,节约钢材,提高抗裂性,满足正常使用的良好效果。跟踪实测结果与设计吻合。该工程为今后高层建筑大跨度柱网改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会议中心预应力梁式转换层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转换梁与上、下层的墙、柱、梁一起组成巨型框剪结构体系;转换梁做成三跨连续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大梁,预应力筋采用直线有粘结和曲线无粘结两种形式。实现了高层建筑3×15.6m跨的柱网改变,取得了改善结构受力性能、减少挠度、节约钢材、提高抗裂性、满足正常使用的良好效果。 该工程为今后高层建筑大跨度柱网改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刘文 《建筑科学》1997,(6):46-51
转换梁与上、下层的墙、柱、梁一起组成巨型框剪结构体系;转换梁做成三跨连续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大梁,预应力筋采用直线有粘结和曲线无粘结两种形式。实现了高层建筑3×15.6m跨的柱网改变,取得了改善结构受力性能,减少挠度,节约钢材,提高抗裂性,满足正常使用的良好效果。跟踪实测结果与设计吻合。该工程为今后高层建筑大跨度柱网改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有粘结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这两种常用的预应力做法 ,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筋结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及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5.
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兴建的实验楼为减少结构层高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中楼面框架梁采用无粘结框架大梁,楼面板采用160mm厚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连续双向板,屋面板采用180mm厚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单向板,屋面大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大梁。在设计中,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承载力计算的文献较多,在规范及有关规程中也有所体现。但对于预应力砼结构的使用性能特别是有粘结及无粘结预应力砼结构的挠度计算方法,国内很少有文献涉及到。为了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挠度计算方法有深入的了解,作者在东南大学预应力工程研究所做国内访问学者期间.在吕志涛教授及孟少平副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三根无粘结  相似文献   

6.
李海光  高龙宝 《建筑技术》2002,33(12):908-909
建于孟加拉国达卡市的邦戈邦都国际会议中心 ,是由我国援建、为满足2002年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而建设的大型现代化国际会议中心。本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9926m2,其中主建筑(包括会议中心和办公服务两部分) ,面积为19130m2。会议中心地下为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主体结构为3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体系 ;会议室的顶板纵向大梁、宴会厅的屋面横向大梁和大会议厅屋顶球壳根部的环梁均采用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楼板结构中 ,沿长向设无粘结预应力筋以防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 ,并在适当位置设施工后浇带。水平楼板结…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碳纤维筋(CFRP筋)及芳纶纤维筋(AFRP筋)为无粘结及有粘结预应力筋,以环氧涂层钢筋为非预应力筋,进行了2组共17条梁的受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纤维塑料筋(FRP筋)有粘结及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矩与曲率(或弯矩与挠度)曲线接近为双折线,双折线的交点位于开裂弯矩Mcr处。基于双直线假设,利用实测试验梁的终点刚度折减系数β0.5,可求出1/β0.5对换算配筋率nfρ和预应力强度比λ的线性回归方程,并采用预应力筋粘结特征系数Ω对纤维塑料筋的面积进行折减,得到了能同时针对纤维塑料筋有粘结及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统一的刚度计算公式。此外,对ACI440.4R-04提出的关于纤维塑料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刚度计算公式,在有效惯性矩软化系数βd中引入预应力筋粘结特征系数Ω,从而使该刚度计算公式能够适用于纤维塑料筋无粘结及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刚度计算,上述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本文试验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张军  朱冬平  周臻 《建筑技术》2020,51(4):457-460
分析研究预应力混凝土自复位墙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出自复位墙抗震设计的4个关键设计步骤,包括墙体设计弯矩需求计算、预应力筋及阻尼器面积设计、预应力筋校核及墙体剪力校核。以1栋6层框架预应力混凝土自复位墙为算例,开展框架–自复位墙结构的拟静力分析,结果表明框架–自复位墙结构在1%的侧移角时体系残余侧移角仅为0.2%;而顶部侧移角达到2%时残余侧移角不到0.5%。  相似文献   

