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采用反应挤出法制备了聚丙烯(PP)/乙烯-辛烯共聚物接枝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g-POE)合金。研究了VTES-g-POE用量对合金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TES-g-POE用量的增加,PP/VTES-g-POE合金的冲击强度大幅度上升,断裂伸长率增大;对PP/VTES-g-POE合金进行水解交联,有利于合金维卡软化点的升高;PP/VTES-g-POE合金的热稳定性高于PP/POE合金。 相似文献
2.
采用了纳米CaCO3和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对废旧聚丙烯(PP)进行增韧改性,借助于力学性能测试、SEM和偏光显微镜等观察手段对这一共混体系的增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CaCO3和POE对废旧PP具有良好的增韧作用,两者有协同增韧效果;POE对废旧PP的增韧符合剪切屈服理论,纳米CaCO3的增韧机理是诱导PP产生大量的裂纹,形成空穴群,吸收冲击能;废旧PP/POE/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球晶尺寸细化,球晶边界模糊,非晶区域增大,材料的韧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进行乙烯-辛烯嵌段型共聚物(OBC)共混改性共聚级聚丙烯(Co-PP)的研究,考察了共混物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熔体流动指数、维卡软化点等机械物理性能和冲击断面形貌,进行了动态力学分析,并与Co-PP/乙烯-辛烯无规共聚物(POE)、Co-PP/乙烯-丁烯共聚物(EBC)共混体系比较。结果表明,弹性体含量达到10%(wt)时,三种共混体系均已基本实现"脆韧转变",含较长支链的OBC与POE对Co-PP有更好的增韧效果;低温下,Co-PP/OBC的抗冲性能尤佳,其低温内耗峰温度低、储能模量高。OBC大分子链中PE嵌段的存在,使其自身及其与Co-PP共混物的加工与耐热性均明显优于其它两种弹性体。 相似文献
4.
5.
PP/HDPE/POE共混物的流变行为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采用茂金属催化乙烯-辛烯共聚物(Engage,POE)对聚丙烯和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共混物进行了增韧改性。研究了共混物的稳态流变性能和小振幅振荡剪切流场下的动态粘弹性质,探讨了共混物的相态结构、粘弹性与抗冲击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POE用量仅为5%时,POE对两种基体具有显著的增韧作用,尤其是显著提高了PP/HDPE共混物的低温韧性。在本实验的共混物组成配比下,共混物具有类网状的相态结构,各组分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增强,进而导致共混物的粘度增大和冲击韧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PP/POE/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逐级分散共混法,制备了PP/POE/纳米CaCO3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逐级分散法先制备纳米CaCO3母料,然后将PP分多次加入含纳米CaCO3的共混体系中,目的在于改善纳米CaCO3的分散,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逐级分散法制备的PP/POE/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为64.2kJ/m^2,比直接共混法高16.9%,比通常的母料法高9.7%。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研究表明:纳米CaCO3粒子基本上都分布在连续相PP中。 相似文献
7.
8.
采用无碱玻璃纤维(GF)、乙烯-1-辛烯共聚物(POE)和十溴联苯醚/三氧化二锑复合阻燃剂对聚丙烯(PP)进行增强增韧阻燃改性。考察了GF、POE和复合阻燃剂用量对PP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F的加入在有效提高PP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弯曲弹性模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冲击强度;POE对PP有很好的增韧作用;十溴联苯醚/三氧化二锑复合阻燃剂对PP有良好的阻燃作用。由该增强增韧阻燃改性PP材料制作的枪械包装箱可满足使用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引发POE弹性体交联,溶解性实验与熔体流动速率实验结果表明,当DCP含量从0.5‰(质量含量,下同)增加至5.0‰时,凝胶含量从0.8%增加至12.8%,对应的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从2.80g/10min下降至0.80g/10min,这是POE弹性体交联的结果。将交联后的POE与PP共混,其与PP的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在较低的交联度时有一小范围的提高,当DCP含量超过2.0‰后,共混物的冲击性能明显下降。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随着POE交联度的增加,共混物中POE在基体中的分散明显变差,这与其冲击性能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新型抗冲击改性剂茂金属乙烯—1—辛烯共聚物的特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乙烯-1-辛烯共聚物(POE)的性能特点,重点介绍了POE对PP、尼龙、PBT、PET、PC等塑料的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聚丙烯(T36F)为基料,考察了核-壳结构共聚物(SEP)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对聚丙烯的增韧作用。结果表明:SEP作为聚丙烯(PP)的增韧添加剂比EPDM有更好的增韧效果。当SEP用量为10phr时,PP/SEP共混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是纯PP的7.7倍,超过了20份EPDM增韧PP的效果,是优良的PP抗冲增韧改性剂。 相似文献
13.