9.
张拉工艺合理与否是无粘结预应力张拉施工成败的关键。以往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大多采用冷拉Ⅱ、Ⅲ级钢筋作预应力筋,吨位小、且多局限于预制构件中,张拉顺序、张拉程序的确定较为简单,并逐步趋于标准化。八十年代初期开发、被建设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的无粘结预应力工艺,大多采用高强碳素钢丝或钢绞线作预应力筋,吨位大,有工艺简单、适用性强、效益显著等优点,现已厂泛应用于大跨度现浇屋面梁及多层多跨框架梁中。本文结合两个同类型结构工程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屋面大梁施工,浅谈对张拉顺序、张拉程序的一些改进。 1.屋面结构构造简况  相似文献   

10.
周威  郑文忠 《建筑结构》2012,(7):73-75,133
某"一托四"底框多层砌体商住综合楼底层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分阶段张拉预应力筋的过程中,大梁梁侧出现了"倒八字"形反剪斜裂缝。依据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大梁反剪开裂的原因,介绍了用灌缝胶封闭裂缝、后置钢板箍的大梁裂缝处理及结构加固方法,提出了避免该类裂缝的设计建议和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后张拉高强无黏结预应力筋将分段预制墙板拼装成整体预应力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剪力墙根部靠近中间位置布置若干普通钢筋以增加墙体耗能性。为比较该类剪力墙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行了3片预应力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和1片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的拟静力试验,研究墙体的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滞回及骨架曲线、位移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残余位移等。结果表明:预应力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非线性变形集中在墙根部接缝处,导致墙体本身的损伤较小;预应力筋可提供恢复力,能有效减小残余变形;由于耗能钢筋的锚固失效,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滞回曲线不如现浇混凝土剪力墙试件饱满;刚度退化早于现浇墙体,但下降段曲线较现浇墙体平缓,其刚度退化较现浇墙体缓慢;锚固失效是由耗能钢筋过密布置导致。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预应力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抗侧性能,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基于纤维单元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该模型在常规柔度法纤维梁柱单元模型的基础上,对单元塑性区积分法加以改进,提出了更加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的积分方法。为考虑墙底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滑移及剪切变形,引入两个零长度单元,提出了零长度单元的构建和参数取值建议。该分析模型对试验中虽未观察到,但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如预应力筋失效等)给予考虑,对试件墙片水平荷载-位移滞回特征、预应力筋应力、墙角接缝张开、残余变形指标等进行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较为吻合,验证了该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对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时,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加载方式,提出了一种叫曲率力法的非线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有限元原理和增量理论,在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加载过程中用力法求解,加载的步长增量是截面的曲率,并以此来反求外荷载的增量,文中首先说明了该方法的基本假定和材料的本构关系,接着以一单层单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为例,推导了该方法的原理和步骤,最后,文中利用以该方法编制的非线性程序对两榀预应力框架试验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和试验测试的过程及结果吻合较好,为预应力框架结构分析增添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PC)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提出剪力墙在拉压变轴力作用下的水平往复加载试验加载制度,完成3片剪跨比为1.0的预应力混凝土墙在恒定轴拉力、恒定轴压力和拉压变轴力作用下的水平往复加载试验,研究其破坏模式、滞回性能、承载力、变形能力、刚度和残余裂缝宽度,并与型钢混凝土(SRC)墙和普通RC墙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恒定轴拉力试验中,预应力混凝土墙发生了腹板剪切破坏;恒定轴力试验中墙体发生了斜压破坏;拉压变轴力试验中,墙体在压剪方向加载时发生剪压破坏。拉压变轴力加载导致预应力混凝土墙拉剪和压剪承载力分别降低了18.7%和10.5%。预应力混凝土墙在恒定轴拉力和拉压变轴力作用下的极限位移角为1.2%~1.6%,变形能力大于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的弹塑性位移角限值(1/100);恒定轴压力试验中水平峰值荷载超过了墙体截面受剪承载力限值,出现斜压破坏,极限位移角仅为0.6%。预应力混凝土墙试件与SRC墙试件的刚度、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接近,前者的残余裂缝宽度小于后者的,表现出更好的震后可修复性。由于预应力有效抑制了墙体水平贯通裂缝的形成、防止出现沿水平裂面的滑移破坏,因此在较大轴拉力水平时预应力混凝土墙比普通RC墙的抗侧刚度和承载能力均显著提高。总体来看,预应力混凝土墙抗震性能优良,是一种改善高层建筑中受拉剪力墙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超长预应力地下室剪力墙的设计与施工方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控制混凝土温度收缩,防止混凝土剪力墙出现裂缝,通过分析预应力在地下室墙体结构中的应用情况,在某工程预应力地下室侧墙施工中采用后张无粘结锚固体系,配合后浇带的设置,对后浇带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防止剪力墙裂缝产生的措施,实践表明所采取的措施减少了裂缝的产生,认为剪力墙不易设置预应力张拉端.  相似文献   