新型丙烯-乙烯共聚物增韧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烯-乙烯共聚物Vistamaxx(VM)是一种丙烯摩尔含量占70%以上的新型弹性体。用VM增韧聚丙烯(PP),考察了PP/VM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微观形态结构以及结晶性能,并与乙烯-辛烯共聚物(POE)与PP的共混体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常温下VM增韧效果优于POE,PP/VM体系拉伸性能优于PP/POE体系;VM在PP中表现出比POE更好的分散性;VM具有与PP相同的晶型,VM的加入细化了PP的晶粒。 相似文献
14.
15.
PA6/POE-g-MAH体系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动态硫化及非动态硫化方法制备了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g-MAH)增韧的聚酰胺6(PA6) 共混物,研究了PA6/POE-g-MAH体系的力学性能以及POE-g-MAH在PA6中的分散状况。结果表明动态硫化 PA6/POE-g-MAH共混物的屈服强度、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及弯曲模量均高于非动态硫化方法制备的PA6/POE-g- MAH共混物,动态硫化的PA6/POE-g-MAH共混物可以在材料的刚性与韧性之间达到良好的平衡。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的统计分析表明,非动态硫化PA6/POE-g-MAH共混物中分散的橡胶相数均颗粒尺寸随组成中POE-g-MAH 的含量增大而不断增大,动态硫化的PA6/POE-g-MAH共混物中分散的橡胶相数均颗粒尺寸随POE-g-MAH含量的增大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拉力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比分析了不同种类聚烯烃弹性体(POE)产品对共聚聚丙烯(PP)的增韧效果。结果表明:POE的添加对PP具有明显的增韧效果,且随着其添加量的增加,增韧效果越加显著;自制的中试产品的增韧效果达到进口产品Engage 8540水平。 相似文献
17.
聚酰胺6—聚醚嵌段共聚物增韧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聚四氢呋喃醚为软段制备大分子活化剂,引发己内酰胺阴离子聚合,合成了聚酰胺6-聚醚嵌段共聚物,并考察大分子活化剂种类、用量对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制品在保持一定强度、硬度的条件下,冲击性能可大幅度提高,取的了较好的增韧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聚丙烯增韧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系统论述了国内外有关PP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弹性体或橡胶、热塑性塑料、刚性粒子、刚性粒子协同弹性体、纤维对PP增韧改性的研究现状以及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热性能、流变性能的影响,重点介绍了刚性粒子以及刚性粒子协同弹性体对PP的改性研究。刚性粒子协同弹性体能够避免弹性体增韧PP加工上的困难和刚性体在基体中易形成缺陷等问题,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在对PP增韧改性研究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acquire fully quantitative, high signal-to-noise 13C NMR spectra of ethylene-1-octene copolymers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a detailed protocol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ddition of an optimised amount of the relaxation agent chromium(III)triacetylacetonate and without using nuclear overhauser enhancement (NOE). Compared to classical measurements with NOE, the proposed measuring protocol additionally offers a gain in signal-to-noise of 16%, which corresponds to a gain in experimental time of 34%. It allows precise and accurate quantification of all resonances, including small one's related to, e.g. comonomer inversion, and offers more refined information towards the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shift and peak area measure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tistical chain microstructure models. 相似文献