16.
杭州大剧院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杭州大剧院中,大厅和左右舞台等均为大跨空间的梁-板-剪力墙结构。且大剧院的建筑设计限制了梁高和剪力墙的厚度。为了合理设计大剧院中的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避免简化模型的计算误差,应用ANSYS软件对结构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等效荷载法得到结构在预应力作用下的计算结果,再与数学规划相结合来确定预应力配筋设计,有效地控制了结构的受力状态。通过现场测试试验对预应力梁与剪力墙节点处的墙上应力进行了测试,把实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为改进型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了合理的有限元模型,对纯钢板和3种不同混凝土板厚度以及3种跨高比的组合墙进行了有限元对比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两侧混凝土板对组合墙的承载力影响不大但可提高其后期刚度,并可有效限制钢板的出平面屈曲;同时,随着跨高比的增大,结构整体承载力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几组模型的抗剪承载力性能,以及预制墙板对其屈曲荷载的影响,并给予建议的简化模型.可以看出,改进型组合钢板剪力墙有较好的延性以及耗能性能,能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以钢管混凝土拱桥的主拱为研究对象,对拱圈的稳定性进行线性屈曲和非线性屈曲分析,重点分析了横撑对主拱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影响,并对横撑的合理布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Composite steel plate shear walls (C‐SPWs) are composed of an infill steel plate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encasements. With an adequate thickness, the concrete encasement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premature buckling of the infill steel plate. Researchers have provided nonconservative concrete thickness demands through analyses of approximate elastic buckling, for which the analytical model is too simplistic to simulate C‐SPW buckling. In this paper, the buckling of C‐SPW is addressed using a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assist this method, a formula for the buckling strength of C‐SPW is theoretically developed. Utilizing the results of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C‐SPW, the effects of concrete panel thickness, concrete elastic modulus, infill steel plate thickness, panel aspect ratio, and stud spacing on the infill steel plate buckling are analyzed, and the critical drift ratio corresponding to the buckling of the infill steel plate i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 that the C‐SPW will not buckle until its drift ratio achieves the drift limit (0.4%), the minimum concrete panel thicknesses demands are captured from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itting these predicted minimum concrete thicknesses, an available formula is proposed for the concrete thickness demand in the design of C‐SPW.  相似文献   

20.
王颢  李霆 《华中建筑》2011,29(6):90-93
海南省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为单跨36m预应力框架及屋盖网架的三层混合结构.为解决单跨结构抗震问题,在建筑两端设置抗震墙作为主要抗侧力结构;为解决大跨边柱的大偏心受压问题,在边框架柱中设置斜向预应力筋,并通过设置牛腿增大预应力筋偏心距及解决柱张拉端问题.该文对强震区的大跨预应力梁柱设计,尤其是预应力柱的计算分析方法具有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